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文化:所用感悟都在一杯茶里浮浮沉沉
政务:网信赵州 2019-07-10 17:00 关注网信赵州共建绿色网络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茶叶原产地,中国人加工茶叶、制作茶具,把泡茶、饮茶、敬茶融入到生活礼仪职中,创造了具有东方魅力的中国茶道。
至少在唐代以前,中国人就将饮茶当做一种修身养性之道。而唐宋时的禅寺,大多建造在深山之中。僧人们种茶、采茶、制茶,故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在中国,最早的茶道记载就和僧人有关,茶圣陆羽写出《茶经》的地方也是寺庙,甚至许多名茶最早也都产于名山大寺。
由于禅师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到了唐宋,嗜茶风尚几乎到了无僧不茶的地步。饮茶甚至被固定下来成为了禅寺制度,寺中设有“茶堂”,有“茶头”专管茶水,按时击“茶鼓”召集僧众饮茶。
净慧法师著的《柏林禅话》中关于“赵州茶”的文字收录在该书《云居山请茶开示选录》一篇中:
禅宗寺院吃茶,在赵州和尚以前就有记载。法堂前有一面茶鼓。敲鼓时都要到指定处去吃茶,招待尊客长老。……到晚唐,赵州和尚在古观音院(今柏林寺)住下以后,才以吃茶作为参禅的一种方便、方法以契入禅机。
饮茶,已经跨越了世俗层面上止渴解睡的日常生活,正式被纳入了佛门修行,成了引导佛门僧众进入空灵虚境的手段。
禅林公案“吃茶去”自唐宋开始,柏林禅寺就成为闻名天下的禅茶祖庭。而以禅茶著名的赵州,却并不产茶。
赵州茶的缘起,是一个著名的禅林公案。明《古尊宿语录》卷十四载:
师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吃茶去!”
在赵州和尚诸多的禅学公案中,“吃茶去”是最著名的一个。“吃茶去”的公案,在日后成为许多人参禅的话头,也深深影响了东亚各国甚至整个世界。
柏林禅寺不是最早饮茶的寺庙,但最早把茶引领到禅的宗教高度,并形成巨大影响的人,无疑就是驻锡于柏林禅寺的一代禅门宗师——赵州和尚。
随着赵州和尚的声名日隆,“吃茶去”的偈语也传遍大江南北。“赵州茶”更是成为禅门径直使用的典故,也让柏林禅寺不仅成为赵州门风的发源地,更成为天下禅茶的祖庭。
赵州以后,喝茶直接发展成为人们参禅悟道的一种修行法门。
净慧和尚对“吃茶去”的理解是:
“吃茶去”的公案,其含义有人这样理解,有人那样理解。我的理解是佛法说不出,说再多也代替不了修行和亲身的体验。说的出来的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只有通过修行去体悟。就如喝茶一样,只有自己去吃,才可品尝茶味。所以赵州和尚对初来的、来过的、住下的都让他们亲自去体验;我的另一种理解是叫你全身心的投入,否则,说得再好也白搭。不用这个那个,西来意,佛,就是吃茶去。全部投入,自会明了。这就体验了茶与禅一体性的参参禅学道的方法:当然,别人也许还有别的体验。
茶就是禅,禅也是茶。当禅遇到茶,思想开始有了味道。茶,让无形的禅变得有形;禅,让具象的茶变得抽象与空灵。
近年来,柏林禅寺本着“用茶结缘,用茶传禅”的理念,每年都举办大型供茶活动。
诗词楹联中的“赵州茶”
赵州和尚之后200年,在江西修水,黄龙宗的开山祖师慧南禅师,写下了这样是诗句:
但见日头东畔上,谁能更吃赵州茶。
被封为朝鲜半岛“茶圣”的草衣禅师,曾著有《东茶颂》和《茶神传》,他的诗中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赵州禅茶文化遥远的敬意:
眼前白吃赵州茶,手里牢拈焚志华。
喝后耳门软个渐,春风何处不山家。
杭州西湖边的龙井凉亭,至今还悬有这样的楹联: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曰归刻缓,试闲吟陌上花来。
在井陉苍岩山上,乾隆三十年竖的《普结良缘》碑上刻有:
赵州茶大家知味,甘露香普请同恭。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常将这则公案用于诗作中,在为真际禅师画像石题诗中写道:
平生用不尽,拂子时时竖。
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
此外,他还作过一首五言绝句:
七碗爱至昧,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净慧法师作有《题云居山产赵州茶》一诗:
燕山修水隔天涯,明月清风共一家。
千古禅林公案在,逢人且说赵州茶。
编辑|罗东、郭蕾
解读网信工作政策法规,发布互联网行业权威资讯,
弘扬赵州文化,传递赵州声音。
赵县县委网信办官方微信公众号——网信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