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上海在安徽境内有一块地盘:百姓不敢去,干部争着去
2020-01-26 13:38
在安徽省广德市誓节镇境内,有一片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带。岭上岩石裸露,白茅丛生,因此被称为“白茅岭”。
白茅岭的海拔并不高,最高主峰的海拔也只有292米。不过,由于周边地区没有山峰阻挡视线,在天气晴好的日子,站在白茅岭,能够远眺到风光秀丽的南漪湖。
鲜为人知的是,白茅岭里有一块地盘,大约40平方公里,却不属于安徽管辖,而是上海的辖区,隶属于上海市宝山区。众所周知,安徽与上海并不接壤,两者之间隔着江苏和浙江。上海的地盘,为什么会“飞到”安徽境呢?
故事,还得从60多年前说起。
60多年前,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经济的命脉所在。为了确保上海的经济秩序有序运转,上海于1956年在安徽白茅岭建了一个农场,即白茅岭农场(又叫白茅岭监狱)。白茅岭农场的任务是安置一批来自上海的闲散人员。1958年起,陆续接受劳教人员和少年犯。1966年开始,又承担了收押改造罪犯的职责。
万事开头难,从上海来的建设者,在白茅岭披荆斩棘,“住三角棚和草房,喝的是河水,井水,点小油灯,整天在野外工作”。农场工作人员的口粮,由地方上划拨。他们经常用裤子当米袋,走几十里的山路外出去背粮食回来。
安徽当地老百姓遇到了困难,白茅岭农场干部职工总是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
有一年夏天,天降暴雨,引发了一场洪灾。施家村的堤坝中间被冲开一个大缺口。凶猛的河水,迅速向下游的山下铺、管村两个村子涌去。如果缺口不被及时堵住,山下铺、管村及其周边数千户人家和数万亩田地将有被淹没的危险。
就在这危急时刻,茅岭农场干部职工冒着暴雨来到堤坝上,经过奋不顾身的筑坝,终于堵住了缺口。
白茅岭农场的建设在一片荒山野岭中艰难起步,陆续建起了监狱、派出所、学校、商店、医院等。人员也越来越多。人口最多时,白茅岭农场有2万多人。
白茅岭农场具有监狱的属性,普通百姓当然是不敢去的。在老百姓口中,“白茅岭去过的”是一段不光彩的经历。可是,上海监狱系统的干部职工,却争着去白茅岭农场,在他们口中,“白茅岭去过的”是一段辉煌的经历。
从2005到2009年,白茅岭农场教导大队为上海监狱系统输送了126位监狱管理业务骨干。因此,白茅岭被誉为“上海监狱青年干部的摇篮”。
白茅岭农场通过多年的监狱实践,探索出一种“三分工作”,即分类关押、分类管理、分类教育。1994年年底,新中国第一部监狱法颁布实施。这部监狱法就将白茅岭农场探索的“三分工作”吸收进入。其中分管、分押部分在第四章第三十九条,分类教育则在第五章第六十一条。
不仅如此,为了实施规范管理,白茅岭农场推出了《犯人一日行为规范》《民警一日工作规范》。《犯人一日行为规范》在上海市各监狱得到全面推广,《民警一日工作规范》。更是在全国监狱系统广泛推行。
2018年的4月19日,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白茅岭农场实行“监社分开”,属于社区的部分移交给光明食品集团管理。光明食品集团注册成立了上海市白茅岭农场有限公司,按照“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方向发展。
白茅岭农场开启了新征程。
【参考资料:《今日白茅岭,这里也是“上海”》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