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人

第三节 县剧团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2-18 00:55)
文章正文

    三原县剧团的前身是西安市七区建国剧社。1955年2月由县人民政府接收,后更名三原新艺社,为集体性质。1958年,泾、三、高、淳四县合并,成立戏曲研究院,新艺社改名三原县秦腔一团。1961年恢复原县制,又称三原县剧团。1968年9月改称为三原县文工团,1983年恢复三原县剧团名称。
    1955年“建国剧社”被接收后,县委给剧团派去了政治指导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指定专人审查剧目,制订规章制度,使剧团走向正规化。
    三原剧团行当齐全,演员阵容整齐,剧目较多,以秦腔为主,也以现代眉户戏见长。
    县剧团50年代常演的剧目有大型秦腔传统剧《劈山救母》《回荆州》《串龙珠》《红娘子》《火焰驹》《铡美案》《游龟山》等。现仍保留着《劈》《回》《串》《铡》四个剧目。尤其是《劈》剧30来年久演不衰。大型眉户现代戏《梁秋燕》《两颗铃》曾被陕西省政府作为春节慰问节目,调剧团到西安东郊、北郊和渭北一带厂、矿、农村演出,受到热烈欢迎。1962年精排了《铡美案》《周仁回府》《黑旋风李逵》,8月,在西安“五四”剧院演出,连续15天场场爆满,轰动一时。净角王正兴、生角宋桂兰的名字不胫而走。1961至1964年还排演了不少现代剥目有《第一个浪头》《蟠桃园》《海防线上》《南海长城》《雷锋》《沙岗村》《夺印》《说书阵地》等。1963年下半年以演现代戏为主。1966年上半年大型眉户剧《焦裕禄》在县城首演,连演7场,场场座满。主演张秦民成功地塑造了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感人至深。
    “文化大革命”开始,传统戏受到批判并禁演,剧团部分传统戏装被毁。
    1968年9月,剧团成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恢复活动,补充了演员,排演了样板戏《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1970年春节,以咸阳地区革委会慰问团名义,到淳化、礼泉、彬县、长武、永寿等地演出。1972至1976年,排演了大型秦腔现代戏《青云滩》《瑶山春》《杜鹃山》《艳阳天》《洪湖赤卫队》和大型眉户剧《不平静的海滨》《五把钥匙》等,巡回于西安、蓝田、临潼、富平、铜川等地演出,同时先后到梅七线铁路和宝鸡峡水库工地,为民工进行慰问演出。1972年参加陕西省文艺调演,演出由县文艺创作小组创作的剧目《红岭新医》,获优秀剧目奖。陕西台转播三次《陕西日报》发表剧照及评论,陕西人民出版社收集出版,广获赞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剧团先后排演了《逼上梁山》《十五贯》《三滴血》《游龟山》《劈山救母》《铡美案》《赵氏孤儿》《周仁回府》等。首次演出时戏票空前紧缺,春节期间每天3场,场场爆满。
    1983年,剧团改革,推行责任承包,排演了大型新编历史剧《梨花狱》在西安上演,电视台录像播放。1984年排练《救裴生》,参加了陕西省青年演员会演。1985年陕西省艺术节,剧团根据元杂曲《琵琶记》改编的《丹青泪》参加演出,获铜牌奖,并录像播放。1987年陕西省青年演员会演,剧团排演了《痴梦》(《朱买臣休妻》中的一场),由刘美丽主演,获表演一等奖。
    近年来,由于电视、歌舞等艺术形式盛行,戏曲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剧团很少在本县演出,常活动于长安、户县、宝鸡以及甘肃、宁夏一带,演唱会戏,实行包场,以保证经济收入和演员的稳定。1989年12月,陕西省文化局召集关中各县剧团领导人,在本县召开剧团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介绍本县剧团经验。
    从剧团成立以来,共演出大型秦腔传统剧84个,小型秦腔传统剧54个,大型眉户传统剧2个,大型秦腔现代剧25个,小型秦腔现代剧8个,大型眉户现代戏9个,小型眉户现代剧3个。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