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人

穿越校园的达尔文海:他的校长30年与孩子一起生长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2-05 17:24)
文章正文

“大多数人都像一片片落叶,在空中漂浮、翻滚、颤抖,最终无奈地委顿于地。但是有少数人恰如沿着既定轨道运行的星辰:无常的命运之风吹不到他们,他们的内心有着既定的路程。”“少数人”包括释迦摩尼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曾是一位高贵的婆罗门之子,为追寻真理,他离开了安逸的家,一个人踏上求索的旅程。他历经情谊、苦难、名利和欲望后大彻大悟,最终回归自我。

黑塞的《乔达摩•悉达多》伴我度过了2023年最后几个月,我天天读它,日日诵它,不知怎的总觉得我的世界四处漏风,还高烧迷糊了几天,日子昏天暗地,直到有一天——那是元旦前一个雨雪交加的日子,我撑着伞在雨雪中冥想。有人给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我送来一个来自南方的快递,打开一看,是我高中语文老师、现任深圳星河教育总校长叶延武先生的新著《校长30年:和孩子一起生长》。手捧沉甸甸著作的那一刻,似乎感觉到书里还夹着南方的热风与暖阳,同时有一束光照过来,我的世界瞬间温暖了,亮堂了!

01 点亮一个个人生

文学是人学,教育更是人学。贯穿叶校长著作的始终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生长,关注学生的幸福。

上世纪八十年代叶延武先生在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任教,我曾有幸做了他两年的学生。1992年我毕业后分配到母校任教,彼时还不到而立之年的他便担任了母校校长,因此我也曾有幸做了他八年的下属。

在我读书期间,曾有十多位语文老师,叶校长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那位;也是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那位。他作为高三语文老师,似乎不太重视应试教育,反而还像高二时那样,几乎每节课都会把教学内容与《红楼梦》里的主题、人物、情节、风土人情、诗词曲赋联系起来,他喜欢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

那是我们每天最期盼、最放松、最愉悦的时刻,尤其对于我来说。不知不觉中我的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有一次校长听完课后与他交换意见:都快高考了,你天天讲《红楼梦》有什么用?他请马卡连柯代他回答: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苏格拉底也来“抢答”: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让它如何发光。

他把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作为他教育生涯的座右铭: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因此,他上课时从不会问,“大家懂了没?”而总是问,“我讲明白了吗?”

记得当时我的小作文总被他作为范文在语文课上宣读。一位男生似乎有点羡慕嫉妒恨,在班里到处宣传,说我期中考试那篇满分作文是抄袭《读者》的。我当时急哭了,甚至委屈得想一死以证清白。叶校长得知情况后安慰我:傻丫头,你应该高兴才对啊,他没有恶意,他是想说你的作文写得太好了,与他在《读者》上看到的一篇雷同,说明你的作文水平已经达到《读者》标准了啊。老师坚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读者》上看到你的文章的!

听完这样的一番话,我擦干眼泪,更加刻苦地投入到高考复习中去,并以全校文科班第一名的成绩上了大学。大学期间,我疯狂投稿,成了校刊的主力军。后来,我在写作之路上一发不可收拾。三年前,我还发起并与志同道合者共同创办了“一花一世界读书会”,关注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教育。当然,这一路上少不了叶校长的鼓励与指点。叶校长还曾专程从千里之外来到读书会指导工作。毫不夸张地说,他点亮了我的人生!

“当下教育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享受童年的权利,有些学校把质量仅仅看成分数,培训机构拔苗助长,人为制造恐慌导致一学位难求,多数用人单位抬高学历门槛……我们拿什么拯救孩子?鲁迅已逝,谁为孩子呐喊?”

他就是这样一位校长,既有工作热情,又不乏理性的思考。为了孩子,儒雅温和的他会分分钟摇身变成愤青“鲁迅”。他发自肺腑地呼吁,一切为了孩子,把童年还给孩子。为此,他不仅着力培养教育家型教师,还肩负起培养教育家型家长的重担。

“校长是个良心活儿。”他发自内心尊重全体师生。他曾是全校每一位师生微博的“校长粉丝”。他尽力了解每一位老师的近况,尽心熟悉每一个学生,尽量处理校长信箱里每一条建议,每天清晨在校门口用灿烂的微笑迎接每一位师生,孩子们都喜欢他四季如春、国泰民安般的敦厚笑容。在南山二外,小学生们经常会拉起他的手一起在校园里玩耍。有孩子说,“校长,您的笑容总是那么灿烂,您真可爱!”孩子们什么活动都希望叶校长参与,他们说,“要是叶校长来看,我们会演得更好!”

清华大学博士后王振权先生读完此书后感慨:虽青年得志,早年成名,但他依旧不断自我革新,不断探索求变。从高中到初中,再到小学,再到幼教,他不断向教育的原点回归,不断接近教育的本真。他在实践、反思、融创中完成了从高中“老校长”、九年一贯制的“新校长”、集团化学校“老校长”再到领时代之先的“大校长”的深刻蜕变,以一个个真挚动人的教育故事镌刻出一帧帧精彩纷呈的教育影像,引领与其同行的每一个学生、每一名教师和每一位家长,走向了全新的教育境界。

在他任校长的校园里,无论是做学生,还是做教师,都是无比幸福的。

“学生品尝到学习过程的幸福,乐于高高兴兴上学,带着满心期望回家;教师享受教育过程的幸福,课堂里激情四射,活动中青春飞扬。有了幸福的教育,在校园中、课堂里,看到的将是张张笑脸,那是学校最美的风景,最亮的名片。”

读到这儿,我惊讶地发现,叶校长与悉达多一样也是“少数人”中的一员!与悉达多相同的是,他们的内心都有着既定的轨道与路程,他们都实现了自己人生的圆融完满,他们一生都渡人无数。不同的是,悉达多一直到老年才顿悟,然后才开始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而叶校长在40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一直无怨无悔地热爱着他遇到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并与他们一起“生长”。这里的“孩子”当然也包括我。

他点亮了一个个人生。

02 点亮一所所学校

叶校长曾听了我教书生涯的第一节课。在我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他拿着一本听课笔记走进我的课堂。那节课带给我的慌张与无措仿佛就在昨天。下课后,他对那节课进行了详备的评析。他欲抑先扬,在给了我一些鼓励后,他告诉我,某个地方如果换一种方式教学效果会更好。他的点评深入浅出,画龙点睛,让我赢在了起跑线上。他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写作是最好的学习;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做到:学了思,思了做,做了悟,悟了说,说了写。他要求我每天坚持写教后感,他也是这样要求其他老师的。

他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因此,他时时处处身先士卒。无论置身何处,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写几百上千字的校长日记。餐桌旁、操场上、办公室里、候车室里,甚至飞机上,都有他凝神静思奋笔疾书的身影。这样夜以继日的坚持,对一个工作繁重的一线实践者来说,真是太不容易了。可以想见,他超级自律,能抵制各种诱惑,且是何等的耐得住寂寞!也正是有这样的执着与专注,我们才得以在国家级的核心期刊和专业报纸上时时可见他的学术论文。

他坚信,人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即使不一定能成为大师级的人物,至少可以成为一名专家,成为一定区域内的名家。40年来,他一直坚持以研究的心态做教育,早已由骨干教师、资深校长水到渠成地成长为赫赫有名的业界翘楚了。

那天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快递打开书,扉页上有叶校长的亲笔题字:感谢玉琴同学对本书的贡献。当时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哪有什么贡献?收到快递之前我压根不知道有这本新书。打开目录才发现,原来书中收录了我的一篇五千字六页纸的小作文,这给了我莫大的惊喜。但这本书真不好懂啊,对于我这个智商来说,宛如天书。48万字,光参考文献名就编了10页。读完我才发现,全书最容易懂的就数我的那篇小作文了。

在我开始研读这部著作前,我本以为叶校长写这本书,是对他作为校长三十年而写的一部回忆录,是对自己教育生涯的一个总结与交代。我正常一两天,至多三五天便可以翻完一本书。而这本书,我每天带在身边,一直20多天才看完。对于书中有些问题,我会随时与叶校长信息沟通。他看我看得这么仔细就说,“大致翻翻,有兴趣的地方就多看看,现在认真读书的人太少了。”我回答,“看老师的书怎么可以不认真?不认真看不懂,认真看也是一知半解呢。还是看小说容易啊!”他被我的话逗乐了。

其实我说的都是大实话。叶校长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因此书中各种引经据典,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兼收并蓄。虽然我平时也读了一些书,然而,我读过的大多是散文、小说之类闲书,于教育学而言,百无一用。

叶校长是一个治学严谨惯于思考的人,所以本书的编排便以“思”为线索,从对教育“培根铸魂”这一根本问题的阐发,到对教育改革的理解,再到对教育热点问题的解答,“思悟”“思变”“思行”“思得”和“思论”等五章,也隐含了他在教育思考者、改革者、校长、教师四重身份上的价值追求和自我塑造。当然,他也是一个执着并投身于行动的人,本书各章也描画和再现了他的探索历程和实践成果。

正是基于思考的行动,把他一步步引向游目骋怀的人生开阔地,指向风云际会的教育制高点。昨天看完最后一页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格局还是太小。老师不是写回忆录,他是希望他的“生长”或许可以成为教育现场和校长样本中一个典型的个例,希望给同道人提供借鉴。正如当代教育家李希贵先生在本书序言中说,“叶校长的教育人生,对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样本价值。”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多年做校长,终身学做校长。”作为教师,他的桃李满天下,天下桃李都爱他;作为校长,他兢兢业业儒雅谦卑德艺双馨,与全校师生一起“生长”。他在管理淮安市钦工中学期间,口碑很好。他一心一意为教师们谋福利、谋“生长”。他始终认为校长的责任就是努力让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记得那时教职员工谁有困难都去找他。无论谁找他,他都会第一时间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也会详细解释原因,让人心生感动。彼时乡镇教师的工资总被莫名其妙拖欠或挪用,他为此不怕得罪领导,天天为教师们的几两碎银而四处奔忙。他还发动后勤职工养猪养鱼,年终让教职员工高高兴兴地都能领着大鱼大肉回家过年。

有一年,我分到了一个几十斤重的猪后腿,可把我妈乐坏了,那个春节一大家子都沉浸在喜悦中。他带头反对上面把教学之外的各种冗杂事务摊派到教师头上。不仅如此,他还努力给教师们创造“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机会。记得那时他领着我们一群“井底之蛙”去苏州桃园中学学习,是乡村教师中到南方研学的第一批。

学校里开大会,一般情况下,老师和学生都是不那么喜欢的。叶校长大会讲话,从头到尾几乎不要稿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情澎湃一两个小时,与会者掌声阵阵,群情振奋。小范围的会议,言简意赅,逻辑清晰,直击要点,一语点醒,听者跃跃欲试,回去立马付诸行动。在他的领导下,教师干劲大,学生劲头足,大家齐心协力,我校高考成绩蝉联市级重点高中“四连冠”,谱写了淮安市钦工中学高考成绩最辉煌的篇章。这个成绩空前绝后,至今未被超越。他点亮了淮安市钦工中学。

不久被调任淮安中学这所老牌省重点高中做校长。那时,他还不到36岁,风华正茂的年龄恰逢学校二次创业的火红时代。他确立了“以富强祖国为己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念,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2000年几乎以满分获评“国家级示范高中”,一度成为千年古楚淮安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在本书《追梦深圳》一节中,我了解到他在深圳担任了好几所学校的校长。足之所至,目之所及,春暖花开,生机勃发。

李希贵先生这样评价他,“他走过的每一步都充满了管理的智慧和教育的灵感。”“叶校长视野开阔,目光长远,规划前瞻。所到之处,他都能根据学校的特点,提炼出新颖的教育理念。”

在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他的理念是“用教育家文化滋养每一个孩子”;在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叶校长提出“我即教育,众胥人才”的理念;在星河教育,他提出更加具有慈悲情怀的理念“星生长,河共渡”。

叶校长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是不够的;一个好校长是指他离开以后,它还是一所好学校,那才是真正的好校长。本书收录了叶延武校长主持制定的三个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到行动方案,中西贯通,古今辉映,立足前沿,担当使命,潜心设计与锻造每个学校的特色,为每一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其他学校制定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他点亮了一所所学校!

03 点亮一片片社区

看过一部以支月英为原型的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她先后帮助1000多名孩子走出大山,可无论孩子们走多远,她始终守在原地,不曾离开。她常说:“不是因为有希望才选择留在山里坚守,而是因为坚守才能看到希望,我的一生就为了守护孩子们的梦想而来!”“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呼唤另一朵云。如果可以,我愿意永远留在大山,守着孩子们,做那棵树、那朵云,让孩子们接受好的教育,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从1981年到2021年,41年来,她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

支月英在北方点亮白洋淀的同时,叶校长以自己的方式,在为点亮了一片片社区、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而殚精竭虑。他每时每刻都用周恩来总理的名言鞭策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他用陶行知的话来要求老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时代呼吁教育家,社会期盼好教师。对于普通教师而言,“教育家”有些高不可攀,“好教师”又显得激励作用不足。“教育家型教师”能够在这二者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因此工作中,他立足实践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学校里的教师们都争着做教育家型教师而非教书匠。

不仅如此,2020年初,叶校长发表了《2020:我所期待的湾区国际教育》一文,随即再以《后2020时代国际化学校的“承、融、创”》为题深入论述,这是对业界“燃系”校长圈“下一个10年,教育反内卷、不躺平”的积极反思和回响。

诚如李希贵先生所言,本书对中国灵魂教育价值的思考与表达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新。这本书定义了中国灵魂的概念,分析了中国灵魂的内涵,揭示了中国灵魂独特的教育价值,对于当下每一个学生筑牢中国根基,坚守中国信念,传承中国价值,维护中国利益,永续中国血脉,将产生强基固本的重要作用。叶校长还呼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能够主动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体责任。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人民,把国外的先进理念与中国的教育实践相结合,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是一条教育生长的艳阳大道。”

根据网上统计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8年底,共有约585.71万中国学生选择了出国留学。其中,153.39万人目前仍在海外进行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而432.32万人已经完成了学业。在他们中,有365.14万人选择了回国发展,但仍有超过200万人决定留在国外。

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什么原因驱使他们选择留在海外呢?专家认为,国际科研舞台的确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国际科研环境的优越性也是促使人才留在海外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医疗、教育、收入、房价和生活成本等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但是如果这些留学生从小就能接受到落到实处行之有效的家国情怀的教育以及中国灵魂的培育,而不是一味地以分数为考核学生的最重要标准,我想情况会好许多。

全书给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教育社区的论述。以前我听说过社区教育,叶校长创造了教育社区的概念并进行了定义,而且把政府、高校、基础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组织、企业组成的教育共同体的各自职责说得清清楚楚,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他建议着力做好“全覆盖教育服务、全生长教育支持、全领域教育赋能”,让教育社区真正成为一个满足生命需求、享受幸福人生的共同体。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全人类的共同渴求呢?

众所周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之相应提升。在城市化进程中,互联网与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和人的虚拟空间流动性增强,人际面对面交往机会骤减,社区对于居民的凝聚力正被不断蚕食。面对高压力、高竞争、高焦虑的社会现象,如何调节和疏导其心理压力,如何发挥各方面力量改善基层人员的劳动环境,防范和杜绝恶性事件发生,这是亟需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

叶校长首倡的教育共同体建设及“5A”教育,切中了新时代教育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缓解压力、化解矛盾、促进全体成员共同进步的重大命题,指引着星河教育的发展方向。据了解,短短几年时间,他牵头主办了三届星河教育共同体论坛和一届国际幼教论坛,发布了“星生长”幼教课程体系并引发热烈反响;每个星河小区设校长信箱,及时解答业主各类教育问题;在全国16个城市主办论坛、读书会、亲子沟通会50余场;开辟111个从0岁至100岁的全龄教育空间,基本实现了社区“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教育新高度。

他点亮了一片片社区!

星生长,河共渡,这就是新时代大教育的现实场景与未来目标。叶校长在渡教师、孩子和家长的同时,也进行了完美的自渡。教师四十年,校长三十年,他和孩子一起生长!“30年很短,如白驹过隙,转瞬霜染两鬓;但细细品来,30年又很长,每一步都很坚实,每一步都有回响。和孩子一起生长,则是我一步一步走过后最大的教育感悟。”任校长的30年中,他先后兼任过镇党委副书记、区教育局副局长以及宣传部副部长。但无论兼任何职,他始终坚守在教育第一线,片刻不曾离开。

你会发现,叶校长有时就是一位对教育事业激情似火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担任校长30年,叶校长对教育最多的思考和最大的感悟都集中在这样两个字上——“生长”。“教育是一棵自由生长的大树。一个校长首先是一位思想者,要思考如何涵养大树生长的土壤,如何培育大树生长的方向,这是培根育魂的教育工程;一个校长,其次应该是一位教育者,要营造促进大树生长的最好的教育生态,在一棵树的全生长周期,让阳光朗照,让空气温润,让水分充沛,让营养充盈。”

此刻,远在北方的我,仿佛看到南方的某一个校园里,一位六十多岁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老校长正在慨叹:绿叶衬托着红花,红花依恋着绿叶,枝丫垂挂着果实,果实缀满着枝丫,一片阳光洒落,一阵春风拂过,枝叶落影成荫,花果随风摇曳,好一幅教育的美景!

叶校长始终心系国家未来发展,站在时代经济文化背景之下想教育、谈教育、办教育,立志为更广泛的利益攸关者创造更大的教育价值。叶延武先生本质上不仅是一个校长,更像一位社会改革家;他办的不仅是学校教育,而是点亮整个时代与社会的希望;他做的不仅是当下的教育,更是指向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他的教育人生超越了校园,超越了前我,教育思考已经进化迭代,传播落地,甚至驶抵达尔文海的极客世界。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