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人

宝鸡:绿水青山就是致富“靠山”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3-10 19:02)
文章正文

原标题:宝鸡:绿水青山就是致富“靠山”

游客在太白县七里花海中拍照留念。

宝鸡市陈仓区香泉镇南峪村贫困群众陈海生没想到,西山区这片以前大家都想“逃出去”的穷山沟,会因为旅游开发而变成了“金沟沟”。办农家乐、开乡村旅馆、到景区工作、入股景区、自主创业……“沉寂的乡村突然一夜间沸腾了起来,原来大家守着的绿水青山就是致富的金山银山!”8月18日,陈海生感慨地说。

建一个大景点,带火一片贫困村,按照这个思路,近3年来,宝鸡市设立5000万元产业基金,投入3.8亿余元支持41个景区发展,集中打造60多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山货变成了商品,庭院变成了驿站,乡土变成了文化,贫困户变成了股东,农民变成了工人,“旅游+扶贫”正在加速推动宝鸡市乡村发展进程。

选对主体 乡村变景点

2018年4月,宝鸡市陈仓区育才集团投资35.52亿元打造的陈仓区坪头镇九龙山景区投入运营。截至目前,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13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600万元;

同样位于陈仓区的大水川景区,运营至今,已累计向周边村镇的困难群众提供1.3万余个工作岗位,在景区就业人员达2300名;

陇县关山草原景区积极探索出产业带动、入股分红、就业务工等扶贫工作模式,累计为周边镇村的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带动652户3705人脱贫致富……

众多的成功案例表明,开发一个成功的景区,能带动周边众多地区扶贫事业的发展。宝鸡近5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北部乔山、南部秦岭、西部关山地区,这3个区域沟谷奇幽、生态优良、气候宜人,极具观光旅游和健康养老开发价值,发展旅游业是最好的选择。

地方选对了,开发主体也要选好。旅游业项目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等特点,扶贫帮困需要帮扶主体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雄厚的实力支撑,这些都是实现双赢的必要条件。

宝鸡选择了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西部投资集团、育才集团等30个大企业大集团,投资35亿多元,重点打造了13个4A级以上景区,带动24个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形成以农家乐、家庭旅馆、土特产销售为主的旅游配套产业,积极探索贫困户“入股景区,分红增收”的新渠道,带动24个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50%以上。2014年,陈仓区采取旅游基础设施PPP投融资模式,吸引育才集团投入大资金建设大水川、灵宝峡、九龙山景区,把南峪村及其附近的贫困村融入了宝鸡大旅游格局。2015年,陇县引进陕西建工集团、咸阳巴士集团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和房车营地,让沉寂多年的关山草原“热”“火”起来。2016年,太白县引进的西部投资集团开发建设青峰峡景区,将其打造成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持续带动周边数千名群众脱贫奔小康。

保障收入 农户变商户

旅游景区的开发让原来的农户一个个变身“小老板”。

家住九龙山景区的庵里村贫困群众王小林,本来靠自己在家种几亩薄地维持生活。九龙山景区投入运营后,一家人拆掉土坯房,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新建起了3层楼房。学过烹饪技术的王小林琢磨菜谱,根据本地特产开发新菜品,开了一家集住宿和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乐。

因为善于钻研、为人热情又厚道,王小林一家年收入近10万元,不仅招收贫困群众务工,还带动本村20多户贫困户一起开起了农家乐。

山沟沟变成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老宅子变成城里人稀罕的好地方,农家饭变成人们津津乐道的“新口味”。目前,宝鸡市围绕景区开办的农家乐、家庭旅馆达7000多户,其中贫困户开办农家乐累计591户,成为脱贫致富的样板户、示范户。

稳定的就业渠道是帮扶贫困群众的有效途径。宝鸡市将扶贫补助资金与景区企业用工有效衔接,由景区企业组织培训,让贫困群众学驾驶、学烹饪、学园艺、学管理等,并优先安置在景区就业。

家住陈仓区香泉镇南峪村的贫困群众贺志军通过参加旅游公司提供的优惠汽车驾驶技能培训后,拿到了驾照,被安置到景区上班,每月收入3000元,去年就实现了脱贫。贺志军说,旅游公司开发景区不仅提供优惠的驾驶员技能培训服务,还提供就业岗位,这让他不仅掌握了一门技能,还在景区成了上班族,对将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目前,宝鸡市3万多名像贺志军这样,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景区从事基建、客房、餐饮、检票、保洁等工作,当上了“旅游工人”。

群众创收 山货变特产

凤县双石铺镇有一个传统山货节。这里除了是当地土特产的集中销售平台外,还是一个展示地方民俗的大舞台。山货节期间,双石铺镇还安排了文艺演出、旅游项目推介、经济贸易洽谈等活动;邀请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邀请民间手艺人现场展示精湛技艺;开展山货大比武、帐篷露营、户外烧烤、西瓜雕刻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到双石铺镇各村旅游。截至目前,双石铺镇举办的山货节,已累计接待各地游客1.5万人次。

八鱼樱桃采摘节、永利村田园综合体、河口镇山货节……这些集旅游和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不仅吸引游客、炒热景点,更承担着让当地群众增收的重任。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不断推动着扶贫产业发展升级,也为“山里货”的销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土特产无公害、纯天然,凝聚着乡土气息、关中风情、民俗文化,成为特色旅游产品,延伸了旅游产业链,也给大山里的群众带来了无限商机。曾经是当地贫穷代名词的玉米、洋芋、土鸡蛋、土蜂蜜,如今都紧俏起来。伴随着宝鸡旅游业的发展,“大红袍花椒”“西山黑猪肉”“西山土蜂蜜”等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被打造成高附加值旅游商品成了抢手货。近年来,宝鸡成功推出了以凤翔泥塑、千阳刺绣、凤县花椒、眉县猕猴桃、陇县核桃等一大批深受市场认可与欢迎的特色旅游产品,年产值10亿余元。


(责编:谷妍、邓楠)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