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五):陇山境内的古丝绸之路便道
2017-12-16 00:46 来源: 仙台国学天地
原标题:陇山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五):陇山境内的古丝绸之路便道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走向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走向或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一些新的区段道路会逐步形成。《后汉书·隗嚣传》记载了陇山防线的攻守“(建武)八年春,来歙从山道袭得略阳城。(隗)器出不意,惧更有大兵,乃使王元拒陇坻,行巡守番须口,王孟塞鸡头道,牛邯军瓦亭,嚣自悉其大众转来歙。公孙述亦遣其将李育、田弇助嚣攻略阳,连月不下。帝乃率诸将西征之,数道上陇。”可见当时克服陇山天险确有“数道”相通。陇山境内较常通行的丝绸之路支线便道有以下五条:
1、陈仓狭道
又称渭水狭道,主要指宝鸡以西、天水以东渭河流域的狭长古道。即从今宝鸡市沿渭河南岸西行,经峡石、六川河、车辙至城隍庙,或从今宝鸡市出发,经太寅、甘峪、晁峪、坪头或码头,到城隍庙,然后再经灵宝、香泉、赤沙、通河、拓石到三岔城(吴砦),渡东岔河直通上邽。此段道路为水陆并用,但由于水道数段狭窄,两岸山崖险峻,导致其通行能力效果不佳。渭河峡谷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八千年以前,古代先民就在陇山腹地的渭河两岸生活和居住[15],直至宋元明的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人类活动的文化遗存未曾间断过。
既然有人类活动,就必然有交通。当然这条通道虽然险峻,但从军事上考虑,却较隐蔽,而且捷径。拓石村东西两端的古代栈道就是这种交通背景的证明。文献记载最早在东汉后期的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当时占据北方的曹操曾派关中的夏侯渊讨伐马超,平复氐、羌、胡的反叛,其先锋张郃,就是从该道急入陇右的。
《三国志•夏侯渊传》载:“十九年,赵衢、尹奉等谋讨(马)超,姜叙起兵卤城以应之。衢等谲说超,使出击叙,于后尽杀超妻子。超奔汉中,还围祁山。叙等急求救,诸将议者欲须太祖节使。渊曰:‘公在邺,反复四千里,比报,叙等必败,非救急也。’遂行,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渊自督粮在后。郃至渭水上,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军器械。渊到,诸县皆已降。”上述记载表明魏军的取胜就是利用了陈仓狭道的便捷,这一点与关陇干线“陇山道”颇有些不同,所以马超“未战”而走。所谓“狭道者”,是相对于“陇山道”而言。
位于陈仓狭道西端的吴砦,地势比较开阔,山势较缓,从这里南行可达麦积山,往西直至天水,因此河对岸的小镇又称三岔镇。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著名的松木板地图把这一带叫“燔史关”[16]。此地分布着较为密集的石器时代、两周和汉代的文化遗存。1978年村民在火车站北的坡地上耕地时发现了青铜器,其中有蒜头壶、二十六年戈等。二十六年戈上有铭文“廿六年,□□守□造,西工室阉,工□。武库。”从此戈形制看,当作于秦昭王二十六年,“守”前二字当为“陇栖”,“西工室”当是秦都西犬丘的工官所造,隶属中央[17]。
此地附近还曾出土了一枚“魏归义氐侯”的金质魏印。这些出土实物证明,“陈仓渭水道”是一条往来于关陇之间的重要交通线,并且不断被后代加以利用。《宝鸡县志》卷二“西武当,北连吴山,洞开陡壁,飞阁悬楼,实为奇丽。”这处被称为“千佛山”的石窟遗迹,地处方唐铺附近,“铺”的地名往往与驿站有关,说明此处曾有道路相通。
宋代著名的抗金英雄吴璘也曾屯兵于此,以阻挡金人入陇进川,所以后人称之为“吴砦”。清初还曾在此设置“三岔厅”,驻以300军卒,备守要口。今拓石镇西侧的黄土台塬被称为官道塬,为古时官道从此经过而得名。此外,在这里发现的道路遗迹中,从密集的车辙痕迹地判断出曾有古代车行道路的情景,与官道塬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文物相联系,则不难理解此道曾为历史上重要的官道。
2、回中道
回中道为逾陇通道中早期通道之一,为秦代修筑,因秦始皇曾行经此道而闻名,全线正式开通则在汉武帝时期。回中道南起汧水河谷,经汧县(今陇县),北出箫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东南),因道中有回中宫而得名,为关中平原与陇东高原间的交通要道。回中宫在箫关与雍县之间,其具体位置史学界目前尚无定论。回中道沿途有多处烽火台遗址[18]。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巡陇西(今甘肃省南部)、北地(今宁夏),出鸡头山(今甘肃省平凉崆峒山),过回中道,此路得到较好的修治。《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其明年,上郊雍,通回中道,巡之。”《汉书·武帝纪》更具体地记载元封“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此后,回中道全线畅通,并在道中设有亭障,派有专人修治,道名也随之昌扬于世。
回中道虽在西汉时贯通,但后来时有荒废。东汉建武六年(30年),隗嚣起兵反汉,派大将王元占据陇坻,伐木阻塞回中道。建武八年(32年),刘秀遣中郎将来歙领兵两千人,开山修路,从回中、番须口(陇县西)径袭略阳(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击败隗嚣。《后汉书·来歙传》也记载了这段史实:“八年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遵道还,分遣精兵随歙,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建武九年(33年),刘秀还亲率大军到汧县征剿隗嚣,隗嚣部将高峻投降。唐贞观四年(630年)十一月十二日,太宗李世民西巡陇州,在鱼龙川(今火烧寨)狩猎,自射鹿,献于大安宫[19];二十年(646年)八月,李世民再次越陇山,驻瓦亭(今秦安县东北),视察牧马,回中道得到进一步修治。
3、金川陇州道
为陇关道辅助路线,原为驮道,民国二年(1913年),宝鸡县知事方大柱将此驮道创修为车路。具体路线为从今宝鸡市循金陵河北上,经陈仓区县功镇葫芦沟村经新街镇、车道、菜园进入陇县境内,越八渡梁、朝天岭至陇县县城。或由县功镇经箭舌关进入千阳境内,接陇坂道进入陇县。此道沿途山头至今仍有多座烽火台的残迹,烽火台的建造历史可追溯于西周时期[20]。唐代时,杜甫就沿金川陇州道过陇州去秦州,并《青阳峡》中写下了“昨忆逾陇坂,高秋视吴岳”的诗句[21]。
金川陇州道上还有一处关隘名箭舌关,又名千阳岭、箭舌岭、大山梁,位于今陈仓区与千阳县交界处,一梁横呈,绵亘近百里,唯箭舌关处为一凹口,为古时交通要道,今宝平公路从此通过。历代此关多战争,后梁末帝贞明六年(920年)十二月,蜀将陈彦威出兵散关,破岐王李茂贞15000兵于此。宋绍兴元年(1131年),金将没立方自凤翔攻宋兵于箭舌关,欲与别将乌鲁会合于和尚原(今宝鸡市西南),宋将吴玠遣杨政大破之[22]。民国政府曾在此关傍山筑有碉堡,驻部队防守,以卫交通安全。
4、咸宜道
或称“长宁驿道”,是陇县境内通往西南方向的一条支道。开通时间较晚,为唐代以后的交通要道。道中有咸宜关,位于陇县西20多公里处,五代梁末帝贞明六年(920年),蜀使王宗俦将兵伐岐,出故关,壁于咸宜。绍兴四年(1134年),宋金战争中,宋将吴璘、吴玠收复秦(今甘肃省天水市)、陇(今陇县)、凤(今凤县)三州时,以咸宜关为屯兵之地。明代对此道进行改建,并在咸宜关设巡检司驻守,增置驿站,安戎关遂废为镇。据《陇县志》记载:“明正统时(1436—1449年),因关山阻碍,改从咸宜凿山开道。”此道由今曹家湾沿咸宜河流经渠、三里营、咸宜关、长宁驿(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到清水、天水。咸宜道开通后成为又一条径通秦(天水)、凤(凤翔)的通道,民国年间道衰人稀。
5、安夷关道
南北朝时,宝鸡西部渭河北岸、陇山南麓有条东西通道称安夷关道。因北魏孝明帝于南由(峪)口(今陈仓区香泉街南)设南由县,又称南由路。《新唐书·地理志》载:陇州汧阳县郡吴山,“西有安夷关”,《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也说:“安夷关在(南由)县西一百四十六里。”据《虢县志》载,唐大中六年(852年)三月,陇州防御夷薛逵奉诏旨,于州辖汧源县西筑“安夷关”,安夷关的设置是为了扼守南由路的畅通,故南由路又称“安夷关道”。薛逵奏文曰:“臣当界又有南由路,亦是要冲,旧有水关。亦请准前扼捉。”古南由当时为陇南重镇,安夷关亦为南由县重要关隘。今天陈仓区县石公路(县功—石家滩)县功至香泉段就在古安夷关道上修筑而成。前峪沟至大水川林区简易公路,再西行有山村小道直到山门镇(今甘肃省清水县),亦为安夷关道路基。安夷关道与放马滩地图第2块地图所标注的东北方向道路大致相近[23],这条路对于连结天水地区和宝鸡地区来说相当便捷,虽然无法通行车辆,但却避开了渭水峡谷和汧河峡谷。
注释:
[15]刘明科、辛怡华:《渭河峡谷的秦文化遗存与秦文公东猎汧渭之会路线蠡测》,《秦文化论丛》,三秦出版社,2005年;王红武、吴大炎:《陕西宝鸡凤阁岭公社出土一批秦代文物》,《文物》,1980年第9期。
[1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北道区文化馆:《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汉墓的发掘》,《文物》1989年2期。
[17]王辉:《秦铜器编年集释》,三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18]《宝鸡市志》第十三编交通邮电,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
[19]《陇县志》大事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20]《宝鸡县志》第十九编军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21]《重修凤翔府志》卷之十艺文,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22]《千阳县志》大事记,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版。
[23]何双全:《天水放马滩出土地图初探》,《文物》1989年2期。
((文章来源:宝鸡陇山文化征文、“陇山文化”微信公众号平台;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此文请点赞留言,欢迎转载,感谢光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