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剪纸艺术 | 法国剪纸艺术历史初探
2019-09-16 13:56
最新艺术与非遗工作
编者按:世界剪纸艺术
中国是世界剪纸的原乡,世界最早的剪纸就产生于中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宝鸡陇县、敦煌、新疆吐鲁番三地考古发现的剪纸实物,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剪纸悠久的历史,以及至今仍活态传承的现实,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独特的纸文明现象。
三四世纪,造纸术首先在亚洲地区得到了最早的传播;7世纪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地区;10世纪以后造纸术开始传向欧洲,至文艺复兴时期造纸术在西方已得到普及,逐渐取代羊皮纸。中国古代剪纸的传播、交流与融合是如何开展的,这还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但剪纸的文化传播与融合不会是孤立发生的,也不会简单依托于造纸术传播的路径去进行。丝绸之路考古发现的剪纸,以及这个区域今天仍然活态的剪纸遗存,都呈现出中外多元文化影响的痕迹。中国的传统剪纸是区域性民俗生活的产物,依托于区域文化信仰与民间节日、祭祀活动的需求,并有其约定俗成的纹饰谱系和具体的民俗使用功能。剪纸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与媒介,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传统剪纸,同样具有这个基本的文化属性。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为剪纸成为世界普遍性的文化现象提供了可能。21世纪初,我们在中国剪纸申报世界非遗名录的过程中,已经基本了解到世界剪纸艺术的大体分布,但世界不同国家地区有关剪纸的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具体信息,仍是一个文化盲区。我们在后续十多年中国剪纸多民族基础田野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中国剪纸与东亚和南亚一些国家传统剪纸的关联,也发现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非纸材的剪制传统与北亚及世界萨满文化区域的关联。我们不能把中国剪纸的历史生成与发展游离于世界剪纸领域的文化视野之外,从中国剪纸看世界剪纸,从世界剪纸反观中国剪纸,这应当是一个双向互补的文明认知视野与方法观,其中包含着许多我们未知的东西。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仉凤皋先生陆续编著出版了《日本剪纸艺术》《外国剪纸集》《中外剪纸艺术》等画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剪纸艺术先行的推介者。但整体上讲,我们对国外剪纸比较系统深入的了解还未开始。
关于中国古代剪纸传播的研究还是一个有待发掘的领域。日本至今保留着中国唐朝时期的剪纸,在古代的日本,中国的造纸术、佛教、道教、古典艺术等,这些不断传入的文化都在为剪纸的传播提供了可能。中世纪的欧洲和阿拉伯地区,已经在跨区域跨文化的经济贸易与地缘文明传播中,促进了艺术的传播与交流。而17世纪以后欧洲和远东之间频繁的贸易活动,也为中国的陶瓷等手工艺品带来了传播的途径。纸作为一种生存情感与信仰精神的载体,在不同国家地区的民众生活中,被投射进不同的文化情感寄托与叙事象征,而剪刀与刻刀的发明与使用,又使人类共有的手作镂空意识,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挥与发展。
在《民艺》杂志“他山之石”栏目中开设“世界剪纸艺术”专辑,是对世界不同国家剪纸艺术传统认知的一个开始,目前的约稿作者大多是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与民间美术研究方向毕业的同学,这些同学目前有的正在不同国家攻读硕、博士学位,也有已经在国外定居生活的,他们通过烦琐的资料搜寻和编译研究,为我们带来了比较具体深入的世界剪纸艺术信息。我们希望更多有志于世界剪纸艺术研究的人参与进来,共同推动世界剪纸艺术认知的普及。
——乔晓光
法国剪纸艺术历史初探
【内容摘要】法国剪纸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6世纪以镂空花边装饰的“卡尼维”(Canivet)宗教圣像画。随着纸张在欧洲的规模化生产,轻薄的纸张取代了质地厚实的羊皮纸,成为制作圣像画的主要材质。此时的剪纸作品多出自修女之手,较之以往常见的简单几何图案,已经呈现出更为精巧、繁复的纹样。同一时期,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出现了一种名为“格特尔”(Goettelbriefe)的洗礼祝福信。在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阿尔萨斯地区已拥有数量可观的基督新教教徒。这种以镂空花边剪纸装饰的祝福信通常是在洗礼仪式中由教父教母赠与教子(女)。从18世纪末开始,法国剪纸艺术的宗教色彩逐渐减弱,从阿尔萨斯地区圣诞主题的民间窗花剪纸,到肖像剪影,再到20世纪剪纸动画的制作,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法国剪纸艺术的视觉语言在不断地被扩充,各种新的灵感和元素也在不断丰富着这一古老传统的形式与内核,呈现出来自不同时代的文化表述。
【关键词】法国剪纸艺术;卡尼维;阿尔萨斯剪纸传统;格特尔;剪影;剪纸动画
在今天法国的大部分地区,除了在博物馆的展厅里以及艺术家的工作室内,我们几乎很少见到剪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似乎,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基本被屏蔽在主流公众视野之外。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在16世纪成为宗教圣物,还是在18世纪备受上流社会的追捧,法国的剪纸传统均呈现出了与邻国瑞士、德国不同的文化表达。
一、卡尼维圣像画——比蕾丝工艺还精致的花边剪纸
在欧洲,从16世纪至18世纪,在各类材质[a]的小件圣像画之中,颇受教徒、出版商以及收藏家追捧的便是“卡尼维”圣像画。“卡尼维”由法语“Canivet”一词音译而来,本义为“小刻刀”(canif)。刀片最宽处仅有三四毫米,最初只是专门用来制作鹅毛笔的工具,后因其极为适合实现更为精巧的刻制工艺而被制作卡尼维花边装饰的手工艺人采用。法国自6世纪以来的著名制刀中心蒂耶尔镇直到1920年还在生产这种特制的小刻刀。“卡尼维”,狭义来说,是指以全手工方式制作带有镂空花边装饰的小件圣像画。这意味着,无论是位于中心位置的手绘水彩或水粉圣像画,还是用以装饰圣像的镂空花边,均需要以纯手工方式完成。现存已知最古老的卡尼维圣像画来自一本仅有二十四页的古籍[1](包括九页版画插画)。对于这本书的出版年代,来自英国的古物研究学者和天文学家亨利·查理·英格莱菲尔德爵士(Henry Charles Englefield, 1752—1822)在1774年根据书中第二页出现的亨利七世特有的花押字判断,它应该约在1485年至1509年间制作出版。书的每一页上,都能看到使用“卡尼维”小刻刀镂刻的装饰图案[2]。目前,这本书被收藏在比利时利涅亲王的伯勒伊尔城堡(Château Beloeil)内的图书室中。
卡尼维作品 题为《圣彼得》 创作于17世纪末 作者不详
尺寸18x14.2 cm
图片版权:来自加布里耶·马涅尼的私人收藏
在16、17世纪的欧洲,市面上不少与天主教宗教传统相关的圣物多出自修道院的隐居修女之手。根据历史学家艾曼奴艾尔·弗里昂(Emmanuelle Friant)的研究[3],在法国,像加尔默罗会、圣母访亲女修会、本笃会的修女们都会从事手工艺活动。对于她们来说,这也是每日静心修行的一部分。修女们在修道院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同时也要负责刺绣经文,制作圣坛装饰等工作。她们也会制作一些供个人祈祷时使用的圣物,比如小件圣像画。她们精湛的手工技艺和审美品位,以及虔诚修行之心都借由着这些精美绝伦的圣像画呈现在我们面前。在欧洲,除了法国之外,德国、荷兰、比利时、瑞士以及意大利等国也都拥有手工制作卡维尼圣像画的传统。据瑞士学者菲丽西达斯·奥勒(Felicitas Oehler)的研究[4],在17世纪的荷兰,卡尼维圣像画不仅深受上流社会妇女的喜爱,[b]也令不少男人着迷,费德里克·汉德里克·冯·伍斯特(Frederik hendrik van Voorst,1660—1737)就是其中的一个。在荷兰,这一时期的圣像画材质还是以羊皮纸为主,这种材料质地厚实,其实并不利于镂刻较为繁复精细的图案,但出自伍斯特之手的作品已经展现出了相当丰富细致的纹样。在法国的卡尼维收藏家杜桑夫妇(Doussin)看来,法国的花边剪纸工艺更为精巧、繁复,它的纹样与蕾丝织品的镂空花纹极为相似。而德语区(巴伐利亚、瑞士、佛兰德斯等地区)的工艺,略显粗糙,且多以几何图案为主。
卡尼维作品 题为《圣约瑟》 创作于1740年
作者不详 尺寸27.5x 35 cm
图片版权:Hans-jürgen glatz 画廊
目前,留存于世的卡尼维圣像画大多制作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之间。在法国,大部分展出的卡尼维圣像画都是17世纪以来的作品。在1969年12月至1970年1月间,里昂市立图书馆曾举办了名为“向加布里耶·马涅尼致敬”的展览。这次的展览卡尼维展品几乎都是来自于里昂市立图书馆的管理员加布里耶·马涅尼(Gabriel Magnien,1887—1951)的私人收藏。在当时展出的一百余幅卡尼维圣像画之中,仅有一幅制作于15世纪。
对于卡尼维圣像画,尤其是它的镂空花边装饰究竟是如何完成的,还存在着诸多疑问。比如,加布里耶·马涅尼曾提出,当时是否会为了提高效率或希望图案能够呈现出和谐对称的美感,而先将纸张对折,再进行刻制?随即,他在一本在1868年出版,名为《卡托康布雷西民间诗歌与歌曲》[5]的书中发现了一段关于如何制作卡尼维的描述:“那时,在康布雷(Cambrai)[c],有一个可怜的精灵,他势单力薄,只拥有一项与众不同的艺术才能:仅用一把小刻刀便能在放置于木板上的纸张上刻出各种飞禽、花卉植物以及各式建筑物。其精细程度堪比最上等的蕾丝织物。”
卡尼维作品 题为《爱的象征》 创作于17世纪末
作者不详 尺寸24.3x18.7 cm
图片版权:来自加布里耶•马涅尼的私人收藏
从纹样特点来看,法国的神父保罗·托内特(Paul Toinet,1924—1991)曾把卡尼维圣像画分为三种类型[6]:第一种是花边剪纸装饰部分以叶漩涡饰纹样和花型纹样为主;第二种是装饰部分由点刻法制成;第三种是留有较大空白边饰的卡尼维圣像画。从主题上来说,主要以宗教内容为主。以1969年在里昂展出的加布里耶·马涅尼的收藏品为例,在22件17世纪的藏品之中,有9件卡尼维的中心图案都是圣人像,包括了耶稣会创始人罗耀拉(Ignace de Loyola),耶稣会的传教士圣弗朗索瓦·扎维尔(François Xavier),圣弗朗索瓦·沙里士(François de Sales),圣女特雷萨(Thérèse d’Avila),抹大拉的玛利亚(Marie Madeleine)等。
随着印刷术传入欧洲,在16世纪,为了夺回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失去的教区,在天主教教会的推动之下,大量印有圣像和祈祷词的小件单页卡片被印制出来,在各地进行分发、售卖。最初,主要以黑白木刻印刷画为主,之后能够表现更为精细效果的雕刻铜版画便取而代之,市面上也开始出现了成套印有圣像和祈祷词的彩色小件印刷品。其中,来自安特卫普的版画师功不可没。在那个时代,版画师经常会和像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卢卡斯·克拉赫纳(Lucas Cranach)、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hel l’Ancien)等已蜚声欧洲的画家合作,他们也会和出版商一起在作品上署名。通过现存的藏品和资料,历史学家发现有一百七十多名,署名曾出现在版画之上的安特卫普版画师都隶属于著名的圣卢克安特卫普公会(Guilde de St.Luc),[d]他们多来自于佛兰德斯、莱茵河畔及法国各地,这其中就包括了不少法国有名的版画师。当时,在法国,圣像画制作已经形成了从刻版、印刷到出版发行环节相当完整的产业规模。巴黎的蒙特格尤街(Rue Montorgueil)以及后来的圣雅克街(Rue St.Jacques),在1850年之前,都被视为法国的圣像画制作中心。巴黎著名的玛赫亚特出版社(Mariette)就位于出版商云集的圣雅克街。出版社的创始人让·马赫亚特(Jean Mariette)拥有超过十万幅小件雕版圣像画收藏。从19世纪中叶开始,随着雕版圣像画的流行,市面上也开始出现了用花边剪纸装饰的印制圣像画,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和经销商渐渐将这种半手工制做的圣像画也称为“卡尼维”。至今,法国的一些收藏家对此持有异见。
卡尼维作品 题为《圣路易》 创作于18世纪
作者不详 尺寸18.5x14 cm
图片版权:来自加布里耶•马涅尼的私人收藏
二、传承至今的阿尔萨斯剪纸传统
阿尔萨斯(Alsace)[e]位于法国东部,与德国接壤,是目前民间剪纸活动依旧相当活跃的地区。这里拥有法国最古老的圣诞集市,无论是在凯泽贝格(Kayserberg),还是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圣诞集市上,我们都能看到售卖阿尔萨斯民间剪纸窗花的摊位。据摊主介绍,这些都是由当地的民间艺术家手工制做而成,每幅的售价根据不同尺寸在2欧元到10欧元不等。典型的圣诞节主题装饰剪纸图样比较简单,以鸟禽、心形和树木为主。与中国的窗花不同,阿尔萨斯的窗花是白色,一般会选用110克或120克的白色纸张。阿尔萨斯剪纸艺术家卡诗·苔维宁(Cathy Thévenin)解释说,对于屋内的人,白色窗花以夜色为底会显得更为生动,对于屋外的行人,白色在室内柔和灯光的映衬之下会显得格外温暖。对于阿尔萨斯人来说,这也象征着他们所信守的圣诞精神——亲友共聚、帮助他人。
洗礼祝福信 创作于1836年 作者不详 图片版权:Ji-Elle
与法国其他地区不同,在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阿尔萨斯地区已拥有数量可观的基督新教教徒。正是在当时一种颇为流行,被称为“格特尔(Goettelbriefe)”[f]的洗礼祝福信上,我们看到了阿尔萨斯地区已知最早的剪纸作品。Goettelbriefe一词源自阿尔萨斯方言,[g]意为“教母的信”。在洗礼仪式中,教父教母扮演着为受洗人作保的角色。教父和教母要将一封纪念人生重要仪式时刻的洗礼祝福信赠送给教子(女)。根据目前现存的洗礼祝福信收藏,可以将其分为五类:第一种是时代较为久远的纯文字手写信(通常保存状况较差);第二种是以哥特式的书法字体写成的彩色(以红色和绿色为主)纯文字祝福信;第三种是带有装饰图案的书法字体祝福信。装饰图案部分多以手绘或镂刻模版印制的方式完成。常见的图样有郁金香、玫瑰、心形、鸟禽、树枝、天使及几何图形;第四种是出现在18世纪中叶之后的黑白印刷品;第五种就是在1800年至1840年间广为流行,以花边剪纸装饰的祝福信。有不少人也将其归入卡维尼的类别。但值得一提的是,与“卡尼维”不同,洗礼祝福卡的花边装饰部分基本是仅以剪刀制作完成的。而且边框多为圆形。
除了早期的洗礼祝福卡是由教父教母亲手制作之外,大部分洗礼祝福卡是由神职人员、教师、书记员、抄写员或者半职业画家进行书写制作的。其中,在当时较有名气的画家包括了杰克·杜特(Jacques Dutt),格耶斯·巴赫三兄弟(Les trois Griesbächer)、杰克·林赫特(Jacques Lienhart)、乔治·梅克林(Georges Merckling)、让·舒茨(Jean Schultz)等。之后,在印刷出版业颇具规模之后,斯特拉斯堡、维桑堡(Wissembourg)以及阿格诺(Haguenau)成为制作洗礼祝福卡最高产的市镇。今天,大部分来自不同时代的洗礼祝福卡都被收藏在阿尔萨斯的三间博物馆中:阿尔萨斯民间艺术博物馆、法费诺芬民间图像博物馆以及阿格诺民族博物馆
三、从18世纪的肖像剪影到20世纪的动画片制作
在法语中,Silhouette具有剪影、轮廓或体型(外形)等释义。从18世纪末起,肖像剪影不再是上流社会妇女闲暇时间的消遣活动,市场里、大街上也开始出现了为路人即兴创作肖像剪影的街头艺术家。制作精美的作品也会被印制在报刊、期刊之上,广为流传。在这个时期,与英国、德国、瑞士等国的剪影艺术的方兴未艾相比,法国却鲜有令人瞩目的作品或艺术家出现。我们目前能找到的仅有弗朗索瓦·戈诺德(François Gonord,1756—1822)在1781年出版的一本肖像剪影作品集。另一位剪影艺术家奥古斯特·艾杜亚赫(August Édouart,1788—1861)虽然在法国出生,却一直在英国和美国生活和进行创作。
奥古斯特•艾杜亚赫 题为《弗兰克•约翰逊和他的妻子海伦》
创作于1842年 尺寸:28.8x23.6 cm
图片版权: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奥古斯特•艾杜亚赫 题为《南海岛民》 创作于1826年
尺寸:26.7x34.2 cm
图片版权: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进入20世纪以来,法国的剪纸艺术也渐渐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尤其是在实用设计领域的合作愈加频繁。其中,将剪纸艺术运用到动画片的制作中,成绩相当瞩目。法国,作为动画片的诞生地,拥有众多动画大师,从动画之父埃米尔·克尔(Emile Cohl,1857—1938)到制作了《国王与小鸟》的保罗·格里莫(Paul Grimault,1905—1994),我们都能看到剪纸艺术表现形式在他们影片中的运用。
当代剪纸动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出生于法国贝赞松的让-弗朗索瓦·拉吉奥(Jean-François Laguionie, 1939—)。他因着迷于中国的皮影戏而始终对将剪影的形式运用在动画制作之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在法国著名的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上,他结识了保罗·格里莫。正是在保罗·格里莫的支持之下,他继续开发剪纸动画技术,先是在1965年凭借动画短片《小姐与大提琴手》(La demoiselle et le violoncelliste)赢得了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大奖,之后又在1978年以《穿越大西洋》(La traversée de l’Atlantique)入选戛纳电影节并斩获金棕榈奖。正是以剪纸作为媒介,拉吉奥创作出了扣人心弦的动画作品,并获得了能够制作出“全欧洲最精美画面的动画片”的评价。
米歇尔•欧斯洛在制作动画片《夜幕下的故事》时为其中的一个主人公小男孩坦坦画的第一张草图 图片版权米歇尔•欧斯洛
另一位法国著名的动画大师米歇尔·欧斯洛(Michel Ocelot,1943—)更是将剪纸艺术所提供的想象维度和张力在自己的动画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采用剪纸的方式呈现整个故事。他曾在鲁昂美术学院、巴黎装饰艺术学院以及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接受过系统的美术训练。本来只是在业余时间与朋友一起尝试制作动画短片。当时没有制作经费,能够实现的动画技术十分有限,欧斯洛就选择了几乎不需要花费成本的剪纸呈现方式。因此而尝试剪纸,并开始迷恋上这种纸张的质感以及它所能展示的灵活性,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他早期的动画短片《三个发明家》制作过程中,他将洛可可装饰纹样、钩针花纹融入白色剪纸中,营造出精致的画面风格。他还在剪纸的基础上进行了雕刻处理,这让角色和场景又有了纸雕的意味。在制作动画长片《王子与公主》和它的续集《夜幕下的故事》时,欧斯洛采用了剪影动画的形式,以黑色的轮廓剪影作为主要的人物造型方式。但为了传达情绪,欧斯洛的剪影人物造型以镂空的形式保留了人物的眼睛。创作于2011年的《夜幕下的故事》使用了三维技术。在影片中的剪影不再使用纸张进行创作,而是采用了三维建模的方式,在电脑中打光和渲染,最后再输出类似于剪影动画效果的影像。
米歇尔•欧斯洛在1979年创作的动画片《三个发明家》中的一个场景,此片在同年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颁发的奖项
图片版权米歇尔•欧斯洛与Studio O
在法国,尽管剪纸可能已经失去了原先的宗教、政治以及民俗功能,但是欧洲当代剪纸与实用设计密不可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剪纸的视觉语言在不断地被扩充,各种新的灵感和元素也在不断丰富着这一古老传统的形式与内核,让它继续承载、保留着来自不同时代的文化与表达。
注释
a 当时的圣像画材质包括羊皮纸、直纹纸、织物、明胶纸等。
b 1686年,一本名为《荷兰妇女的艺术消遣——剪纸艺术介绍》,以妇女为主要受众读者的书籍出版。
c 康布雷是位于法国北部上法兰西大区诺尔省的一个市镇。
d 圣卢克公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汇集了画家、版画师、雕塑家等职业艺术家的行会。之所以以圣卢克为名是为了纪念福音传教士卢克,他被视为画家的守护圣人。在诸多各地的圣卢克公会中,位于安特卫普的圣卢克公会以其当时的规模和影响力享誉欧洲大陆。
e 阿尔萨斯在2016年1月1日,法国行政区划改革之后,阿尔萨斯撤区,与原先的香槟—阿登大区和洛林大区合并成为大东部大区。
f 格特尔是根据Goettel的音译。Briefe在德文中义为信件。
g 一种通行于阿尔萨斯地区的日耳曼语系方言,属于低地阿勒曼尼语,与德语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书名为《耶稣基督的热情之书》(拉丁原文为 Liber Passionis domini nostri Jesu-Christi, cum figuris et cracteribus ex nulla materia compositis)。
[2] 参考Andrée Scufflaire在1964年在第207期《考古、历史和艺术协会简报》(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archéologique, historique et artistique Le Vieux Papier pour l’étude de la vie et des mœurs d’autrefois)发表的文章《伯勒伊尔城堡图书馆的古籍》(Liber passioni de Beloeil)。
[3] 参考Emmanuelle Friant的历史学博士论文 《天主教的物质文化:法国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间的私人圣物》(Le catholicism materiel : les objets de la piété privée dans la France des XVIe et XVIIe siécles)
[4] 参考Felicitas Oehler的著作《剪纸艺术:五个世纪的历史》(L’art du papier découpé : cinq siécles d’histoire),2013年出版。
[5] 参考阿齐勒·杜里厄(Achille Durieux,1826—1892)收集且编辑的《卡托康布雷西民间诗歌与歌曲》(Chants et chansons populaires du Cambrésis)。
[6] 参考Paul Toinet在1967年发表在第220期《考古、历史和艺术协会简报》(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archéologique, historique et artistique Le Vieux Papier pour l’étude de la vie et des mœurs d’autrefois)上的文章《关于小件祈祷圣像画的研究》(Philosophie de la petite imagerie dévote)。
注
本文选自《民艺》2019年第5期
作者 郑珊珊 法国里昂第二大学人类学系
罗纳阿尔卑斯历史研究所 人类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袁园
转载请注明出处
乔晓光
艺术与非遗工作发布平台
Qiao Xiaoguang Studio: Artwork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motion
“乔晓光工作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