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人

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陇县人民政府

(来源:网站编辑 2025-01-10 07:29)
文章正文

(2021年1月21日陇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2021—2025)是我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宝鸡副中心城市、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五年。根据中省市《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精神,结合县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陇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意见》,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以追赶超越为主线,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主攻生态乳都、全域旅游两大战略产业,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科学应对新冠肺炎和各类风险挑战,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十三五”主要成就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全县实施重点项目658个、完成投资475亿元,连续获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县;成功引进华润集团、飞鹤集团、中粮集团、陕果集团等知名企业。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2%;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年均增长5%。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胜利。全县20185户76264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8年历史性整县脱贫摘帽,三次获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县。整县推行“菜单式”扶贫模式,累计投入扶贫资金50亿元,实施“1265”产业扶贫、生态雅村强基、易地扶贫搬迁等“八大工程”。106个“双百”产业基地带动1.2万贫困户实现持续增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村村道路硬化,安全饮水率100%,农村特殊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菜单式”扶贫、借袋还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1+10”物业化管理等经验被中省推广。先后承办全国政协六盘山片区扶贫会、全省产业扶贫会等10多个中省市现场会,荣获全国“十三五”移民搬迁成效明显县、全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全省健康扶贫示范县等多项荣誉。

——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举全县之力主攻生态乳都、全域旅游两大战略产业。三次产业比由2015年的28.7:41.4:29.9调整为2020年的21.9:40.0:38.1,第三产业较“十二五”末提高8.2个百分点。

生态乳都生机勃发。立足资源优势,确立奶山羊产业发展目标,举县共建百亿生态乳都。率先建成了全国唯一的国家奶山羊现代产业园、国家奶山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区,成功确立全省千亿羊乳集群第一示范县地位。和氏乳业、小羊妙可智能化加工水平引领行业发展。绿能4万只、和氏2万只羊场饲养水平达到国际水准。全县奶羊存栏50万只、全产业链产值46.7亿元,成功举办了世界奶山羊产业发展大会、奶山羊产业国际发展推进会。特色农业焕发活力,打造10万亩有机苹果、56万亩优质核桃、3200万袋香菇、6万箱中蜂、3万亩烤烟产业板块。一批农特产品获得“两品一标”“名特优新”等认证,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成为新亮点。

大美关山享誉全国。实施关山景区进行保护性开发,完成总投资10亿元的游客服务中心、风情小镇等项目,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年游客突破120万人次。以关山草原为龙头的全域旅游蓬勃发展。建成4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获评“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县”、全国避暑旅游城市。全域旅游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应运而生了大秦北市、浙江商贸城等商业综合体,餐饮娱乐、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业态竞相兴起,荣获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生态工业蓬勃发展。建成绿色食品、新型材料2个省级工业园区,201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新型工业强县。华润丰台山100MW风电、窑岭子20MW光伏顺利并网发电,苏陕工业园进驻恩达电子、陇士茂汽车配件、宝鸡众惠水务等劳动密集型企业,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户,比2015年增加10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43.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68.6亿元,年均增长9.4%。

——副中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河两岸五区”城市框架基本成型,南岸新城拔地而起,北部文化休闲区、东部商务区日益繁华,板块式推动7个片区棚户区改造,东南大桥、汭河大桥、建设路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竣工投用,县城面积扩大到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10万人,建成保障性住房、商品房1.3万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坚持“1650”城乡一体化布局,东南镇、东风镇分别列入全国、全省重点镇,打造了一批商贸重镇、旅游名镇、产业强镇,8个村入选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荣获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

——美丽陇县建设绘就新画卷。生态治理“八大工程”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丰硕,空气环境质量稳居关中前列,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荣膺“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大地园林化景观化步伐加快,建成6个省级生态镇,62个村成为省际窗口村、“三化一片林”示范村和生态雅村示范村,创建为省级绿化模范县。坚持柔性治水、依法治山,非法砂场、矿山和“散乱污”企业全部清零,建成南岸新城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人工湿地等一批环保项目,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人民幸福感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新跨越,高考二本上线率稳居全市前列,3所学校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全县中小学实现“校校通”“班班通”,成功创建为省级教育强县,市级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步伐,医改工作连续四年蝉联全市先进。建成县医院门诊楼、妇女儿童医院、东关医院,荣获全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全省结核病防治先进县。疫情防控零确诊、零疑似,常态化疫情防控稳妥有序。县文化馆、图书馆分别达到了国家二级馆、三级馆标准。全县104个村建成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农村广播应急网等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覆盖。城乡养老保险、低保、“五保”、社会救助、创业就业等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建成省级就业扶贫基地3个,成功创建为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社会治安持续向好,荣获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县。

——改革开放释放新动力。落实中小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完成国有企业社会化改革和盐务体制改革。县级机构改革、镇村综合改革和公车改革任务按期完成。整县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列为全国试点县,16个村被确定为省级“三变”改革试点村。全面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经验在全省推广。“放管服”改革高效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荣获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县。


第二节存在问题

发展不充分。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速推进阶段,经济总量偏小、质量不高,工业化程度低,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大型骨干企业的支撑,县域经济相对薄弱,加快发展,做大经济总量是首要任务。

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配套不完善、科技支撑力不强,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现代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发展缓慢,开放型经济体系不健全。

城乡不均衡。县城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不到位,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均衡化水平与群众期望仍有较大差距。特色镇和中心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与宝鸡副中心城市的定位不相称。

增收任务重。脱贫摘帽后部分群众增收还不稳固,收入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巩固脱贫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第三节机遇与挑战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和新征程开局相互交融的新形势,我县未来发展环境将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国家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疫情后东部产业加速向西部梯度转移,为我们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扩展了广阔空间。“一县一策”加快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等重大政策机遇,将使我们共享政策红利。

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作出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关中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宝鸡市加快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全力推进“四城建设”,为我县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借势发力的平台。

脱贫攻坚期内建成的一大批基础设施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生态乳都、全域旅游等绿色生态产业加速崛起,对周边地区形成较强的吸附效应;脱贫攻坚培养和锤炼了一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储备了强劲动能;扫黑除恶、社会治理成效明显,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追赶超越的关键五年,我县仍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县上下要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谋发展,凝心聚力克时艰,真抓实干促赶超,纵深推进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高点布局“十四五”发展新篇章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以追赶超越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聚焦生态乳都、全域旅游两大战略产业,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生态产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动“三个陇县”建设向更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宝鸡副中心城市,奋力谱写陇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政治引领。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县委对追赶超越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民生保障。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施政目标,发挥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全县发展、建设和管理,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高质量发展,奋力追赶超越。持续实施质量强县战略,扎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面落实质量惠民政策,对标追赶超越定位,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和适度增长,实现多元发展、多点集聚的产业体系。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破解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优化质量兴县举措,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推动绿色发展。把生态立县作为全县首要发展战略,以生态文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

——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民营企业、园区建设、农村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将改革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

第三节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施“5132”总体思路,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围绕一条主线:追赶超越。针对发展不充分的主要矛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讲话精神,围绕追赶超越主线,加快构建现代经济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明确一个定位:建设宝鸡副中心城市。围绕全国生态乳都、陕西西线最佳旅游目的地、省际区域性交通枢纽、绿色发展示范县和陕甘宁毗邻地区省际教育名县,适时启动撤县建市工作,把我县打造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坚持一个战略:生态立县战略。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陕西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将生态理念融入发展全过程,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生态县城,打造美丽乡村,守好陇山千水,实现绿色发展。

突出一个主题:高质量发展。依托资源,突出特色,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四个百亿产业:百亿生态乳都、百亿全域旅游、百亿清洁能源和新型材料、百亿园区经济。

确定一个目标:建设美丽平安幸福陇县。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创造高品质生活,民生福祉明显改善;加快高水平开放,区位优势明显提升;守护高颜值生态,居住环境明显优化;加强高效能治理,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强化两大支撑: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积极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项目。围绕生态乳都、全域旅游、清洁能源等产业,借力“一带一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全面开展“大招商、招大商”行动,谋划千亿元项目库,创新招商模式,积极推进以商招商。

激发两大动力:扩大开放和创新驱动。持续扩大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及区域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交通高速和信息化高速,提升开放水平。坚持创新驱动,创新企业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

主攻两大重点产业:生态乳都和全域旅游。以奶山羊为重点的生态乳都,以大美关山为龙头的全域旅游。

第四节战略定位

——全国生态乳都。强力推进奶山羊全产业链发展,使奶山羊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紧紧围绕抓奶源基地、抓龙头企业、抓科技创新、抓延链补链、抓奶羊富民,引进国外高产奶羊品种,新建一批规模羊场、家庭牧场,奋力做好“一院六中心”建设,建成全国奶山羊科技创新县、融合发展示范县,使陇县羊乳引领全国、“羊”名天下。

——陕西西线最佳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按照“一环五区”全域旅游新布局,关山草原、龙门洞森林公园力争建成国家5A级景区。积极实施“旅游+”战略,打造中国西部原生态山水旅游度假和陕西西线最佳旅游目的地及中国最美健康养生旅游名县,改善陕西旅游东热西凉局面。

——省际区域性交通枢纽。加快交通强县建设,积极融入关中城市群发展大格局,强化与周边区域交流互通。筑牢交通高速路和信息高速路两大支撑,打造省际区域性交通枢纽,建成宝鸡和全省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及新丝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绿色发展示范县。全面融入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立体循环农业、生态乳都、全域旅游、新型能源、新型材料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和国家绿化模范县,高质量建设陕西西部重要生态屏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共赢。

——陕甘宁毗邻地区省际教育名县。深化教育改革,持续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持续提升教育质量。

第五节发展目标

围绕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统筹全县发展现状水平和未来发展形势,以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为方向,确定如下发展目标:

——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综合实力在全市位次前移。

——创造高品质生活,民生福祉明显改善。探索教体发展新路径,构建创新型现代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和9%。普惠化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每千人拥有职业(助理)医师数2.5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5张。精细化、智能化、现代化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加快高水平开放,区位优势明显提升。现有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通达能力全面提升,“三横六纵一环”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一河两岸五区”城市框架更加优化。加快实施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和5G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为全省和宝鸡市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省际区域性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凸显。招商引资规模效益明显提升,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

——守护高颜值生态,居住环境明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全域生态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到“十四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60%,千河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国家绿化模范县。

——加强高效能治理,社会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五治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法治陇县、平安陇县、诚信陇县建设取得新成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大幅提升。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县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更高台阶,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农业基础更加牢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成现代经济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第三章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聚力“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主题,做大做强生态乳都、全域旅游两大战略支柱产业,转型发展生态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新型经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提高全县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打造百亿生态乳都

推进羊乳产业创新链、产品链、服务链、资源链、价值链“五链”联动,打造百亿生态乳都,创建全省千亿羊乳产业集群龙头县,建成世界乳业发展的“领头羊”。

打造奶山羊全产业链示范县。以科学化、高端化、国际化为方向,以和氏乳业、小羊妙可为龙头,积极开发婴幼儿奶粉、孕妇奶粉、成人奶粉、特殊配方奶粉、中老年奶粉等高端系列新品,支持和氏乳业加快IPO主板上市,创建世界级羊乳加工“标杆企业”。积极发展羊肉屠宰加工、高端液态奶和乳酸饮料、休闲乳制品、高端化妆品等新业态,带动优质饲草及加工、高端包材、有机肥加工、生鲜乳冷链运输、检验检测等相关产业发展,构建羊乳全产业链,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乳品高新技术企业2户以上,奶山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0亿元,培育2-3个全国知名高端乳制品品牌,创建全省千亿羊乳产业集群龙头县。

推动乳业创新提质增效。实施生态乳业科技创新引领行动,抓好良种繁育、品种改良、生态养殖、精深加工等领域产业链高端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实施一批奶山羊产学研重大项目。建立完善奶山羊规模养殖标准化综合体,推动并主导国家羊乳行业标准制订,创建羊乳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利用关中奶山羊产业研究院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联合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科研攻关、技术集成、成果转化、示范推广,打造奶山羊产业人才汇聚“洼地”、科技创新“高地”和成果转化“基地”,争创国家现代农业(奶山羊)产业园,建成为全国奶山羊科技创新县、奶山羊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

推进绿色食品发展。以绿色食品发展为抓手,打造全市最大的健康食品供应基地。建立优质奶源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奶山羊大数据中心,抓好生鲜乳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全程追溯,发展机械化挤奶、冷藏罐储存、冷链车运输一体化服务,引进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确保羊乳产业全程无菌化生产。高质量做好奶山羊动物防疫、环境质量控制和无害化处理。发展农产品预冷、保鲜、清洗、分级、分割、储藏、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推进粮油、核桃、羊肉、蜂蜜、食用菌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开发休闲食品、速冻食品、熟食制品、功能食品等系列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油料饼粕、果皮果渣、开发饲料、肥料、微生物菌、活性物质及其它产品,延伸发展生物菌肥、生物制剂、土壤改良剂等产品。

第二节打造陕西西线最佳旅游目的地

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做精做优“五大”旅游主题产品,提升“大美关山·生态陇县”旅游形象。到2025年,全县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20亿元以上,建成陕西西线最佳旅游目的地。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整合全县旅游要素资源,按照“全域化布局、全要素构建、全产业融合、全季化体验”的发展理念,坚持“旅游+”和“+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关山旅游环线建设,构建“一环贯穿、五区共建”的全域旅游新格局。“一环”,即县域旅游大环线,依托精品旅游项目,串联主要景区景点,打造集主题文化体验和漫游体验于一体的风景廊道和“串珠式”旅游体验带。“五区”,即大关山生态度假区、龙门文化休闲区、固关丝路古道休闲度假区、八渡田园风光旅游度假区、县城秦源文化观光体验区。

做优“五大”主题旅游产品。挖掘草原、生态、田园、文化和“中国天然氧吧”品牌,举办知名度高、带动全域旅游的高端文旅活动,积极发展生态度假游、康体养生游、文化体验游、乡村休闲游、工业观光游五大旅游产品。生态度假游突出“生态”“休闲”“亲水”主题,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滨水娱乐、自驾体验、秘境探险、低空旅游等旅游产品;康体养生游突出“森养”“山养”“药养”“动养”“文养”“食养”主题,发展森林康养、生态疗养、中医养生、康体运动、文化养心、田园养生等旅游产品;文化体验游发展秦源文化体验、社火文化演艺、红色文化教育、非遗文化体验、影视拍摄演艺、历史文化研学、《关山寻梦》沉浸式体验游等旅游产品;乡村休闲游突出田园观光、休闲采摘、农耕体验、田园养老、民宿度假和陇县美食等旅游产品,建成6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8个省级旅游示范村、12个县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00户民宿、500户星级农家乐。工业观光游重点突出观光牧场、观光工厂、工业运动公园、工业科普教育基地、奶山羊科技馆、关山尚品体验馆、水力发电风景区、食用菌特色小镇、风电科普研学基地等景点。发展全域、全季、全时旅游业态,引入旅游新消费场景,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培育一批国家3A级以上景区,开发提升精品线路,打造中国西部原生态山水旅游度假目的地。

提高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完善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旅游交通服务、旅游标识体系、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游客集散中心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积极发展智慧旅游,建立旅游大数据中心及关山草原、龙门洞森林公园展示平台,开发“陇县旅游”网站、智慧旅游手机APP,提升陇县旅游微信、抖音和智慧旅游通平台,实现县城及所有景区、二星级以上宾馆饭店和其它重点旅游场所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信息推送等全覆盖。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建设一批精品民宿、星级农家乐、星级酒店,打造一批旅游主题餐厅,开发一批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线上线下精品购物店,创建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

第三节建设生态工业强县

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转型发展新型能源、新型材料,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强县域工业品牌培育,发展壮大园区经济,打造生态工业强县。

一、推动新型能源产业高端化发展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绿色矿业两大生态工业,力争新型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进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绿色水电、生物质燃气、分布式能源等项目建设,打通清洁能源外输通道,争创关天经济区清洁能源对外输出重要基地。积极发展清洁煤炭等绿色矿业,加快推进李家河煤矿开发,加大矿区环境生态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建设绿色智慧矿山。

二、加快新型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

以新型材料产业园为载体,发展建筑商砼、新型板材,引进一批新型墙体材料,化学建材,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建筑装修材料等新型环保材料,推进粉煤灰、矿渣、尾矿、建筑固体废弃物等综合利用,构建绿色循环建材产业链,培育天翔地泰、众德汇、华凯建材等新型环保建材企业。创建一批绿色工厂、数字车间,实现新型材料产业数字化智能升级。

三、推动园区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产业园区,引导产业集约式发展,打造绿色食品工业园、新型材料产业园、苏陕工业园、电商物流园、外贸产业园等园区基础设施,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将工业集中区创建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园区产值突破100亿元,把新型材料产业园培育为省级新型环保材料研发基地。完善园区融资担保平台建设,支持中小微企业入园发展。以苏陕工业园为载体,加大园区项目招商,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推进小型电子配件、农机配件、休闲食品等项目落地,带动1万人实现就业。建设智慧园区,建立智慧园区门户平台,连通园区内各企业间应用服务平台,推动园区全光纤高速宽带网络建设,鼓励开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园区管理等领域5G应用场景。

第四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新兴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打造省际商贸区域中心城市。

一、现代商贸业

推进现代商圈建设,城区重点打造大秦北市、印象陇州、南岸新城等城市商圈,培育时尚消费、文化休闲、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即时递送、生鲜电商等新服务。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节庆经济等新消费。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夜间消费场景、社区新商业等新场景。实施智能体验社区商店、智慧“云逛街”“云上菜场”等新项目。提高镇级微商圈,优化温水镇、八渡镇、固关镇等9个镇级商业网点,建设社区邻里中心、城乡融合新型消费网络节点、农村社区综合消费服务中心。完善市场流通服务,推进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新建一批专业交易市场,积极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支持盛源果品研发高端果蔬、金丰橡籽研发橡籽淀粉系列产品、宏盛菌业开发香菇食品,增加出口产品种类,扩大外贸出口份额;支持和氏乳业、小羊妙可两户乳企研发适合欧美消费的奶酪、乳清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奶粉等乳制品,扩大出口量;扶持丰田蜂业、关山尚品等本地龙头企业开拓外销市场,壮大出口企业阵营,促进“陇县五宝”走出国门。

二、现代物流业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货运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引进培育5A级物流企业。支持华伦物流、海川物流园建立仓储配送中心,争取京东城市仓、苏宁等仓储物流中心、电商物流分拨中心等大项目落地陇县。建设冷链物流质量追溯和温控监管平台,监测、监管冷链生产、储存、运输、零售等各个环节。打造服务宝鸡、天水、平凉等周边城市,辐射陕甘宁地区的区域物流枢纽中心。创新发展智慧物流,加强与西安市、宝鸡市及周边区县的物流合作,建设跨区域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创新智能仓储、数字配送、自动分拨、供应链管理、物流金融、物流科技、物流结算等新型物流增值服务。

三、电子商务业

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升级版”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0个镇级电商服务站服务功能。建设电商物流园区,创新发展内容电商、体验电商、媒体电商等新型电商。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融合发展,健全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建立电商物流公共配送中心,完善全县智慧物流网络平台、镇级电商物流分仓,争取省市电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项目。整合电商物流资源,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城乡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分时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服务,完善智能快递柜、菜鸟驿站、快递超市等智能终端设施。推进电商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陇县五宝”网货品牌,吸引网货生产经营主体入驻五宝体验馆,打造全县网货集散地、网商创业地、网销交易地,带动陇县农特产品“走出去”。

四、现代金融业

围绕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发展需求,改造提升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绿色金融机构,支持组建绿色金融控股集团、财信担保公司,引导和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向绿色银行转型。创新金融服务业态,积极发展绿色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金融租赁、金融资产管理、科技金融、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创新绿色保险产品服务,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强化保险机构对烤烟、玉米、蔬菜、苹果、气象指数等保险产品的支持,积极发展农业绿色保险服务,推进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大力发展绿色普惠金融,推广“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集群联保”等民生金融服务,建设普惠金融示范县。

五、新兴服务业

积极发展科技服务、节能环保、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商务会展等服务业态,促进生产服务与生态工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以高品质、多元化生活性服务业为导向,加快发展健康养老、家政物业、托育服务、母婴护理、中介服务、再生资源回收、智慧出行等居民服务,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探索发展智慧微菜场、“云社区”“微生活”等在线服务,推动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


第四章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城乡基础设施改造,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保持政策相对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相对稳定,深化“十大提升行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跟踪脱贫村、脱贫人口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完善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对识别出的监测对象及时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以现有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为基础,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机制。

持续增强发展能力。支持脱贫村、脱贫人口发展壮大后续产业,继续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群众农产品销售渠道。持续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对脱贫人口技能培训力度,深化苏陕帮扶协作,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就业、产业扶持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持续开展扶志扶智,加强群众文化、知识、技术培训,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建立完善风险防范防控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抓好农村各类存量债务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持续发挥涉农资金效益。加强各类资金监管,规避金融风险,持续支持脱贫人口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探索完善资金资产管理机制,优化经营性资产运营管理,促进保值增值,发挥公益性资产惠民效益。

第二节做优“陇县五宝”为代表的特色现代农业

在稳定粮食面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上,做强苹果、食用菌、核桃、烤烟、中蜂、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实施“三品”工程,推进“三产融合”,争创全省特色农业强县。到202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增加值达到25亿元。

一、全面抓好粮食生产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按照“稳面积、优结构、提单产、增总量”的思路,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强化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生产保障供给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8万亩、旱作农业高产高效示范推广田10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10万吨以上。

二、做强六大优势产业

奶山羊产业以东风镇、东南镇、温水镇等为重点,加快万只标准化奶山羊养殖场、千只奶山羊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等发展,建设优质奶源基地,打造千河两岸奶山羊产业带。全县奶山羊存栏达到100万只,建成奶山羊万只规模场10个、千只示范场50个、家庭牧场100个。

苹果产业以曹家湾、东风、天成等镇为重点,推进集约化栽植、机械化管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建设万亩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支持发展千亩以上果园,完成5万亩苹果成龄园精细管理,建成万亩苹果镇3个,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园10个,新认证有机苹果种植基地1万亩,矮砧苹果达到10万亩。推进苹果外贸产业园建设,建成盛源果品、陕果集团万吨冷藏库3座,冷链库容达到8万吨,外贸出口达到5万吨。

食用菌产业围绕打造温水特色香菇小镇,建设西部食用菌之乡,做强坪头、流渠、苟家沟等十大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贮藏、加工基地,建成年产1000万袋食用菌原材料生产基地和食用菌深加工厂,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5000万袋。

核桃产业以城关、东风、河北、温水镇为重点,推进核桃低产园改造、核桃绿色有机基地、核桃交易中心等建设,支持开展“陇州富硒核桃”研究与技术开发,研发系列新品,提高核桃附加值。完成核桃低产园改造,面积稳定在56万亩左右。创建市级以上标准园10个,争创国家级核桃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

烤烟产业划定基本烟田,建成烤烟标准化基地,不断提升上等烟比例和亩产值,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产值过亿元,推进烟叶产业田园综合体,创建全省优质烤烟强县。

中蜂产业以八渡、固关、天成、温水镇为重点,建立优质生态蜜源基地,创建国家级、省级高效优质中蜂产业示范基地。建成蜜源基地2万亩以上,养殖规模达到10万箱。

培育特色农业积极发展中药材、家禽、肉羊、肉牛、花椒、果蔬等特色种养农业,创建一批特色农业专业村镇、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抓好“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农产品稳产保供,保障农业生产有效供给。

三、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实施“三品”工程。品种培育加大奶山羊、苹果、食用菌等优良品种研发、引进、推广,实施奶山羊配种站点、良种基础母羊繁育、苹果新品种推广、食用菌新品种引育等项目。品质提升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坚持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原则,推广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扩大“两品一标”认定覆盖面,建设奶山羊规模养殖、食用菌栽培、矮砧苹果栽植3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编制修订食用菌、辣椒等特色农产品地域标准,实现生产标准化。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化肥农药减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农业循环示范带动行动。品牌培育积极培育炎帝苹果、陇关香菇、老帐人蜂蜜等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农产品品牌,提升“陇县五宝”农特产品美誉度,争取将陇县核桃、陇县蜂蜜等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创建一批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争创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

推进“三产”融合。大力发展六大特色产业,强力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规模效益。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鼓励和支持宏盛农牧、金龙果品、丰田蜂业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顺利进入终端市场和后续加工环节。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加工深度,引导和氏乳业、宏盛农牧、小羊妙可、盛源果品、农之源等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和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增加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力争列入陕西省区域性农产品加工园体系。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力争到“十四五”末,建成农业产业园100个,其中国家级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

推进副产物综合利用。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副产物循环高值梯次利用,推行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的绿色生产方式,推进“生产-加工-产品-资源”循环发展,打造由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融合新模式。

积极推进业态融合。跨界配置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按照产业板块布局,大力发展六大特色产业,通过双百基地示范带动,实现一村一园,一乡一业。以加工流通带动业态融合,探索“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产地直采+净菜加工+同城配送”、“产业基地+平台+基地直采+休闲旅游”、“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模式,引导发展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业态。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服务等现代产业高位嫁接、交叉重组、渗透融合。积极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以信息技术带动业态融合,促进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信任农业、认养农业、可视农业等业态,建立农业大数据库和大数据平台。

第三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按照聚集提升、城郊融合、特色发展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建设,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

建设美丽生态宜居乡村。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农村道路硬化、村容净化、庭院美化、四旁绿化水平,抓好东风镇下凉泉村、八渡镇杨家庄村、天成镇范家营村、铁塬村、温水镇团结村等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美丽乡村。巩固全县104个行政村乡村公路、供水、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县城提升、重点城镇示范、特色村联动的发展模式。乡村振兴示范村达到50%,创建省级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5个以上。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健全镇村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设施,持续开展农村垃圾清理整治工作,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加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创建农村改厕示范村镇。改建、新建农村公厕,加大学校、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公厕建设力度,卫生厕所普及率100%,旅游景点、乡村旅游村等公厕全部达到A级及以上标准。

加快乡村生态综合治理。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农村延伸,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新建镇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人工湿地500亩,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村两委干部现代化管理培训,提高应用现代化办公手段管理乡村事务能力。探索建立乡村人才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村两委干部三年轮训制度,充实年轻干部储备库,优化乡村干部人才队伍年龄结构。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挂职、兼职,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业技能人才通过下乡挂职、投资兴业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加大人才引进交流力度,促进城乡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鼓励城区医生、教师和科技人员服务乡村。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通过培训创业项目、培训基金等扶持形式,支持农民参加职业教育,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经营技能,适应生态、绿色、高效农业生产的需求。多举措吸引专业人才集聚乡村,通过退休返聘、短期培训、专家来访、专业指导、集中培训等方式提升农业专业人才队伍水平。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深化“1+10”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体系。提高农村交通物流旅游条件,将旅游环线建设与改善乡村交通条件有机结合,实施农村公路修整工程,推进提升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建立和完善城际、城乡、镇村公交三级网络体系,在重点旅游乡村开通便利公交线路。推进乡村能源变革,建成“清洁高效、多元互补、城乡协调、统筹发展”的现代农村能源体系,形成以电网为基础,与天然气管网等互补衔接、协同转化的能源设施网络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增强能源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完善信息化技术支撑,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建设数字乡村,推进农村宽带覆盖到自然村,实现自然村光纤和4G信号全覆盖,城市周边条件成熟的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5G网络建设,统筹整合镇村已有信息服务站点资源,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利用“互联网+”建立新型公共服务社会化体系。

第四节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经营实体,发展特色民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探索村集体强强联合、以强带弱等联合发展方式,引导工商资本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培育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的小康村20个,收入超过100万元的富裕村10个,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创建一批发展村集体经济省级示范村。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村集体所有资产,推进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改革试点建设。实施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依法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房屋财产权、集体林权抵押融资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担保融资。

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规范提升专业合作社,支持发展产业化联合体,推进新型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营销。新增新型经营主体150个,力争创建国家级示范社5个,省级示范社10个。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农业生产、金融、信息、销售四大服务领域,发展各类新型服务主体,通过订单带动、入股分红、村企联营等利益联结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户参与农业产业链分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健全“三农”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确保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开展“三权”抵押贷款试点。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小额存贷款、多户联保信用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服务。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商行协同试点,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建立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负面清单”制度,支持社会资本发展冷链物流、乡村旅游等产业。


第五章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围绕宝鸡副中心城市建设目标,按照打造省际区域性交通枢纽、陕西西线最佳旅游目的地、新丝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定位,强化县城龙头地位,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市。

第一节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对接陇县国土空间规划,形成以县城为龙头、特色镇为支撑、中心社区为依托的城乡融合体系。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着力构建“一心、一带、一廊、两区”“Y”字形空间格局,推动农工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第二节建设生态宜居县城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切实将人民至上理念落实到城市建设领域。

拓展城市空间。按照“一河两岸五区”城市布局,扩大城市规模,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人口1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坚持文化立城、产业兴城、秀水养城、森林护城,推动新城组团式发展、主城区板块式棚改,完成老南街、北贤巷、北坡西路等片区棚户区改造,打造陇盛佳苑、印象陇州、碧桂园、关山悦等城市组团,高起点建设南岸新城、东部商务区城市综合体,切实改善城市面貌,全面提升宜居水平。

完善城市功能。畅通城市路网,加快推进南岸新城、东部商务区路网建设,完成中山路、光明路、兴业路等新建道路,改造背街小巷老旧道路,完善“四纵四横”城市路网。实施“双替代”工程,扎实推进城区供热和供气项目,配套建设南岸新城农贸物资综合市场,主城区便民市场,严格落实新建小区配建地下车位规定。建设人防、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提升县城防灾减灾应急能力水平。有序完成主城区雨污分流系统改造,根治城区内涝,建设海绵城市。实施环卫设施补短板项目,加快现有环卫设施提标改造,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新建日处理120吨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

提升城市品位。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全面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实施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完成城西路、滨河路、东关路两侧环境整治及风貌改造提升。按照城市规划,规范设计新建建筑外观、风格、特色等,打造特色鲜明、整体和谐、突出地域特色和“秦都汉关”文化元素风貌。建设繁荣城市商圈和特色街,打造大秦北市特色商业文化街,印象陇州特色餐饮街、新冠森二期网红商业餐饮街,建成泰和酒店、悦辉酒店等四星级酒店、关山悦五星级生态酒店,打造一批高端商业综合体。统筹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和装配式建筑,加大城区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净化“五化”建设。提高绿化亮化设施管护水平,巩固提升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实施水上乐园、北坡生态区项目建设,建设集游览、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休闲生态区,建成绿色城市、森林城市、公园城市。抓好碧桂园、玫瑰园等商品房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加强城市治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按照智能化、高效化推进城市管理,逐步实现“一网统管”。充分利用“数字城管”“雪亮工程”平台,加强城市规划执法、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出店经营、户外广告等专项治理。加强城市风险防控治理,提升城市安全。推动城市管理进社区,开展小区物业规范化治理专项行动,建设“智慧社区”,大力推动物业企业发展线上线下服务。全面开展垃圾收集分类,实施城市洁净行动,强化“五乱”治理,推行街长制路长制,打造东西大街、陇州大道等市容管理示范街(路),提高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坚持新发展理念,突出民生导向,高标准做好城市建设工作,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快推进新城区公共服务配套,均衡设置学校,医院、绿地、广场、商业圈等配套设施,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中。

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积极实施“基础设施完善行动、生活环境美化行动、交通秩序整治行动、诚信市场建设行动、平安社会建设行动、市民素质提升行动、强化督促检查行动”七大创建行动,着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明县城。

第三节推进小城镇特色化发展

按照“产业特色突出,经济实力较强,人口聚集度高,设施齐备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目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中心城镇、特色重点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城镇体系,引导人口向城镇流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实施特色小城镇提升,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创新供地模式,适当增加住宅用地供给量,吸引农户向城镇聚集。培育乡村振兴示范镇、工贸重点镇、文化旅游古镇、乡村旅游等特色小城镇,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第四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发展品位,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

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围绕基础设施升级扩能,统筹推进交通、管网、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各类基础设施均衡布局,推动小城镇智慧化改造,加强饮用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实施城乡安全饮水提质巩固工程,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县域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符合条件的未落户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围绕小城镇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优化城乡医疗、教育、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第六章打造省际区域交通枢纽向西开放桥头堡

围绕打造省际区域性交通枢纽,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转型升级,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建设交通强县

推进陇县通用机场建设,争取宝鸡至中卫铁路复线建设和银渝高铁设站。加快省际及县际公路建设,开展陇县到甘肃省清水县高速公路前期论证工作。建成与陈仓区、张家川县、崇信县、华亭县、灵台县连接的大通道,建设514省道陇县固关至陕甘界公路,解决制约关山草原交通瓶颈问题。构造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体系,形成“三横六纵一环”的立体交通。加快建设交通强县,实施县乡公路改造、加宽通村水泥路、新建通村通组水泥路等项目,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积极创建省级“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实现县城公交网络500米半径覆盖率不小于70%,镇村客运100%。建设集客运、物流、商贸、邮政、快递、供销等服务于一体的镇村客运综合服务站。加强公路养护、路网运行、应急调度等智慧系统建设和应用,完善路网管理、运行监督、综合执法、安全处置、应急指挥、辅助决策、投诉咨询等协调联动功能。

第二节加快信息化步伐

开展工业信息化和工业智慧园区提升工程,加快传统厂房、设备技术更新改造,开展互联网技术试验验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建设、工业互联网管理支撑平台等工作,构建“从源头到产品”的物联网系统。加快“5G+光网”双千兆建设,在中心城区、工业园区、镇区、医院、关山景区等重点区域率先推进5G基站建设,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实施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工程,推进广电5G网、有线电视网、宽带通信网“三网融合”,同步推进城乡网络安全建设。

第三节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加快推进水利设施现代化。强化城乡供水保障,全面开展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加快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步伐,加强小型灌区节水改造,持续推进中小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实施防洪治理工程,推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构建较为完备的城乡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城乡智慧水利,建成县城供水智慧水务大数据平台,进行科学供水监测、预警、分析和决策,全面实现工程观测、信息预报、资料分析等一体化、信息化,强化用水全过程数字化精准管控。

加快推进能源设施现代化。加强电网升级改造,加快建设小水电站和光伏发电,继续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推进配电网终端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变电站、智能配电房、智能巡检等。居民区和单位停车位配建充电桩,构建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实施气化乡村工程,推进城区天然气管网向镇区延伸,因地制宜布局LNG、CNG点对点气化装置;对接陇县智慧建设,推进燃气智能化改造,实现集远程抄表、远程监测、燃气用量数据分析和燃气安全监控,实现第三网络平台缴费、向用户实时推送用气量和用气价格变化信息等新型服务。


第七章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守护好高颜值生态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建设美丽陇县。

第一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国土空间规划,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强化空间管制红线,合理划分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确保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生态涵养、农田保护、村庄布局等领域项目精准落地,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和保护力度,严格把控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线,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第二节筑牢关中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构建以生态保护为主、生态功能保障区为骨架的生态安全格局。实施北部山区综合治理、千河流域林地和关山景区草地生态修复、森林安全防护等重点工程。严格按照“两屏五带三区”国土绿化布局,筑牢关中西部生态屏障。加强国土绿化,实施生态林业、陇州大地园林化、县域景观化等项目,统筹水、路、坡、塬系统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60%,争创省级森林城市及国家绿化模范县。

第三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持续加大工业废气污染源治理,确保“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动态清零。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深入实施机动车尾气治理;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建立健全大气环境联防联控机制,确保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实现空气质量监测站县镇全覆盖。

提升水生态环境。全面落实“一河一策”和“一断一策”达标方案,提升千河流域水质。实施千河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确保我县每个控制单元水质稳定达标、河道环境优美。围绕饮水安全目标,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开展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提升改造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加强排污口排查和重点流域排污口整治。

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及处置。划定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有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实施化学农药减量增效,完善医疗废物处置机制,全面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化肥及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全力守护好青山。强化保护区环境监管,编制保护区总体规划,实施保护区勘界立标。全面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及生态保护红线内开发小水电等建设项目。大力开展非煤矿山专项整治,加大采矿、采石项目整治力度,加强山体保护及生态修复。健全县镇村“三位一体”环境监管治理体系,推动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完善环境治理市场体系和信用体系,将企业环保信用按照有关规定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第四节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环保产业。对陶瓷、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充分发挥风、光、地热资源,因地制宜推广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发展生活垃圾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积极推广地热能利用,形成以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为主,光伏、风电、地热能等新能源为补充的能源生产结构。开展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增效。关注重点领域节能,强化交通、工业、建筑、公共机构领域节能工作,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商业、餐饮、旅游等行业节能减排;持续开展绿色社区、节能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等创建活动,鼓励使用生态环保产品。

大力发展立体循环农业,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等生态种养方式,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利用改造,发展生态循环工业。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展秸秆能源化利用示范,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控制用水总量,促进工业节水,提升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率。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盘活闲置土地。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塑料、废纸等回收利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探索建立生态资源资本转化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循环利用。


第八章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补齐民生领域突出短板,统筹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切实提高居民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一节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

以促就业、稳就业、保就业为重点,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特色,着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优化就业服务。强化企业用工需求对接,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平台,加强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指导。探索多点执业,建立共享用工、就业保障等服务平台,创建就近就地就业示范基地。支持灵活就业。引导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自主就业、分时就业,集中培育线上零售、在线教育、网络培训、居家办公等功能性新就业形态企业,拓展就业空间。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创新创业担保贷款方式,简化小额担保贷款程序,加大返乡创业扶持,扩大返乡创业引领,支持返乡创业,重点围绕家政、养老、托育、旅游等就业前景良好的服务领域,实施一批社会服务创业带动就业项目,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技能提升促进就业。与重点产业企业对接,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助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促进就业技能增强,提高培训质量效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精准开展招才引智,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优化创业就业服务。设立创业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创业人员从事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家政服务、直播带货等。培育中介服务机构,为创新创业提供管理咨询、创业指导、资源对接、市场开拓等深度服务。扎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为劳动力高质量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培育创业孵化载体。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社区工厂、众创空间等平台建设,强化财税、金融、土地等要素保障服务,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完善智慧人社信息“一站式”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优化就业创业营商环境,为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

第二节打造陕甘宁毗邻地区省际教育名县

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建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基本实现布局合理、体系完善、优质均衡、创新发展的现代教育格局。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促进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布局一体化,构建公益性、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城区幼儿园建设,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达到85%,学前幼儿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补齐义务教育短板,均衡配置资源,全面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加快县城及乡镇学校合理配置,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8%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

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加强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配套完善设备设施,教学质量逐年提高。陇中、二中建成省级示范高中,高考一本、本科达线率处于全市前列。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实力为着力点,谋划功能齐全、实力雄厚的职教园区。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逐年扩大职教招生规模,拓展校企合作空间,形成招生和就业的良性循环。

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深化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建立教师由城区--川塬--山区学校的双向流动机制。多渠道壮大教师队伍,完善中小学教师均衡配置,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推进教育信息化。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基础支撑,升级改造各级各类学校网络设备及老旧设施,建设智慧校园。开展电子书包、多功能教学终端等新型教学模式试点示范,推进互动课堂、录播课堂、名师名校课堂等推广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

第三节建设更高质量健康陇县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奋力推进健康陇县建设。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巩固提升县镇村三级医疗服务能力,县级医疗机构建成市级及以上重点专科7个。持续开展镇卫生院优质服务活动,建成一级甲等卫生院3个。加强村医队伍建设,优化村医年龄结构和学历水平。强化精神卫生、康复医疗等专科医院建设,推进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县中医医院、西关卫生院等康复理疗中心建设。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推进妇幼健康促进行动提质增效。支持中医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大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县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深入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对口帮扶工作机制。探索试点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努力打造高标准区域医疗中心。持续推动现代化医院管理、“互联网+医疗健康”等制度建设,继续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医保卡、银联卡、电子健康卡“三码合一”。建立并完善医疗质量控制网络,实现医疗服务价格分类管理。

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完善医防融合及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实施县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提升等建设项目,全面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预报和及时有效处置。做好居民健康体检、完善健康档案,实施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全面落实计划生育配套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完善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依托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探索发展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生工作室。完善“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创新开展网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城乡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加快医疗机构信息化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健全线上门诊、远程诊断、慢病管理等体系。不断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建立符合基层医疗工作实际的人事薪酬机制。

第四节打造区域文化中心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扎实开展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确保省级文明县城常态化管理落实见效。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创新建设百姓家训园项目,打造群众自我教育新基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两融入”活动。深化文明单位示范引领行动,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提升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水平。县级以上文明村达到80%,文明镇全覆盖。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加快文化广电艺术中心、陇州社火和龙门碑林博物馆建设,推进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镇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开发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数字化服务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村)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推动文化惠民提质扩面。建立“订单式”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常态化开展戏曲下乡、电影下乡、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增加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大文艺团体和文化骨干人才培育,力争每个镇打造一支特色文化活动团队。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实施馆藏青铜器修复、龙门洞古建筑修复、石刻保护展示项目,做好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争取非遗保护资金,积极申报国家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和宝鸡非遗工坊项目。推进非遗文化传承和创新,加大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开发一批非遗文化创意产品。

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由县体育中心、镇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站点、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等体育设施网络化格局。提升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加快县公共体育馆、游泳馆、足球场等场馆建设,健全城乡健身步道,实现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构建覆盖全县的“智慧体育”信息化平台。深化竞技体育训练,积极与赛事公司、体育院校合作,举办有较大影响的精品体育赛事。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建成惠及全县居民、具有地域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全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成功创建为省级全民运动健身示范县。

第五节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社会保险提标扩面。巩固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以上。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深化医疗保障综合改革,实施全民医保计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推进医保基金依法管理使用,实现“病有所医、医有所保”。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强化以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救济优抚为主体,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帮扶为辅助的“四位一体”社会救助体系。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做好优抚安置、残疾人保障,建设社会福利中心,鼓励社会各界开展志愿服务、社会福利、慈善服务,编密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创新社会救助模式,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慈善捐赠、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救助事业。推进基层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开启社会救助信息大数据时代。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统筹做好退役军人安置、伤病残军人移交、随军家属就业、军人子女入学等工作。全力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建设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促进男女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加强妇女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儿童权益保护长效机制,健全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加强关爱服务设施建设和工作力量配备。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落实残疾人基本社会保障,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促进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持续完善殡葬基础设施,提倡文明祭祀。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健全保障性住房机制。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创新发展健康养老。建立多方合作机制,探索老年健康养老模式。推进农村(社区)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加强医养结合示范建设,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完成医疗机构“互联网+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健康服务中心、智慧养老社区、农村“幸福家园”等项目。


第九章加强高效能治理,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强化社会安全管理,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加强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标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不断健全完善“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特色党小组”的网格党建体系。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居)委会多元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法治陇县,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弘扬法治精神,以宪法和民法典的学习宣传为重点,深入开展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积极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动全民普法成为社会治理的法治基础。提升德治水平,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提高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水平,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居民自治实践,完善民主协商制度,积极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模式,创新基层民主协商载体和形式,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强化智治支撑,加快推进“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城乡社区管理服务工作高效化、智能化、便捷化。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第二节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陇县

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推进网格化管理与“雪亮工程”系统融合,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重点行业安全监管、基层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网络安全防控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智慧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扩大网格化管理覆盖面,实现信息化支撑和网格化管理无死角。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发挥“十小警务”作用,深入推进“八帮八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健全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推动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平安建设联创。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方位提高平安陇县建设水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体制机制。

第三节提升应急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水平

健全应急预案体系,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健全应急指挥中心网络,组建应急救援队伍,推进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在防雹、防震、气象服务方面取得新成效。强化安全管理,加强防火、防汛抗旱、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健全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建立“互联网+智慧监管”模式。提升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水平。

第四节加快建设信用陇县

加快政务诚信建设和商务诚信建设,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体系建设。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完善重点领域“红黑榜”发布制度;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提高共享数据质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提高信用体系建设知晓率和参与度。创新推进政府自身信用建设、个人信用建设、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监管改革、社会失信治理、信用惠民便企、信用环境建设等方面工作,积极创建全省信用建设示范县。


第十章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开创高水平开放新局面

持续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陇县。

第一节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登记手续,统筹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加大环评、审批等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开展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快政务服务一次办结,在项目投资、证明事项等领域推行承诺制。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跨部门协同监管等有效做法,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政务服务全面对接全市服务平台,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深化“零投诉”营商环境创建,加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提升营商服务水平。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镇村便民服务中心高质量运行。畅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一网通办”率不低于95%。全面推行“套餐式”政务服务新模式,按照“办一件事、只跑一次、事项再多、一次办妥”要求,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完善营商环境政策评价监督机制,健全好差评良性反馈制度,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

第二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推进城乡融合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有关政策,放宽落户准入条件,进一步推进农民进城。维护农民在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集体收益分配,子女入学等方面合法权益。鼓励财政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及相关平台和载体建设,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加强镇村信用环境建设,创新中小银行和地方银行金融产品提供机制。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贯彻落实支持民营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着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推进和氏乳业、宏盛农牧、关山旅游等企业上市。建立民营经济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维权、融资、技术、人才、“走出去”等综合性服务。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投融资模式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完善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渠道畅通,职能转变到位、政府行为规范,宏观调控有效、法治保障健全的新型投融资体制。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支持企业开展多样化融资方式,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全县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第三节打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优质高效招商引资。做好项目谋划,强化产业导向,精心策划一批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化项目。进一步加强苏陕协作,探索产业跨区域合作新模式。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高效引进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文化旅游等领域企业落地生根。抢抓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支持总部企业培育发展。创新招商方式,运用市场化手段,开展以商招商、精准招商、驻点招商。不断拓宽招商渠道,引导客商来陇县考察,推动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重点围绕国家和省、市产业链供给链布局,融入国内大市场,拓展苹果、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市场,促进经济循环和产业关联畅通。紧盯高端消费市场,扩大“陇县五宝”知名度,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周边地区设立优质农产品销售窗口,打通优质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对外贸易、文化旅游、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等方面的投资合作,扩大县域农特产品和工业品市场份额,打造丝路经济带上重要通道和节点城市。加快推动校县合作,重点做好奶山羊、苹果、食用菌等农业产业与西农大、陕师大等院校合作,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双方沟通交流,实现产学研合作技术需求和供给无缝对接。


第十一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第一节健全规划实施体系

规划纲要是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部门、镇必须以规划纲要和市级部门(行业)专项规划为依据,修订完善充实专项规划,形成以规划纲要为主导、专项规划为补充的规划体系。各相关部门、各镇要立足实际,提出各自“十四五”规划量化指标和重点任务,做好专项规划与规划纲要及上级行业规划的衔接,按年度制定工作计划,及时调整工作部署,落实规划分年度实施的目标任务及执行情况监测与分析,确保规划纲要全面落实。

第二节强化项目支撑

项目是实现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支撑。为保证规划目标实现,共谋划基础设施、工业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社会民生七大类重点项目429个,总投资2255.72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62个,总投资535.79亿元;工业项目91个,总投资628.17亿元;商贸物流项目39个,总投资171.32亿元;文化旅游项目57个,总投资182.54亿元;乡村振兴项目88个,总投资495.06亿元;生态环保项目39个,总投资134.47亿元;社会民生项目53个,总投资108.37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对全县“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责任部门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力促项目落地实施。

第三节落实要素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支持,优先用于民生保障、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政府投资的引导力和带动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强化风险防控。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树立“项目实施,土地先行”的理念,保障项目用地,破解用地难题,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相关配套政策。县考核办要将规划落实情况纳入部门和镇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县委、县政府督查室要加强规划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第四节完善监测评估机制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完善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建立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调整—实施”的循环机制,自觉接受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检查。在规划实施中期,对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及重大项目、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并将评估报告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