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网8月16日讯 (通讯员 乔彩凤 吴鲁) 近年来,渭源县紧盯“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发展目标,强力推进渭河源、首阳山等核心景区和文化综合场馆建设,渭河源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渭河源大景区被列入全省20个核心大景区,“华夏文明渭河源”战略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助推精准脱贫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期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累计达到224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8.3亿元。
据了解,渭河源景区年家寨村的竹寨园农家乐是由五竹镇村民张永军投资兴办的,今年旅游旺季中它可是游客眼中的香饽饽。张永军说:“我当了十年的兵,转业后搞了几年养殖,这几年养殖效益不太好,看到县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扶持发展农家乐,我就自筹200多万建起了这个农家乐,从去年8月1日正式开业到现在,生意一直都很好。现在旅游旺季的话一天最多接待500多人。农家乐的开办,不仅缓解了很多寻根溯源的游客就近用餐问题,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渠道。”
渭河源村位于五竹镇南部,是进入渭河源景区的门户,镇上依托辖区内的国家4A级景区渭河源景区,全力打造易居易游山水田园特色的渭河源头“第一村”,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农家餐饮等旅游服务业,初步形成了以渭水探源、寻根祭祖、乡村民宿、农业观光体验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主导产业也由传统的种养业转化为旅游服务业。2015年渭河源村被纳入了省级旅游专业示范村建设序列。
农家乐搭建的农户创业、就业平台,为促进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渭河源景区已开办农家乐5家,商品销售和小型餐饮摊点20多家,直接带动160多名当地农户就地就业,直接经济收入达210多万元。
家住路园镇陈家磨村的陈立德,通过几年的外地考察,就地取景,在渭河岸边利用空闲地方,筹资400多万元,建起了徽派建筑与当地古老的青砖青瓦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九眼泉山庄。
锹峪乡村民潘金锁是这里的大堂经理,没结婚前在天津电子厂打工,一个月拿着两千多元。结婚之后,有孩子了就不想出去了,想在渭源找个工作,离家又近,照顾老人孩子也方便,他对这里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都挺满意,像潘金锁一样在山庄打工的还有十三名年轻人。
在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渭源县每年安排不低于200万元的专项奖补资金用于鼓励、引导农户开办农家乐、农家客栈等关联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制定出台了渭源县农家乐及农家客栈《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并精准对接农户需求,对全县34个村的676名贫困劳动力进行旅游就业技能培训。全县农家乐经营户累计达到71家,发展规模性特色农家乐16家。“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渭水源宿”乡村旅游品牌和“吃在农家,住在农家、乐在农家、购在农家”的乡村旅游模式初步成形。
在脱贫攻坚中,渭源县充分发挥品牌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文化旅游业作为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把脱贫攻坚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工作紧密结合,让农业科技发展与旅游餐饮服务相得益彰,充分挖掘家门口的资源优势,带动周边困难群众和待业青年就近就业,增加收入。目前,渭源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达730多人,仅2015年渭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30.3万人,旅游收入达939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