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人

黄河之滨也很美,甘肃段黄河有何不同?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0-13 02:56)
文章正文

黄河之滨也很美,甘肃段黄河有何不同?

2021-08-31 11:37

今日看点

甘肃是黄河流经的第三个省份,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跨9个市(州),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2%。黄河在甘肃两进两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甘肃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本文字数:6315

阅读时间:10 分钟

甘肃省基本概况

01.

基本概况

甘肃省政区图 |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02.

自然地理概况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大部分位于中国地势二级阶梯上。东西蜿蜒1600多千米,总面积45.59万平方千米(其中飞地53.22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4.72%。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陇南山地;陇东、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河西走廊以北地带。

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 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水、黄河干流(包括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及其它直接入黄河干流的小支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水系)3个水系。年总地表径流量174.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千米。

甘肃段黄河流域概况

甘肃是黄河流经的第三个省份。黄河在甘肃两进两出,入甘南藏族自治州、经临夏回族自治州、穿兰州、过白银,浩浩荡荡奔涌913公里。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跨9个市(州),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2%。

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黄河流域甘肃段人口数量占全省的70%,是全省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发展的核心区,也是重要的生态涵养区,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该区域有两个,全省35个深度贫困县全部位于这一区域。

01.

黄河干流弯曲多、落差大

黄河有“九曲十八弯”之说,而在甘肃境内就有大大小小数十个弯。 从地质构造意义上说,黄河干流在玛曲县回转180°的大弯,是真正意义上的“黄河第一弯”。黄河的高程,从青藏高原4500m左右,降至兰州的1500m,到流出甘肃时只有1000多m,前后落差达3000多m,水力资源极为丰富。甘肃省黄河干流沿线有刘家峡等大小水电站8座。

玛曲黄河首曲 | 图片来源于玛曲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02.

产水多,兰州段以上含沙量小,甘南段水质优良

黄河在甘肃境内有重要支流5条,其中湟水、洮河发源于青海,在甘肃汇入黄河;泾河发源于宁夏,流经甘肃,在陕西汇入黄河;渭河、北洛河发源于甘肃,在陕西汇入黄河。黄河60%的水量产自兰州段以上,每年在甘肃获得补水约137亿m,其中仅玛曲段就获得补水85亿m;黄河总泥沙含量的多年平均值约为35kg/m,在兰州段是2kg/m,在玛曲段更是常年保持在0.5kg/m以内。

03.

典故多、文明遗存丰富

相传大禹治水始于小积石山(位于甘肃省临夏州境西界中南段),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几乎都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 甘肃省的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都发源于黄河一级或二级支流上。

04.

水系划分及主要支流

黄河流域在甘肃境内分为黄河干流、洮河、湟水、渭河、泾河、北洛河6个水系。甘肃省境内直接注入黄河干流的主要一级支流有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洮河、湟水。黄河两岸还有很多小型河流和季节性沟道。

05.

干支流的输沙情况及水质状况

甘肃省出境年输沙量从20世纪60年代的2.6亿t减少到近十年的0.4亿t,减少了85%。

近十年黄河甘肃段治理水土流失成效显著。黄河出境水质从2010年前大部分时段Ⅲ类(个别时段为Ⅳ类)变为目前稳定保持在Ⅱ~Ⅲ类。2018年,黄河流域甘肃段34个考核断面中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31个,优良比例为91.2%。

06.

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区域

目前,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现状涉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秦巴山脉、祁连山—河西走廊4个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区域。

从2001年开始,甘肃省张掖市以水权制度建设入手,拉开了我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序幕。2019年以来,甘肃省先后完成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规划》《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下移方案对甘肃影响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机制研究》等有关黄河甘肃段治理的科学规划,并努力构建黄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数据库,这些措施为黄河甘肃段流域水土治理、生态保护以及高质量发展勾画了蓝图。

甘肃段黄河对当地经济影响

从青海到甘肃,黄河“两进两出”,入甘南、经临夏、穿兰州、过白银,在甘肃流经913公里。 重要的地理位置,突出的生态功能,决定了甘肃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以黄河及陇海、兰新铁路为轴线,构成沿黄——陇兰经济带,它与长江经济带一起,成为中国生产力布局中,两条东西向最大的经济带。沿黄一陇兰经济带,以黄河及陇海、兰新铁路为轴线,沟通和联接江苏(苏北)、安徽(皖北)、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12个省区,它把黄河流域和铁路两侧辐射区的经济,与全国生产力布局联系成一个整体,逐步发展成为一条以资源深度开发为主、工业与农、林、牧业综合协调发展、东西双向对外开放的产业经济带。

黄河将为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宝贵的水资源和丰富的水电资源,通过确保下游防洪安全,保障欧亚大陆桥的畅通(陇海铁路东段),通过长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逐步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黄河还为她所流经的区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农业生产灌溉水源,昔日景泰戈壁滩,在黄河水的浇灌下变成了“米粮川”。近年来,黄河白银段不断优化灌区农业产业结构,努力让黄河真正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幸福河”。 从兰州穿城而过,已成为其亮丽的城市名片。这张名片,为兰州提升了人脉、发展了经济、弘扬了文化。2020年兰州市接待游客482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1.4亿元。市场恢复水平达到2019年同期的62%,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恢复水平。

兰州市中山铁桥 | 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2020年,兰州市的65个重点文旅项目完成投资55.4亿元。黄河楼、兰州老街、白塔山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兰州老街水上集市开街营业,累计吸引游客715万人次,成为网红打卡地。黄河楼、兰州水墨丹霞景区启动试运营。 全国率先发布的中国·兰州黄河生态文化旅游指数,最新数据显示“兰州+黄河”知名度较基数增长305.27%。2021年兰州市将推进万达文旅城、读者印象、恒大文旅城、甘肃华夏收藏文化博览园等75个重点项目,计划完成投资62亿元。

甘肃段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01.

发展基础

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 黄河上游地区所沉淀的各类文化成果和各种文化形态在甘肃大地都有留存,史前文化遗址、石窟寺、长城及古城址、古建筑、革命文物遍布全省各地,敦煌文化、史前文化、始祖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各类文化资源广泛分布于黄河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不同区域,且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地承万物、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多元开放的恢弘气度。

炳灵寺石窟 | 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02.

发展目标

到 2030 年,初步建成甘肃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全面实施,保护传承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培根铸魂价值标识体系初步形成,黄河文化融合发展与惠民育民利民作用日益突出。

到 2035 年,黄河文化深度融入陇原经济社会发展,在甘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引领作用全面凸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高度统一,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充分彰显,黄河文化品牌国内外影响力显著增强。

03.

发展现状

01

甘南段:生态底色突出,少数民族文化鲜明

甘南州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黄河首曲湿地、尕海湖湿地等构成的生态系统对涵养、补给和调节黄河水资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年为黄河补给的水量占到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目前全州已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达50多处,2020年前10个月甘南共接待游客1612.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1%。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藏、汉文化的交汇带,被费孝通先生称之为“青藏高原的窗口”。近年来甘南州还连续举办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锅庄舞展演、楹联和赛马大赛等民族文化活动。甘南州全州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8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38项、州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192项、县(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518项。

02

临夏段:史前文化、黄河文化交相辉映

临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因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彩陶王”出土于临夏,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永靖县建有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4座大中型水电站和白川、福川、英东3座小型水电站,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摇篮。

刘家峡 | 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03

兰州段:打造“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品牌

兰州是中国唯一由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流经市域150.7公里,其中城区47.5公里。城水关系密切,黄河文化带有鲜明的城市文化印记。

兰州市 | 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2020年兰州市接待游客482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1.4亿元。市场恢复水平达到去年同期的62%,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恢复水平。去年发布的《中国·兰州黄河生态文化旅游指数报告》显示,“兰州+黄河”知名度较基数增长305.27%。

发展思路:依托黄河资源,打造“黄河风情线”。

黄河风情线大景区规划面积1803平方公里, 为兰州市核心景观带、大型开放式滨河城市公园。囊括黄河楼旅游观光区、中山桥黄河母亲人文风景区、白塔山九州台历史文化区、什川万亩古梨园、青城古镇历史文化民俗风景区8大景区,建有中山铁桥、黄河母亲雕塑、白塔山公园、兰州碑林、小西湖公园、水车园、水车博览园、龙源、百合公园、市民公园、绿色公园、马拉松公园、廉政文化公园、银滩湿地公园等21个主题公园、8个小游园和9个雕塑群。

04

白银段:自然奇观与红色文化

白银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和黄河电力提灌农业区,又是是中国革命老区,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2020年全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102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8.3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7亿元。

发展思路:打造龙头+融入全域旅游带。

一个龙头:黄河石林风景旅游区。黄河石林位于景泰县、靖远县黄河流经段,距甘肃省会兰州市130公里,是国家地质公园、4A级旅游景区,与云南的石林呈双峰并峙之势,被誉为世界罕见、中国独有的“中华自然奇观”。大自然留给白银的这幅杰作,令无数影视界大咖流连忘返,《大敦煌》、《神话》、《天下粮仓》、《惊天传奇》及《爸爸去哪儿》等影视剧和热播电视节目曾在此拍摄,更使黄河石林名扬天下。

黄河石林旅游景区 | 图片来源于黄河石林风景旅游网

三大旅游发展带:对接甘肃省重点旅游带,强化与兄弟市州联动。积极融入和共建“白银—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精品丝路旅游黄金带、“甘南—临夏—兰州—白银”黄河风情旅游带、“兰州—会宁—平凉—庆阳—华池—延安”长征胜利会师红色旅游带,

甘肃省已有相关政策及规划摘编

01.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三十六章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提升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全面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草原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提升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实施黄河首曲等若尔盖国家公园甘肃段重大项目,打造高海拔地带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加强太子山、莲花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态保护能力。实施渭河源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着力提升渭河源区水源涵养补给功能。引导和支持牧区劳动力转移,严格落实草原禁牧、轮牧措施,推动“以草定畜定牧定耕”,促进草畜平衡。推进玛曲、碌曲黑土滩等退化草原和沙化草原综合治理。

加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推进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以减少入河入库泥沙为重点,积极推进坡耕地综合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以董志塬等塬区为重点,实施陇东黄土高原“固沟保塬”治理,加强子午岭、六盘山和渭河源区等区域水土保持。强化林草植被恢复,持续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切实巩固建设成果。强化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农牧交错地带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现代旱作农业,推动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改善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面貌。

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黄河干流河道综合治理,实施黄河之滨治理提升工程。加快黄河上游重要支流流域的保护和治理,保障黄河径流稳定与河流健康,加快渭河、泾河、大夏河、洮河等黄河支流生态保护与治理,稳步提升黄河上游水系补水功能。着力提升干支流防洪能力,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和灾害应对能力,构筑黄河安全稳固防线。落实“河长制”,开展河流健康管理,加强河湖空间和水域岸线管控。积极参与建设沿黄生态带,全面提升沿黄生态功能。探索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展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

02.

《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着眼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甘肃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区、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四大战略定位,围绕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紧扣生态修复、文化复兴和产业转型三大任务,提出深入实施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防洪能力建设、污染治理、绿色生态产业培育、黄河文化传承等重大工程,着力构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空间布局和黄河流域甘肃段发展动力格局。

《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甘肃省黄河流域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干支流现代化减灾防灾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环境质量和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改善,生态保护大见成效,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显著提升,流域人水关系进一步改善;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十大生态产业蓬勃发展,打造若干千亿级产业和百亿级园区,兰西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黄河文化传承与开放交流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资料来源:

1. 国家统计局官网

2.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3.甘肃省人民政府官网

4.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

5.《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4日 06版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美编 | 李承鸿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言之有范

如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转发!

欢迎向我们投稿!

如需咨询合作,请与我们联络!

言之有范|2014 - 2021

聚焦文化事件

把握政策动向

往期推荐

01

 

黄河文旅行,我们出发了!

 

► 点击阅读

 
 

02

 

● 直播回顾 | 用30天的时间,踏遍黄河5000年

 

► 点击阅读

 
 

03

 

挖掘黄河文旅资源,传承弘扬华夏文脉(文末有惊喜!)

 

► 点击阅读

 
 

04

 

唤醒文化基因,点燃黄河情怀

 

► 点击阅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