首页 陇县人

宝鸡陇县古今名人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0-10 05:51)
文章正文

    秦非子(?~?) 伯翳17代孙,周代嬴姓部落首领。初居犬丘(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善养马,犬丘人告之周孝王,孝王使其为周室养马于?F渭之间,马大蕃息。周孝王十三年(前885)封为附庸,邑之秦(今牙科乡磨儿原)。

    秦襄公(?~前766) 嬴姓,名失传,庄公次子,春秋初年秦国国君,前777~前766年在位。襄公二年(前776)迁都?F开,筑?F城(今东南乡郑家沟)。西周末年,周幽王当国失德,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数欺诸侯,诸侯叛之,申侯联合犬戎伐周,弑幽王于骊山下。而襄公率军救周,有战功。平王于申即位后,他护送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建东周,平王封其为诸侯,赐岐(今岐山县)以西之地,在?F城建都11年。襄公十二年(前766),他率军东伐犬戎至岐,死于军中。继位的秦文公退回?F城。

    汉

    祭遵(?~33) 宇弟孙,颖阳(今河南省许昌)人,东汉初将领。先为刘秀代理门下史,随刘秀转战黄河以北,为军市令,执法严明,后升任刺奸将军。建武二年(26)任征虏将军,被封为颖阳侯。六年(30),与建威大将军耿?m等,自天水出兵攻伐公孙述。隗嚣派将领王元据守陇山,被祭遵打败,追至新关(今固关乡)后会同诸将数挫其军。八年(32),光武帝亲临祭遵军营,劳饷士卒,复令各军进攻驻扎在陇山的隗嚣。因公孙述率兵援助,他在“兵退无宿戒,粮食不豫具”的窘境里坚守阵地。次年死于军中,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晋、南北朝

    马敦(?~?) 西晋时人。元康七年(297),羌兵侵掠陇地,马敦任关中侯督守?F城(月余,转危为安。雍州从事妒其功,挟嫌诬告,被投入狱。后晋惠帝醒悟,下诏释放,但马已病死狱中。潘安仁西征过陇时,感其忠义,哀其遭遇,诛杀雍州从事,晋惠帝追赠马敦为衙门将军。

    唐

    常达(?~?) 陕州(今河南省陕县)人。隋时,为鹰扬郎将。唐武德初年(约618)任陇州刺史。当时,陕西割据势力薛举几次攻陇州不克,派部将仵士政佯降,常未详察,对其安抚接纳反被劫,常达正言厉色,毫不屈服,后被释放。薛的儿子仁果继嗣父位,谋叛朝廷,被常达平定。唐高祖当面奖其忠勇,责令将其事迹载入史册,并赐给布帛300段,重新任命为陇西刺史。

    曲环(?~?) 唐陕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人,喜兵法,善骑射。天宝年间,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提升金吾大将军。大历年间,曲环驻守陇州,几次打败吐蕃,因战功卓著,兼任太常卿。建中元年(780),率领分?州、陇州兵5000人驰救剑南,击败南诏、吐蕃,威名大振,升为太子宾客,赐给名马。后又参与讨伐泾州叛逆刘文喜,升任开府仪同三司,封晋昌郡王、?陇兵马使。二年(781),领兵救援徐州,击败反叛唐室的李纳军。三年(782),升任?、陇行营节度使。

    郭英义(?~?) 宇元武,瓜州晋昌(今甘肃省安西县)人。唐安史之乱时,为秦州都督、陇右采访使、陇州大震关防御使。安禄山部将高嵩率军进入陇州,郭假装慰劳,暗设伏兵将高部全部俘虏。至德二年(757),郭升任陇右节度使。不久,回京改任御林军大将军。宝应元年(762)任检校户部尚书,后任尚书右仆射,封定襄郡王,渐渐骄傲专横,奢侈放纵,暗中投靠奸相元载,更加恣意妄为。当时玄宗在蜀的宫廷已改为道士祠堂,堂内画满车马与侍卫,并用金属铸了玄宗皇帝像。郭爱其地,毁掉堂内画像,居住其中。郭还训练女伎骑驴打彩球供他玩乐,耗资数万,从不过问民间疾苦。郭施暴政,人们敢怒而不敢言。他恨蜀将崔宁不附和自己,出兵袭击,未能取胜。崔利用人们对郭的不满情绪,率军直取成都,在抵抗中郭的部下纷纷倒戈,郭逃至简阳,被普州刺史韩澄砍掉脑袋送给崔宁,接着全家被杀。

    宋

    刘化源(?~?) 耀州(今陕西省耀县)人。绍圣元年(1094)进士。宋高宗建炎初年(1127),金人攻陷关陕,当时刘任陇州知州,城陷后被擒,不肯屈节投降。后被赶入河北10余年,终不变节。

    杨政(?~?) 字直夫,原州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随名将吴?抗击金兵,九战九捷。绍兴元年(1131),金兵进逼和尚原(今宝鸡市南),攻箭?关(今陇县南),被杨率兵击败。十月,金兵10万,驻和尚原一带,吴?会杨统兵击溃金兵,俘获金军首领多人,士兵860人。二年(1132),杨升任陇州团练使,后又升任川陕宣抚副使、都统制,协同统制杨从义在凤翔府城南袭击金营,俘获战马数百匹。又率军到渭河上游抗击金兵,先后大战7次,斩杀、俘虏金兵甚多。十一年(1141)秋,金兵5万又来进攻,杨领兵将金兵赶至吴山对垒,后在今宝鸡打败金兵,擒斩金万户通检。宋、金议和后,高宗召其回京,当地军民请求留任。元

    丘处机(1148~1227) 字通密,号长春子,山东登州栖霞人。金、元时道士,19岁在宁海昆嵛山(今山东省牟平县)出家,曾拜王重阳为师。金大定十四年(1174)至?溪(今宝鸡县南)定居6年,乞食度日,出外常披蓑衣,人称“蓑衣先生”。后到陇州龙门洞,隐居修道7年,为道教龙门派创始人。元太祖十四年(1219),应成吉思汗召请,于次年同弟子尹志平、宋德芳、李志常等18人到西域雪山。成吉思汗问治国方略和长寿之道,他以“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作答,并劝止了元统治者的野蛮屠杀,保护燕京(今北京)民众二、三万人之多,受到赞赏,遂赐以“神仙”封号和“大尊师”爵位,掌管天下道教。著有《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溪集》、《玄风庆会录》、《鸣道集》等。卒后,遗骨葬于北京白云观处顺堂。忽必烈褒赠“五祖七真”称号,又赐“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封号,世称“长春真人”。明

    阎(?~?) 号静乐,陇州廓下里人(今城关乡),明宣德十年(1435)举人。正统年间(1436~1449),以乡科官教之职回归乡里,于家舍(今城关乡祁家庄村)建静乐堂,藏其书以教学者。后其子仲实、仲宇各添书籍,经、史、子、集皆备。明弘治八年(1495),仲实辞政归里,改静乐堂为岍山书院,内设崇经阁,藏书万余卷,自捐院外良田百亩作学田,广请名师,教育诸生。明太常寺卿李东阳撰《崇经阁记》,为书院立传。

    阎价(?~?) 字允德,陇州麻坊里人(今城关乡)。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由庶吉士升浙江道监察御史、布政司右参议。弘治五年(1492),查盘松茂边界储备,巡抚河南,时刘瑾乱政,阎价上疏弹劾,事虽未行,时论归美。后升任四川参议,死于任上。

    阎钦(?~?) 字子明,陇州麻坊里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被选为吏科给事中。因上疏劝谏武宗临朝理事,权贵忌恨,被排挤出朝,任河南兵备。曾研究诸葛亮“八阵图”,写成《九曲新书》,用以训练战士。又募义勇修筑城池,严守烽火台,地方得以安定。罗山富豪张辅杀死其妾和妾母,妾母亲族告到官府,张反用其他罪名诬陷,致原告屈死狱中。阎饮查清此案,将张定罪处死。信阳两农人一贫一富,因地界纠纷被恶少先后杀害,他们欺骗知州,说是两人互杀致死。阎钦查得真情,将两个凶手斩首示众。汝宁府大盗刘学恒,官府多次捕捉未获。阎钦设计将其捕获处死,远近骇服。

    阎?(?~?) 字昭阳,陇州麻坊里人(今城关乡),明正德十一年(1516)举人。以教书著述为业,凡当时陇州知名人士,多出其门下。学正将其事绩详细上报,省院学政与藩台奖给他“敦品力学”的门匾。他几次应考不中,隐居蒲峪川,闭户著书,意向澹泊。著有《易知录》、《复斋心课》、《大学述旨》等书。

    阎仲宇(1441~1512) 字恭甫,陇州廓下里人(今城关乡),明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初任知县。先后升任湖广道监察御史、山东按察副使、江浙按察使及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因剿抚?洞苗族反叛升为左副都御史,荫一子,赐给锦衣卫百户。后升任兵部侍郎,晋尚书提督团营,赐玉带蟒衣。年老辞官返乡时,被蒙恩加太子太保、致仕,按月发给薪俸,拨给役使人员,侍奉终身。

    李善(1442~1525) 字宗元,陇州人(今城关镇),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授南京广西道监察御史,曾上书检举太监梁芳特违法。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巡视辽东时,查出韦太监放纵下属侵吞军饷,朝廷将有关官吏全部罢免,又上疏罢免了都督王铠、孙贵的官职。不久,升任河南按察司佥事,发现守信侯张鹤龄同族侄子,依仗权势欺压百姓,民怨鼎沸,将其侄流放边疆。张湫河(今山东省寿张县东北)和黄陵河先后决口,李善率领民众治水,因功改升湖广按察司佥事,李又设计将自立帝号、攻陷城池的湖广参议何维擒获,使政局得以稳定。荆襄王景阳用邪道蛊惑民众,李捕其首领,宽免协从,众皆归顺。十四至十七年(1501~1504)任山东按察司兵备和山西按察使。正德元年(1506)任四川右布政使,派人宣谕朝廷恩德,使少数民族酋长先后归顺。武宗皇帝赏给李大红锦衣1套,白金100两,升为南京都察右副御史。十五年(1520),又升任南京工部尚书,监修孝陵,竣工后因病乞归。嘉靖四年(1525),封为进阶光禄大夫。

    清

    方玉润(1811~1883) 字友石、黝石,白号鸿蒙子,云南省宝宁(今广南县)人,清末文学家、书法家。年轻时屡试未中,咸丰年间(1851~1861),为清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幕僚,进献所著《平乱十二策》、《神机三略:论智、守、战》,为清军追剿太平军献策,颇得器重。此后,曾国藩读其旧作《论学》、《论用人》、《论天下大局》后,令入幕,未从。同治四年(1865)任陇州同知,衙署设长宁驿(今甘肃省张家川县境),后迁居州城,自设“鸿蒙室”书斋,采石植竹,悠然白娱。其间,曾代理?F阳、麟游知县,陕抚刘蓉,甘督左宗棠,川督罗传铭等曾函请入幕,均辞未往。公余以著述.作字、教学为乐,在陇17年,著有《诗经原始》、《鸿蒙室诗文集》、《星烈日记汇要》、《风雨怀人集》等。其中《诗经原始》见解精深独到,被后世视为权威之作。还应聘担任陇州五峰书院主讲4年,对启迪后学有一定影响。

    其著述当时己刊印的有《鸿蒙室丛书》,未刊印的有日记、杂著19册。所著《循文按义》、《推原诗人始意》,不拘旧说,多有创见。其书法功力深厚,真、草、隶、篆、行书各具特色,学者称为神笔。今龙门洞存有木牌楹联两块,为其真迹。年六十委权千阳,榷收梅湖厘金,后升补砖坪厅通判,未抵任而卒。其子方思慎扶柩返陇,官绅戴孝接于十里之外,追悼致祭,葬于城北开元寺后自择坟地。其生前友好,在五峰书院东侧为他建立祀堂,以示纪念。所遗书版,被知州周鸾运去。

    孟兰(?~?) 今富平县人,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在陇经商,颇富有,性慷慨,重义疏财。同治初年,以办城防筹赈有功,保举为蓝翎五品衔。光绪初,捐资两次,助陇乡试,后觉此非良策,乃捐城内南街街房一院,当价400千文,加上其他资金250千文,一并捐给书院放债生息,永作科试基金。他见每年千河暴涨,淹毙行人颇多,遂将沙岗子东街自置房院捐入龙王会,每年佃价16千文,由会首经理,以此款为在水涨急救时付给水夫工价,实行多年,未溺毙1人。孟对负债无力偿还者,退回债约,予以豁免。光绪中叶,孟寿辰,陇州4乡108社为其敬献“谊高焚券”大匾,悬其南街工房门上,以示褒扬。

    丁全斌(?~?) 字偃修,号梦慈,陇州人(今城关镇),清代学者,光绪年间岁贡。曾仰慕清麓贺复斋先生学识,负籍就学。返里后设馆训童。喜好程朱理学,又好读曾国藩、袁枚著作。工书法,娴熟古文、诗律、骈文,诗重性灵,不尚格凋,所作楹联、碑志、墓铭不落俗套。著有《陇州乡土志》、《随笔偶存》、《醉吟草》。《陇州乡土志》曾受到太守尹仲锡的赞赏。他还兴办孤儿院,任劳任怨,不遗余力,业绩为人称道。

    王明堂(1852~1922) 陇州东南(今八渡乡)二郎沟人,清末武生,习医,入佛门。王一面雇佣长工多人为其劳动,积聚资财,成为当地首富。一面施舍济贫,被称为“王善人”。当时邻里凡有急事向他借贷而无力偿还者,从不催讨,并继续予以资助。光绪二十六年(1900),陕西发生大饥荒,凡来家求食者,有求必应,并在八渡、杜阳两镇及刘家咀各设粥厂2处,舍食救人。翌年正月,又携带银钱,雇工东行,沿途节节救济饥民。凡饿死路旁者让雇工购芦席卷裹,就近掩埋。赈济到岐山县青化、扶风县法门时,大麦已黄,可接续口粮,始返。

    中华民国

    高尚贤(1885~1921) 字敬亭,今城关镇儒林巷人,陕西爱国学生领袖。民国8年(1919)在西安第一师范上学期间,率先响应“五四”运动,以“孤愤子”的化名,印发传单,启发同学,反对北京政府,抵制日货。在西安各校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上,他激愤陈词:“若青岛不还,我就葬身东海,绝不作这个麻木不仁国家的一分子!”。当会被推选为陕西学生联合会总会评议长。接着组织西安各校数以万计的师生,手持“抵制日货,收回青岛”,“打倒帝国主义”等标语,列队游行,并到督军署请愿。督军陈树藩被迫出面接见,并以“外交是国家大事,自有外交当局合理交涉,学生岂能越俎代庖?应即回校上课”等语相胁迫。高尚贤大义凛然,针锋相对:“北京政权是日本豢养的走狗,官吏是亲日分子,我们学生代表民意,要求督军以全省的力量,竭力支持,抵制日货,收回青岛。至于说外交大事,学生不能越俎代庖全是欺人的鬼话!”,陈树藩听后恼羞成怒,要署名“孤愤子”的学生同他携手同跳莲花池,并威逼说:“这不是比跳东海近且实际吗?”高尚贤不怕坐牢杀头,奋力高呼:“跳东海是争取收回青岛不成的决心,岂能与同跳莲花池的诡计同日而语!”遂领导学生高呼口号,游行而归,直到北京政府拒绝“巴黎和会”签字,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3人官职,才恢复上课。

    高尚贤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迅速波及各县,轰动全省,影响深远,由于他义愤填膺,过分激昂,渐染沉疴,不幸英年早逝,闻者莫不痛心。西安各校师生为了沉痛悼念这位爱国志士,三秦名流泰斗,在宝鸡卧龙寺举行迫悼大会,与会者以大量的诗词、轶语抒发情感,寄托哀思。一师校长王震良挽曰:“功亏篑士,秦少个人”。教师尹世成挽诗:“久拼蹈东海,鸿毛视死生;方期栋梁材,遽之芙蓉城;覆醢伤吾道,分金感至情;两行衰老泪,不住为君倾。”省立一中全体学生在挽词中写道:“国家方艰,破浪乘风,方期狂澜共挽;哲人竞游,残月寒影,空教血泪一挥。”

    马俊杰(1907~1938) 本县普乐原人,抗日英雄。民国22年(1933)加入国民革命军。27年(1938)山西永济战役时,任27师警备第1旅第1团3营9连下士班长。当时日寇调动数千人猛攻永济县城,马率本班战士参加堵击。日寇先用大炮击垮城墙多处,然后在机枪掩护下,蜂拥攻城。马虽身负重伤,仍毫不畏惧,奋勇作战。全班战士壮烈牺牲后,他将全班所剩手榴弹汇集一处,接连向敌群猛投,杀敌甚多,接着将仅有的六、七枚手榴弹揣入怀中,拉响导火线,由城上纵身跳入敌群,炸死炸伤敌兵多人,自己也壮烈牺牲。马俊杰的壮烈事迹,曾受到国民政府陆军新编第27师司令部嘉奖,陕西省易俗社曾编《血战永济》一剧公演,高度颂扬烈士的爱国精神。

    蔡绍牧(?~?) 浙江省诸暨县人。因其堂侄女系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第八侧室,于民国29年(1940)末派任陇县县长,34年(1945)夏离任。蔡在任期内专横跋扈,作恶多端,成为当时本县“三害”(指国民党骑兵第三军、骑兵第九师、蔡绍牧)之一。蔡开始以清廉自居,继则采用各种手段广敛钱财。他与国民党陇县县党部书记长沈凤翔沆瀣一气,按官职肥瘦“待价而贾”,不论职务高低,非贿不委。蔡使用先任用后打击的手法,对下属随意训斥、辱骂、撤职、关押,然后敲诈勒索,转弯抹角,继续任用。在蔡任职中间的3年内(1941、1943、1944),全县共征兵19次,5800多名,由其嘱亲信变卖者达三分之一左右。所卖价款多数由蔡鲸吞。

    30至31年(1941~1942)蔡令县军民合作站共派麸料柴草差价款27次,每保合计5.9万元;32至33年(1943~1944)又令该站派料140多万公斤,草471万多公斤,柴182万多公斤,白豆子5000多公斤。该站发出数目,仅占派数十分之三,其余被蔡和其同伙贪污。蔡又亲自把持国民党第二、第十战区在本县代购大宗军粮的买卖。将购粮资金存入银行,利息归己,又侵吞战区高价拨款、低价收购之间的差额,为数甚巨。为掩人耳目,30年(1941)9月蔡在县政府门前公开焚烟,竟用熟地黄以假代真。蔡在任期内,一面大量贪污烟土,一面枪毙烟犯达27人之多。蔡表面严禁大烟,实则自吸大烟。31年(1942),蔡以给兵工厂收集钢铁为名,令下属将各寺庙铁制器皿和铁牌、铁旗杆、铁塔、铁铜佛象等毁坏,变价存入银行,从中牟利。蔡令缉私队到处缉捕搜查烟犯,缉获烟土对上以多报少,或偷纵烟犯,全数独吞。

    34年(1945)春,蔡与陇县国民兵团副团长李烈光为征兵争利矛盾激化,李扬言蔡贪污了大量壮丁款,要倒蔡。蔡便唆使心腹乡镇长给李行贿。蔡得知李携款将去西安,遂派自卫队长在南门口将李抓捕,又亲自从李家顶棚搜出大量钞票,并请来县绅多人作证,将李解省枪决。当时骑兵第三军军部、骑兵第九师驻县,柴草麸料指定由陇、千、凤、岐、眉5县供给,按市价发价十分之二,名曰代购。该军将凤、岐、眉3县供品变价入囊,将陇、千两县供品大秤折收或不给收据,甚至有过秤后除皮反比实物多者,以弥补其他县变价之数。发来价款,蔡与劣绅分吞。

    蔡高傲自大,性情乖戾,行为怪诞,人们多以“蔡包子”、“蔡牛”讥之。蔡为使自己的恶行能得到庇护,常向上级送礼行贿。32年(1943)腊月,用8头骡子运薏米、蜂蜜、核桃仁、大肉、鸡蛋等土特产品亲去宝鸡、西安送礼,途中留宝鸡两驮,送给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温崇信、秘书何从会等人,6驮直运西安送给有关权贵,以求宠信。蔡绍牧恶迹累累,民愤极大,经多次告发,始被撤职。郭孟圻、孙子成等人曾组织清算其帐目,因上级庇护,县绅李文炳反对,不了了之。

    王作福(1881~1950) 字子威,县城西关人,清末生员。辛亥革命前后,任初小教员、县教育科视学员。民国4年(1915)经多方活动,得任本县商会会长,直全本县解放。其间曾于9年(1920)贿得陇南镇守使署高参,36年(1947)选为国民党陇县县党部执行委员。

    建国前,王与县参议会议长、县农会会长朱家训、陇县临时参议会议长、财委会主任李文炳狼狈为奸,左右本县政局10余年,人称“三老”。9年(1920),王勾结陇县县长在种植的大烟开花之时,假意为民请命,铲苗禁烟。由商会代县政府征收全县烟款,王任征收烟款总办,以税代禁,派人下乡催逼勒索,农民种烟所得,还不够上交烟款。王以大秤收,小秤出等手段获得大烟5000余两,意欲独吞,被商会职员张映墀顶住,王竟率打手10余人将张打成重伤,张惊而退却,王遂得逞。王家有良田八、九十亩,在任商会会长的35年内,只交纳过5年的粮款,其余年份都由当地农民代其负担。王独揽商会大权,任意加派商款,据为己有,稍有反抗,便殴打报复。17年(1928),西关人石连诚联络商界10余人向县府控告王多摊滥派等恶行,王闻讯大怒,令打手10余人包围石宅,欲置石于死地,后经人百般解劝,石认错赔礼始罢。同年,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三师师长甄士仁率部剿灭盘踞吴山,危害周围数县的土匪头子王友邦,从其住处发现王给王友邦的贺寿礼单,王因此被捕,经其爪牙从商界筹集银元2000元“劳军”,后被释放。建国后,群情激愤,纷纷揭发其恶迹,不久病亡。

    杨逖省(1906~1951) 又名杨作楫,今牙科乡杨家坡人。民国9年(1920)毕业于本县公立高级小学,13年(1924)在国民党第2军1师3团任录事、排、连长,18年(1929)在杨虎城部炮兵营任军需3年,次年加入国民党,22年(1933)任陇县保卫总团团长及保安大队队副等职6年,在此期间,责令全县12个区队每区每季私收保险费银元200元,悉数贪污,并在各地私设赌场抽头,危害人民。又借土匪名义,将八渡民团团总李梅轩枪决。24年(1935),杨命亲信马得财抢劫火烧寨乡赤白沟赵登元,被赵家父子擒获送县,县长程云蓬查明实情,将马处决,杨知罪行败露,遂乘机外逃。后在17路军警备2旅及38军46旅任军需主任两年多。30年(1941),杨窥测时过境迁,又溜回陇县,贩卖枪支、大烟,抢劫群众。一次勾结国民党驻陇骑兵第九师潘副官,抢得步枪6支。34年(1945),命侯官杰等人抢劫城关乡七里殿李家。37年(1948)杨任八渡镇长,拷打群众,奸污妇女,贪污公款,明官暗匪,无所不为。在此期间,与惯匪毛志成、毛保成、范致中等勾结,同镇自卫班收罗的惯匪李发荣、侯官杰一起在八渡槐树梁抢劫过路客商3次,一次抢得斜纹布1驮。同年9月,杨调任县自卫团长,期间又命杨旦娃等人抢劫4次。38年(1949)2月,杨命侯官杰、毛志成等10余人抢劫杜阳乡后凹里李书琴家,因案破,杨又逃跑在外。

    同年5月,宝鸡解放,杨混入宝鸡军分区,后回县,吹嘘自己曾是解放军“游击队长”,借以威胁群众,隐匿罪行。并乘机收集枪支,私藏私卖,网罗兵痞流氓惯匪杨保存、王作功、张占魁等数十人计议反革命活动,自称仁义军团长,并封毛保成、杨保存为连长,准备投靠马步芳。为准备反革命经费,杨带领李发荣等11人抢长枪3支,短枪2支,于9月10日晚将天成乡韦家庄韦世杰烧成重伤,抢得大烟32两,及银元、贵重衣物等。1951年7月被县人民法院判处死刑枪决。

    朱鸿钧(1905~1957) 今城关乡朱家寨村人,地主分子。祖父朱正午,清末五品衔职官,四川补用县丞,后为县绅;伯父朱家训,北洋政府时期国会议员;父朱守训,字静斋,陕西省议会第三届议员,本县巨绅。朱鸿钧继承祖业,依靠父辈的权势,欺压剥削贫苦农民,成为本县首富。其剥削形式主要有雇工、地租、高利贷和通过办工商业高利盘剥。朱家在全县10多个村拥有耕地700余亩,其中朱家寨村300多亩(占该村98户农民耕地总面积的48%),温水区把关口60余亩,雇佣大量短工和8名长工耕种,家中还雇女仆数人,长期榨取他们的剩余劳动。其余土地出租,收取租粮或租金。朱家的房院在县城有23处,在西安等地还有数处。除自用和出租外,开设10多个商店和酿酒等作坊,雇佣店员和作坊工人20余人。同时进行高利贷剥削,1941年前后,其父朱守训托人在火烧寨等地购买玉米近万斤,令乡绅彭魁通过保甲长在麦收前放给把关口一带的贫苦农民,夏收后收取同等数量的小麦;其弟朱鸿猷在温水一带放债粮食达3万余斤,春放夏收,利率高达50%,当年无力偿还者,本利均作为本金,次年按利率计收。朱有钱有势,勾结官府,横行霸道,虐待毒打长工。民国34年(1945),以干活不力为名,叫来警察,在院内毒打长工朱崇福、马江海,将二人打成重伤,哭救之声传至院外,有人为了营救受害者,将其家柴垛点燃,因急于救火,始罢。朱还曾乘人之危,在天成、东南等地,先后强购所谓“风水宝地”多处,预作坟地,妄图永保富贵。

    土改时,朱被定为地主分子,广大群众对其进行了说理斗争,将其多余的土地财产没收,分给了贫、雇农,后被人民政府判刑关押教育。七十年代,县上曾将其剥削压迫贫苦农民的真人真事以大型雕塑形式在朱家寨村地主庄园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

    石雨琴(1894~1960) 又名书润,县城西关人。民国10年(1921)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任陕西省立一、二、三中、西安高中教师,省立一师、一中、中山中学、西安女师校长,陕西省教育厅督导主任、中教科长,陕西省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民盟陕西省委员会常委。

    他毕生为发展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处处以身作则。24年(1935),北京师大在陕同学会创办私立力行中学,他是建校的主要成员之一,并兼任学校名誉董事,使其成为西安颇有影响的学校之一。28年(1939)前后,任省教育厅中教科长时,因日寇飞机屡炸西安,迫使各校外迁,他倡议将省立二中部分迁移本县,创立了省立陇县中学,为家乡和西府各县培养了大批人才。1956年城市房屋改革后,他将国家经租的自有房屋租金全部交西安市青年路“代代红”幼儿园领取,作为办园经费。他生前嘱女儿将变卖财产所得2000元捐送家乡修建校舍。在任教期间,他吃住在校,以校为家,并要求教师全部住校,上班时不干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就连教师的仪表,也有严格要求。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要求学生刻苦学习,严谨治学。他办事认真,事必躬亲,经常与教师一起检查学生作业,指导学生学习,并坚持参加早操和劳动课。学校有次支援夏收,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和别人劝阻,毅然参加,令人叹服。

    他思想进步,热爱祖国。西安事变后,加入西北教育救国大同盟,积极从事民主救国活动,26年(1937)任西安女师校长时,邀请第18集团军副司令员彭德怀来校作抗日战争形势的报告,听众达万人,为此遭到国民党教育厅长斥责,他愤而辞职,继续任教。西安解放前夕,他拒绝迁校陕南,与国民党断绝一切关系。解放后,他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自觉地加强思想改造,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他鼓励两个儿子参军,报效祖国。

    李天申(1896~1962) 今牙科乡丁家沟村人,著名兽医,出生于兽医世家。幼时入私塾3年,因常为粗识字的祖父代笔书写治疗畜病的处方,遂与兽医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学兽医,他割卖青草,买回《马经》,精心钻研,提高医术。16岁时,随父从梁甫迁至丁家沟务农,农闲时边学习边治疗兽病,疗效颇佳。40岁时声名大振,岐山、凤翔、宝鸡、千阳、华亭、崇信、张家川等地群众多慕名赶畜前来就诊,有时一天多达四、五十头。他采用针灸、药物结合的方法治疗骡马的痛风、闪伤、扭伤、摔伤等病,往往药到病除,被誉为“活马王”。在治疗中,他习惯将数头牲畜集中一起,逐个检查诊断,分别记住每头牲畜的毛色、口齿、病情和畜主住址,然后到室内一一开方施治,从不混乱。人们对其过目强记的能力至为叹服。

    他医德高尚,不论畜主贫富,一视同仁,远道畜主,必留吃饭;当天不能返回者,必留住宿;给附近人家的牲畜看病,不收诊费;对无钱买药者还给以资助。民国时期,他曾在家设立私塾,不收学费,亲自教本村儿童读书识字达10年之久,对穷苦子弟还供应纸笔,助其就读。

    建国后,他更加积极从事兽医工作,1954年加入县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任东南区兽医协会理事长。同年加入县城关兽医联合诊所,并被选为县人民代表。1956年,在陕西省中兽医经验交流会上他献出秘方两张,被收入《陕西省中兽医验方汇集》。1957年后,历任县政协二、三、四届委员、城关兽医诊所副所长,期间治病授徒,为本县的畜病防治工作做出了一定贡献。

    张懋德(1908~1964) 陕西省凤翔县人。民国8年(1919)起,在凤翔师范、虢镇省立二中等学校上学。17年(1928)起,继承父业,为陇县邦盛振中药店经理。26年(1937)有资金6万余元。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团结教育与广大职工的帮助下,思想不断进步,政治表现较好。1953年后,先后任陇县工商业联合会委员、主任委员、公私合营国药业商店总经理、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工商联常委、陇县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宝鸡市人民代表、陇县副县长等职。

    1950年,他帮助凤翔县老家兄弟接受土改政策,将转移的农具、家具取回,连同土地如实报出,被定为开明地主。1951年,他购买经济建设公债5000元,两次捐献3500元,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五反”运动中,主动检查了自己的偷税行为,扩大了经营业务。1956年,接受党对私营工商业者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在公私合营高潮的推动下,报出积存多年的白银800多两,银元2000块,大烟970两,在工商界起了带头作用。同年12月担任副县长后,更加自觉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工作积极负责,密切联系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卢正德(1914~1968) 杜阳乡胡家庄人,省劳动模范。1954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先后担任娘娘庙区槐芽庵乡、老观乡信用社会计、主任。他在工作中,一贯兢兢业业,为群众着想,创造“三对五相符”的帐务处理方法。在4年半内记帐1.5万笔,收付现金376万元无差错。他充分发挥信用社职能,多方组织资金支援生产。1963年春,及时给兴中大队贷款850元,购买化肥、农药,使180亩油菜平均亩产达到107公斤,受到了干部群众的称赞。他曾3次出席全国群英会、先代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颁发的奖状题词中说:“卢正德同志在农村金融工作中,发挥了创造性的劳动,改进和提高了工作,有力地支援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业增产运动”。1982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给其追发了《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纪念证》。

    张翠水(1917~1969) 原籍宝鸡县上王乡南关村(原属陇县,1958年划出)人,后定居河北乡白石村。5岁时,父亲患病卧床两年,为治病卖掉全部家产。那时,土匪出没,地方民团互斗,你抢我夺,鸡犬不宁。因人诬告其父勾结土匪,被民团抓到宝鸡,活活打死。为了活命,母亲给人纺线,她给别人放牛。民国18年(1929),陕西饥馑,为求生路,她当了童养媳,不久婆家断炊,又被退回,母女只得沿门乞讨,在甘肃省徽县、成县一带流浪。为了有立足之地,母亲当了佣人,翠水一人讨饭,常常被狗咬伤,后又被卖当童养媳。婆母嫌她行动粗野,长相不好,经常打骂虐待,她难以忍受,夜里趁机逃走,辗转找到母亲。母亲见此情景,在绝望中当了尼姑。翠水万般无奈,沿门乞讨回到老家,其叔逼她再次去当童养媳。饱尝童养媳之苦的翠水一气之下,跑到距家20公里外的新街,求人剃掉头发,女扮男装,当了长工。

    在王家当长工的3年中,她装成男人,隐匿女性,同其他长工轻重活路一起干,还经常挨打受骂。她怕距家近露了马脚,就向人情淳厚的陇县北山行进。路过千阳,因雨受阻,便在县城西关一家骡马店帮工,连干三月,店主见她干活勤快,想继续留她干活,她怕此处难以隐身,又离店到河北乡白石村给一家地主拉长工。这次,她除了跟其他4名长工一样干活外,还学会了抽旱烟、见了妇女调戏出洋相等隐身之法。即是这样,还是被长工们看出了破绽。一个冬天的晚上,她不堪忍受地主的辱骂,从腰间取出烟锅,打得地主头破血流。就为这事,辛苦一年没得工钱。从此,她结束了长工生涯,同长工朋友白石村人李银祥结婚,婚后李被国民党政府抓壮丁5次,家庭生计全由她操持,生活仍很艰难。

    建国后,她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运动和农业生产,1952年,当选为河北乡妇女代表。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选为省贫协委员。1966至1968年,任县革委会委员、河北公社革委会常委、妇联副主任,白石大队革委会副主任。

    从1962年起,她多次给学生、干部、群众作忆苦思甜报告。她的苦难经历曾被省戏曲剧院编成戏剧《女长工》演出,她的经历被编入1970年初中语文课本,并被绘成连环画出版。

    孙子成(1893~1974) 名守光,字子待,又字子成,东风镇枣林寨村人。早年毕业于县立高等小学堂,民国3至14年(1914~1925),先后在县立第一高级小学附设的模范初级小学、梨林川和杜阳初级小学、麟游县高级小学任教。15至17年(1926~1928),在国民革命军西北军第二团任司书、书记员、军需主任等职,并被保送到开封训政学院学习。19至20年(1930~1931)在汉中警备司令部粮服股任股长,20至26年(1931~1937)在县功镇小学任教。在此期间,曾于22年(1933)去旧友甘肃省岷县驻军新编14师手枪营营长何戒僧处不到半年,何受孙的促使杀死原吴山匪首王友邦,因此,何被师长鲁大昌杀害,孙遂回陇任教。26年(1937)8月被保送到西安小学教师训练所学习后,于次年3月由省教育厅选派为陇县政府教育科长。29年(1940),兼任县党部计划委员,后因县长蔡绍牧将收缴古庙钟器筹措的教育经费挪作它用,孙为此与其发生口角,遭到蔡的非难,于32年(1943)弃职任县功小学校长。33年(1944),调任县训所教育股长,并担任国民党县训所直属区分部委员。34至38年(1945~1949)任县女子小学校长,同时,先后兼任县粮食监察委员会主任、县党部副书记长、县教育科长等职。解放后,受共产党统战政策的影响,努力学习,改造思想,继续从事教育工作,从1951至1964年,先后在南道巷、西关、槐芽庵小学任副校长、校长等职。1955年兼任县政协常委,1957年兼任县政协副主席、县人民代表。1964年退休,后被安排为县政协常务委员,参与编写文史资料。1966年“文革”开始后,他因所谓反革命问题受到冲击批斗,开除公职,1974年5月病逝。1980年5月,县委决定为孙子成平反昭雪。

    孙子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本县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为人耿直,主持正义,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建国后能积极靠拢党和人民政府,在团结教育社会民主人士和编写文史资料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他擅长书法,当时县城商号牌匾,多为他所写,为本县书法名人之一。

    黄正忠(1916~1979) 新集川乡铁马河村北柳沟人,药农。家居高寒贫困山区。16岁外出讨饭,后给甘肃省华亭县一家地主拉长工,学会了种药技术。民国36年(1947)回乡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运动中,积极带领群众,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1960年,带领3名老农到百草山,砍荆棘、搭庵棚建成铁马河药场。曾几次步行到甘肃省药材产区,买种苗、学技术,引种当归、大黄,取得成效。1962年起,任药场场长18年,他起早贪黑,带头上工,场员称他“叫鸣鸡”;他从不缺勤,拼命于活,村民叫他“气死牛”。同时,他从外省引进人参、天麻、黄连等名贵药材,对百合、牡丹、铁棒锤等药材进行了由野生变家种的试验。在他的带领下,药场从小到大。药田发展到1200多亩,场房30多间,耕畜10多头,场员80多人,每年种植药材600亩以上。共向国家交售药材20多万公斤,收入40多万元,为大队购买拖拉机、粉碎机、脱粒机、磨面机等各种机械26台,架子车70多辆,为各生产队架设了电话,为家家户户安装了有线广播。村民的劳动日值由六十年代的3、4角钱提高到1元左右。药场的管理经验和药材生产经验,曾在省、市、县药材工作会议上介绍推广。1970年,西北药材协作会议代表和宁夏、贵州等省区的参观团曾到药场参观学习,他多次受到省、市、县药材部门的表彰奖励。

    杨树荣(1915~1980) 城关乡朱家寨村人,粗识字,省农业劳动模范。1949年底加入农会,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担任互助组长、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生产大队长、党支部书记的30年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艰苦奋斗,表现了崇高的品德。

    1951年,他响应党“组织起来”的号召,带头办起有5户贫苦农民参加的变工组。1952年,又办起有12户农民参加的常年互助组,带动全村组成互助组12个,后又联合组成3个常年互助组。1954年1月,在县委的帮助下,建成全县首批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又转为全县第1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建成后,他严格实行民主管理、劳动管理和财务管理,带动了全县和宝鸡地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工作。1953年,他向全县农民发出开展连环性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的挑战书,他领导的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种植的58.8亩碧码1号小麦丰产田,比大田增产74.9%,被评为全县丰产村和丰产社。1956年,又创造了小麦“五肥四水”夺高产经验,推动了全县小麦增产。1958年,在全县率先成立了大队科研室和青年农场,大搞科学实验,推动大田生产,使这个人均只有6分地的村庄当年甩掉了缺粮村的帽子,受到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和国务院的表彰奖励。1970年,又积极推广种植玉米、高粱杂交良种,秋粮比上年增产3成。1971年,开展麦秋、麦辣、麦油间作套种,其中麦秋间套170亩,平均亩产620公斤。1975年,带领农科队和社员学习洋县“三种三收”的套种经验,种植试验田212亩,平均亩产达到783公斤,有的成为“吨粮田”,创全县历史最高水平。1977年,又联合附近大队开展千亩、双千亩、万亩丰产方竞赛活动,促进了粮食大面积增产。同时试种大棚黄瓜,创造了亩产7000多公斤的全国高产记录。他所领导的生产大队曾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县科学种田先进单位。

    农业合作化后,他带领社员移石改土300亩。1970年后,又带领社员治河造田210余亩,修成河堤1500米,渠道1.5公里,打成机井13眼,使全部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

    他热爱国家、热爱集体,关心群众疾苦。1963年,主持大队交售爱国粮16.5万公斤,超过任务的50%。1976年,给李家河公社赠送支灾粮5000公斤,又借给河北、李家河公社支灾粮2.5万公斤。“文革”武斗混乱期间,他在处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抱病喂养牲口,动员在家社员及时捞出沤在水池的大麻,避免了损失。他通过大队作出决定,凡本村与子女分居、丧失劳动力的老人,由生产队从其子女名下,每年给每位老人划出200个劳动日,直接参加收益分配,使本村老年人老有所养。他还资助生活有困难的社员治病,并亲自拉架子车送病人去医院治疗,受到了群众的称赞。

    他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道德法制教育,使村风民风涣然一新。在他任职的30年中,全村没有发生刑事案件,没有打架斗殴,迷信赌博等恶风邪气。

    他在工作中敢于实事求是,从不随波逐流。他坚决抵触“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平调风”、“浮夸风”和“文革”后期的“大批判风”,从不违心地执行农业生产中的某些“瞎指挥”,即是遭到非议,也不改变初衷。对工作中的成绩,坚持一是一,二是二,从不弄虚作假。

    他严以律己,不谋私利。他经常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从不多记因公耽误的工分。七十年代,他家有21口人,6对夫妇,只住9间房,十分拥挤,他为了不占集体耕地,力排众议,不盖新房。1980年6月,上级要求多胎夫妇作绝育手术,在一次党员会上,他动员已有一子一女的女儿做了引产手术。由于在建立和发展集体经济中成绩卓著,曾先后担任县农民协会委员、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县供销联社理事、县革委会委员、公社党委委员、公社贫协副主席、县贫协常委、宝鸡地区贫协委员。并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农业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模范干部,7次出席全国、全省农业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两次进京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他不居功、不骄傲,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朴实无华的作风。

    杨树荣逝世后,县、社、队三级联合召开追悼大会,600多名群众参加,向他深切哀悼。

    姚希虞(1886~1982) 字尧夫,东南乡梁家村人,著名中医。秉性耿直,待人忠厚,处事俭约,笃志好学。民国初年,入陕西省凤翔师范学校传习所学习,毕业后在县城西大街小学任教。25年(1936),任南道巷女子小学副校长,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他对教学工作一惯认真负责,热情耐心,深受学生崇敬。

    21年(1932),本县霍乱流行,成千人丧生,他决心学医救人,结合教学,潜心钻研中医理论,课余为群众义务治病,受到好评。30年(1941),辞去教职行医。他博览医籍,重视总结临床经验。擅长中医内、儿科,经国民党南京政府考试院医师考试,取得中医师证书。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每日求诊者络绎不绝,成为本县一代名医。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县卫生协会副主席、东南乡卫生院医师、院长,县政协委员。工作更加积极,颇得群众信赖。1957年,被陕西省中医研究所聘为中医通讯研究员。

    葛世民(1921~1984) 杜阳乡下凉泉村人,西北大学毕业。民国34年(1945)7月,参加民主青年协会、民主同盟。37年(1948)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34年(1945),他在四川大学协助中共地下党员冯玉钦编写《时事导报》、《潮灯月刊》。积极参加学生民主运动,如声援昆明的“12·1惨案”,声援校场口事件,川大李实有事件、川大三教授事件,成都学生庆祝《双十协定》胜利签订及本校同学击败了特务和反动学生制造的反苏游行。对国民党的斗争很坚决,当局对他很是忌恨。抗战胜利后,35年(1946)夏,他离开川大转入西北大学就读,继续参加西安的学生民主运动。36年(1947)3月,为了发动学生牵制胡宗南进犯延安的军事行动,他拿出自己的奖学金200万元(法币)和亲朋的捐赠资金,倡导办起铅印刊物《文化新闻》,公开提出“全市(指西安)同学行动起来,为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要和平、要民主、要自由而奋斗”的口号,并决定6月2日举行大规模的罢课游行。国民党当局闻讯后,于6月1日晚将葛世民秘密逮捕,押于户县牛东镇监狱。在1月多的审讯中,他受尽了酷刑,出狱后,以陇县旅西安同乡会暑期学生回乡工作团的名义回到本县,举办了暑期学习班,继续传播革命思想,培养人才。37年(1948)10月,他按照中共西安工委的指示,开始在学校发展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向解放区输送革命青年。同时,在西安的一些大专院校开展反迁校斗争,使国民党的迁校阴谋未能得逞。

    38年(1949)4月间,他与宝鸡地下党员朱彦水接上关系,经过艰苦的工作,将国民党宝鸡《西北晨报》的设备和工作人员保留下来,使该报在宝鸡解放后的第3天就为我军出了战报,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彭德怀司令员的表扬。

    建国后,历任共青团西安市委部长、常委、中共西安市委青委委员、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兼科学处处长、科联副秘书长。1961年后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宣传处长,省文化局、文教厅政治部副主任,省委文教政治部副主任,省革委会文办副主任,省委文教部、科教部副部长等职。“文革”中曾受到审查、批判。粉碎“四人帮”后,他精神振奋,带病工作。几十年来,为发展陕西的科学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张金铭(1919~1986) 小名新宝,原籍凤翔县陈村镇水沟村人,1962年迁居本县东南公社河沟生产大队,秦腔演员。早年曾参加帮会,为老五,从事戏剧工作后,张老五渐渐成了他的艺名。青年时,他跟随西府名艺人魏甲和、二谢等人学戏,学成后,先后在千阳县李水娃戏班、王富华的鸿胜社和宝鸡县李甲宝等人组织的临时戏班,在凤翔、宝鸡、千阳一带巡回演出。1955年参加陇县人民剧团,为主要演员。

    他初演小生,中年改演须生。他的嗓音浑厚,身材细长,脸形条长、鼻高眼大,有较好的武功底子,义继承了名须生张太、魏甲和的表演技巧,擅演气势雄伟、举动慷慨的角色;又善于根据人物感情创造强烈的舞台气氛。尤其是演红生戏,其派架,眼神,一招一式,威武不凡,加上表演动作幅度大,气势足,常给人以“充满舞台”之感。《闯宫抱斗》、《出五关》、《火化棉山》、《太和城》、《九江口》、《梅花阵》、《马陵道》、《火牛阵》和折子戏《潞安州》、《斩韩信》、《杀庙》等都是他的拿手戏。他演《斩颜良》中的关羽,先是双眼似睁似闭,深沉稳重的神情中透出几分忧虑,在斩颜良的一刹间,则双眼圆睁,珠光闪闪,现出慑人魂魄的杀气,加上龙骧虎步式的动作,活灵活现了关羽威严冷峻的性格。他演《挑袍》中的关羽,接酒、验酒、挑袍、抽刀、收袍、背刀、亮相一连串动作干净利落,形象洒脱,都有独到之处。

    陈招贤(1922~1986) 牙科乡预村后庄人,皮影制作能手,出身农业家庭。祖父陈善伍对皮影制作与皮影演唱均有研究,曾置皮影箱,自为箱主。陈招贤少年时代,千阳县皮影刻制艺人李西平常来他家刻制皮影,因而受到熏陶。后拜李为师,学习皮影刻制技艺两年。此后,认真钻研,技艺愈加精湛。1956年,他为县皮影剧团制作传统戏皮影150多件,又刻制现代戏皮影1箱。这些皮影,设计新颖,刻工精细,器物美观逼真,人物各具情态,栩栩如生,深受群众喜爱。当年冬,其皮影作品参加陕西省皮影观摩演出获奖。1981年,他的作品又先后在西安、北京、上海等地展出,参与了同外国友人的文化交流活动,得到国内外民间艺术工作者的称赞。

    薛治勇(1965~1986) 东南乡高庙村人,高中文化程度。烈士。他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劳动,为人忠厚、朴实。1984年11月勇跃报名,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服役期间,学习认真,遵守纪律,工作积极,吃苦耐劳,训练成绩突出。1985年8月初,部队根据作战任务抽调侦察兵时,他积极报名要求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保卫祖国南疆。1986年3月18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1828高地破袭战斗中,敌人用燃烧弹打燃我通道2米多高的茅草,顿时形成一片火海,部队被围在烈火之中,他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冲入火海,冒着越军两面猛烈射击,在距敌阵地50多米处,背着身负重伤的战士史金生艰难的爬行20多米,不幸左臂中弹受伤,鲜血直流,经过50多分钟的拚博,终于将战友转移到安全地带。这时,他的衣服被烧焦,全身多处严重烧伤,他忍着剧痛,舍生蹈火,再次冲入火海,抢救其他战友。由于伤势过重,昏倒在烈火中壮烈牺牲。同年3月,被所在部队党组织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所在部队政治机关追认为二等功臣。部队将其骨灰送回本县后,县委、县人民政府于4月10日在高庙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号召全县人民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贵品质。

    张仲实(1903~1987) 原名张安仁,又名张任远、实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马列主义著作翻译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出生于今城关乡殿子村的农民家庭。民国13年(1924)8月,在三原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任团渭北特支干事。14年(1925)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任渭北特支书记。这期间他从事学生运动和青年运动,当选为陕西省学联主席,同年冬,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学生代表大会。15年(1926),受党的派遣去苏联,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7年(1928),转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在张闻天领导的翻译班从事马列主义教材的翻译工作。19年(1930)回国,在唐山任中共京东特委宣传部长,从事工人运动。次年,在上海主要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和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传播工作,参加了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编辑工作,宣传党提出的抗日主张,推动白区抗日救亡运动。24年(1935)起,担任生活书店总编辑,后兼任理事会主席,亲自主编青年自学丛书《世界名著译丛》和《国民公论》、《世界知识》等刊物,还参加编辑《抗战三日刊》。为传播革命思想,团结广大进步作家和读者,动员全民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期间,他还满腔热情地参加了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发起工作,并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执行委员。三十年代,他先后翻译了恩格斯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斯大林的《论民族问题》以及普列汉诺夫等的著作5篇。

    29年(1940)5月,他摆脱新疆军阀盛世才的监视迫害辗转回到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36年(1947)初,他率领延安中央慰问团赴山西前线慰问,发现了刘胡兰烈士的英雄事迹,立即上报中央,并建议中央广泛宣传她的事迹。中央同意了这个建议,毛泽东为刘胡兰烈士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同年夏,他参加了全国土地会议,为配合中央研究土地问题,编了《马恩列斯毛论农民土地问题》,并在晋察冀中央局编辑党刊《战线》。全国解放前夕,党中央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决定编一套《干部必读》,共计12种。他协助中央拟定了书目,并负责编辑了其中的3种:《列宁斯大林论中国》、《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发展简史》。

    建国初期,他先后担任中宣部出版处处长、国际宣传处处长,并兼任中苏友协总会副总干事和宣传部主任。1953年6月,调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副部长。从1954年起,长期担任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副局长。三十多年中,他把全部精力用于马列著作的编译工作,为完成党中央决定翻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和《斯大林全集》的任务,日夜操劳。这期间,他还写了不少宣传马列主义理论的文章。“文革”中,他受到打击迫害。粉碎“四人帮”后,他精神振奋,虽年逾古稀,身患重病,仍抱病写成了《马克思恩格斯传略》和《列宁传略》,为党的理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还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全国政协第四、五届委员和第六届常委,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和统战理论研究会的顾问。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