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让人卸去所有“刻板印象”的村庄。陕西咸阳礼泉县袁家村,远离大城市,热闹却堪比大城市。雾气与香味在不过三米宽的街巷里弥漫交织,五湖四海的游客在其中摩肩接踵——若不是日历已翻到11月,这般场景出现在农村,只能是过年。“村里日均客流量超过2万,真过起年来更甚!”11月18日,红网记者跟随“相约丝博会·全国主流媒体看陕西”媒体团来到袁家村,村委会副主任郭洪江提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今年大年初一,袁家村迎来历史最高日流量,超过了20万。”小小乡村,为何能赢得如此大的流量?记者怀揣着好奇,走进这座“关中第一村”。
11月18日,袁家村小吃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常。小吃街,是袁家村最“出圈”的招牌。凉皮、泡馍、甄糕、桂花醪糟、粉汤羊血……一条街集中了几乎所有的关中特色小吃。记者一路走下来,空板凳竟屈指可数。正应了那句俗话,“浓缩就是精华”,坐下吃一口,保证竖起大拇指。值得一提的是,街上数百种小吃,品类竟无一重复,并全部为村民手工现做。在店里,你能看到食材变为食物的全过程——记者点了一碗饸络面,眼看着和好的面团被放进饸饹机,轧好的面条跃进开水锅,再捞出上料,浇满汤底,最后香喷又热乎地端上餐桌。郭洪江告诉记者,袁家村发展乡村旅游,起步于2007年。“当时我们修建了一条50米长的民俗文化街,鼓励村民在家办农家乐,可时间一长,业态同质化严重,浮现出许多问题。”小吃街在建设时,便吸取了农家乐同质化的教训,村里规定“一店一品、绝不重样”。“如果好几个村民都想开肉夹馍店,就厨艺比武,让做得最好吃的那家开。”郭洪江说。而在同一条街上,总有几家门庭若市,几家无人问津,但其产品对于整个关中民俗而言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袁家村将整条小吃街做成了一个合作社,从商户到保洁人员,全员持股,共商共赢。村民的利益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避免了“争红眼”的现象。“小吃制作过程全透明展示,这也是我们的特色之一。”郭洪江说,“以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接受消费者监督,强化袁家村品牌形象。”这些“巧思”尚不足以构成完整的袁家村。除了小吃街外,村中还有康庄老街、作坊街、回民街、祠堂街、书院街、酒吧街和艺术街等街道,美食文创娱乐一应俱全,游客能看表演、住民宿、体验非遗文化,沉浸体验关中生活方式。
袁家村中的乡村民宿。朴素的人间烟火气,让记者想起长沙的太平老街,还让同行的山西籍记者思念起了老家的美食街。总之,来到袁家村的人们,总能产生一种本真的亲切感。这也正是袁家村发展文旅产业的底层逻辑之一。“保留原真乡土文化,引进新生代要素,做没有门槛、无关男女、不论老少都能畅游的业态。”
袁家村一隅。在今天被誉为“国内第一旅游网红村”的袁家村,曾是一个“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干活选不出头”的“烂杆村”。上世纪七十年代,老书记郭裕禄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打井找水,积肥改土,粮棉产量跃居全省前列,甩掉了贫困帽子。八十年代,抓住改革开放机遇,大力发展村办企业,袁家村成为陕西著名的“富裕村”“小康村”,最红火时有14家村办企业。可到2000年前后,这些企业没能跟上发展的脚步,陆续关停倒闭。“村企业没了,村民们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经商,到2004年,全村流失了三分之二人口,袁家村成了‘空心村’。”郭洪江说。“农村发展产业,要回归村民最擅长最熟悉的领域,而传统农业挣钱不容易,要以新的形式为传统赋能。”2007年,在时任村委书记郭占武的带领下,袁家村掀起了一场休闲旅游农业潮。郭洪江介绍,展示关中传统民俗文化,是起步时就确定的核心定位。一开始,袁家村主打“农家乐”,打响了招牌,两年间便从两户扩大到全村参与,但弊病也愈发明显:只有节假日有生意,工作日难以保障,且出现了恶意竞争。于是,“百店百品”的“关中小吃一条街”应时而生。袁家村的名气越来越大,产业规模也逐步扩大,为保证食品安全与食材源头可控,袁家村把目光又放在了食材加工上。
小吃一条街。(图片来源网络)2010年,袁家村整合家庭作坊,选择酸奶、醋、辣子等经营稳健、收益较好的作坊先行探索股份制改造,建成了8家食品加工厂,将家庭作坊的产能和规模放大15倍。加工规模快速扩张,原料从哪来?部分村民又高兴地捡起了最熟悉的老本行——大力发展种植、养殖。“袁家村的体系其实是将第三产业做成品牌,导入流量,然后把第二产业规模化,再通过第二产业把当地的农业拉动起来,以倒推的顺序实现三产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业内人士评价道。经过一场逆时针的赛跑,袁家村从“空心村”成功自救、突围,一跃而成“网红村”。2022年,袁家村年接待游客量达660万人次,全年产值超10亿,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2023年前三季度,袁家村游客接待量已超过600万,年底有望突破1000万。走在乡村蝶变之路的前沿,袁家村的脚步从未放缓。郭洪江告诉记者,近年来,袁家村提出了“进城、出省”战略,真正实现了从卖产品向卖品牌的过渡。目前,共计在西安、咸阳、宝鸡拥有17家进城店,并在山西、青海、河南、江苏、海南等5个省份建立了不同风格的、跟当地民俗文化相契合的“袁家村”,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