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3月24日在北京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会上表示,我国将从加大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高水平对外开放三方面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要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同时,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基础制度,整治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发布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同时,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健全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进一步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支持外资科技企业与国内科研机构或企业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加强人员交流合作。加强投资经贸合作。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
财政部:多点发力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3月24日表示,今年,我国将多点发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按照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要求,今年我国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新增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5万亿元,增长4%。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称:“通过实打实的政府支出,带动和扩大社会有效投资,更好激活经济发展动能。”
今年,国家还将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同时加强地方财力保障。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10.2万亿元,同口径增长4.1%。其中,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2.57万亿元,增长8.8%。通过优化转移支付分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衡化水平,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
财政部: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3月24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上表示,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支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扩大有效需求,支持增进民生福祉,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在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下,全社会研发经费稳居世界第2位,年均增幅超10%。
日前,国家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今年,中央财政将与地方财政联动,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予以支持。
我国还将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加强国际财经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建立各方普遍接受、行之有效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和制度。
【透过数据看潜能 我国商业航天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快速发展,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注入新动能。今年,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已经是各个商业航天企业竞争的热土。去年,我国民营火箭共发射13次,同比2022年增长160%。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预计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今年将突破2.3万亿元。
随着商业航天发射需求增多,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正在建设的二号发射工位能够满足9家火箭公司的19型火箭。为了提前能给自家火箭预留好发射位置,目前中科宇航、蓝箭航天、天兵科技等许多国内头部商业航天企业都已经或计划落地文昌国际航天城。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党委副书记郭强称,商业火箭已经排队了,他们是按照两个中型液体(火箭)工位和两个固体(火箭)小型工位来进行规划的。
谷神星一号火箭研发总监刘百奇表示,今年,中国的发射次数有可能超过100次,纯民营的火箭发射次数会达到25%—30%。
去年,我国民营火箭共发射13次,同比2022年增长160%,成功入轨12次,占全年航天总发射任务约18%。高频次商业运载火箭发射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诞生地——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火箭一条街”。目前,在这里的民营火箭整箭研制企业占全国75%以上,全国成功的商业火箭共8个型号,其中6个在这里。
在“火箭一条街”上,东方空间凭借今年1月份成功发射的引力一号火箭,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目前已经开始进行可回收液氧煤油火箭的方案设计,预计在2025年首飞。而蓝箭航天正在研制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验证火箭。据介绍,这款火箭一子级可复用20次,未来这型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发射成本将达到每公斤2万元左右,相比目前国内民营火箭每公斤8万至11万元,发射价格将大幅降低。
目前,公认的商业航天产业链大概分为上游制造、中游发射、下游应用与运营。相关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新增企业数量为113272家,同比2022年的87844家,增长28.95%。在这其中,有43%为火箭制造企业,35%为卫星制造企业。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预计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今年将突破2.3万亿元。
【多项经济指标继续向好 有望释放万亿规模的市场潜力】
我国将在七大领域推动设备更新
记者3月24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今年,国家将在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7大领域推动设备更新,有望形成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开展汽车、家电、家居等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有望释放万亿规模的市场潜力;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2030年前每年需要新增投资2万亿元以上。
今年以来,随着宏观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多项先行指标继续向好。2月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预期指数都持续扩张,截至3月22日,全国统调发电量增长10.5%,工业用电量增长9.4%。今年,国家将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今年前两个月中小企业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中小企业采购指数为51.4%,持续处于景气区间,企业预期回稳向好。小微企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5%,同比上升7.3个百分点。反映外贸情况的中小企业出口指数为52.4%,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持续处于景气区间。中小企业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
【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为全球提供了“中国方案”】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开始安装 创多项亚洲纪录
3月24日,总重量近37000吨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开始进行海上安装作业,这是亚洲首次在超过300米的海域进行固定式导管架安装作业,安装成功后将刷新作业水深、高度、重量等多项亚洲纪录,安装就位过程预计将持续3天。
“海基二号”创新开发模式,通过采用“深水导管架平台+圆筒型油气加工厂”的模式,为深水油气田经济高效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推动能源产业稳步走向深远海。
“海基二号”安装后将应用于流花11-1油田,这个油田是迄今为止我国海上发现的最大礁灰岩油田,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过亿吨。近年来,得益于油田开发技术持续突破,油田采收率实现逆势提高,延长寿命近30年。
300米以上的深水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已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重要战场。目前,中国海油已相继建成“海基一号”“海基二号”两座300米级深水导管架,并将相关技术推广至我国南部海域的深水开发项目,为全球深水装备建造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5年我国将初步建成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
记者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近日,我国发布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标准体系包括基础通用、信息基础等5个子体系。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分类明确、科学开放的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
【兜牢民生底线 切实加强民众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
六部门联合发文:明确预制菜定义和范围 兜牢食品安全底线
对于预制菜的概念,公众一直比较模糊。那么到底什么算预制菜?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
据业内统计,目前我国26个省、直辖市布局预制菜肴产业,加工企业超过75000家,2023年产值突破5300亿元。
针对当前预制菜产业出现的热点问题,如何让消费者吃得明白放心?如何推进预制菜产业规范健康发展?通知首次明确了预制菜定义和范围。预制菜应当兼具预制化和菜肴的特征,突出工业化预加工特点和菜肴属性,具备和符合规模化、标准化、洁净化、规范化食品生产加工特点和要求。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张春晖称:“和传统我们理解的主食也进行了切分,比如说包子、馒头、水饺、汤圆,甚至西餐中的披萨、面包等,都不再归类成预制菜这个范畴,做了减法。”
通知还明确,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等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得添加防腐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净菜类食品以及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等主食类食品不属于预制菜。
成都大学四川省预制川菜研究院院长王卫分析称:“避免了将其他工业化食品甚至常见食品混在一起,逃避严格、更有针对性的审视和监管的这种现象,同时也为预制菜推进其标准化、确保其安全提供了可能。”
我国结核病发病率不断下降 患者治愈率90%以上
3月24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结核病发病率不断下降,下降速度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患者治愈率保持在90%以上。
【希望的田野上活力涌动 将春天的“绿意”收入囊中】
全国春播已由南向北陆续展开
眼下,全国春播已由南向北陆续展开,预计今年春播粮食面积将稳中有增。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南方早稻育秧已过半,春小麦、春玉米、春大豆播种有序推进,全国已春播粮食4.4%。
今年春播,我国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强化品种、技术和农机的集成配套应用。
陕西重点推广与玉米密植增产技术相适配的高性能机具。关中平原春玉米正加紧播种,大荔县新投入的高效播种机带有排肥、排种监控系统,不仅亩株数增加到4000株左右,还方便了后续田管。
内蒙古提前下达第一轮中央、自治区财政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12.79亿元,扩大高性能播种机推广应用。河套灌区春小麦已开始播种,种粮大户杨永刚新买的精量播种机直线播种精度每千米偏差小于2厘米,大大提高了播种质量。
安徽今年重点推广智能高效农机。蒙城马铃薯春播已全面展开,由于使用了新型全自动种植机,施肥、播种、起垄、覆膜一体成型,1万多亩马铃薯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种植。
南方丘陵山区,多款新研制的适用小型机具也投入使用。湖南投入各类机具47万台(套),其中超过一半都适于丘陵山地。这几天,稻田耕整陆续展开,攸县种粮大户刘忠成把小型机具开上层层丘陵地,耕整后的土地均匀又平整,土壤也更加疏松。
今年春耕期间,全国预计将有2300多万台(套)农机装备投入生产。农业农村部还将持续建设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充分发挥农机作业和应急主力军作用。目前,春播进展顺利。
春暖茶香 全国多个茶叶主产区进入采摘期
春风十里茶飘香,又是一年采茶忙。随着气温逐渐回暖,全国多地茶园茶叶陆续长出嫩绿新芽。
连日来,浙江杭州气温不断回升,西湖龙井茶的采摘从本周末开始进入了大面积开采的高峰期。在杭州西湖龙井核心区的狮峰茶园里,这里的茶叶生产大户平均每天能制作近1000斤的龙井茶。今年受此前气温较低的影响,西湖龙井的开采时间比往年晚了一周左右。
伴随着一声声嘹亮的“喊山”,在福建省福鼎市,30多万亩茶园迎来了今年春茶开采。作为白茶品类之一,白毫银针的原料采摘标准要求在春茶嫩梢萌发一芽一叶时将其采下制作而成,明前采茶又被当地茶农们称作“与时间赛跑的采摘”。
这几天,云南省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数万亩春茶也迎来最佳采摘期,万亩生态茶园中,茶农们在垄垄青绿之间双手轻轻一捻,将春天的“绿意”收入囊中。近年来,当地大力推广生态茶种植,通过获得有机认证不断提升茶叶品质,提高茶叶附加值。
【交通强国建设扎实推进 为旅客提供更多便利】
3月23日,重庆至成都都江堰常态化旅游动车正式开通,加强重庆、成都两大旅游城市互联互通,为来往游客提供便利。
3月23日上午10时55分,由重庆北站开往都江堰市青城山站的首班常态化旅游动车缓缓驶出,乘坐这趟列车,乘客不仅能收到一份特色礼物,还可以欣赏到川剧“变脸”等表演。
重庆北站与青城山站之间的常态化旅游动车每天发车2趟,途经合川站、遂宁站等7个站点,4个小时可达目的地。此动车组的开通标志着都江堰市与成都站、重庆北站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强化成渝两地枢纽城市间轨道交通联系。此外,都江堰市还将联手重庆武隆和四川乐山、眉山等地市,组建“成渝八市文旅联盟”,共同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推进巴蜀文旅走廊建设。
【我国入境游热度稳步上升 市场加速复苏】
今年以来,外籍游客来华人数稳步上升,入境游市场加速复苏。
近日,300多名德国游客抵达北京,成为新免签政策实施以来访问北京的最大规模德语入境旅游团队。得益于免签政策和便捷的高铁交通,游客乘坐高铁体验中国速度,参观天坛,登居庸关长城。
今年1—2月,江苏累计接待境外游客超过22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20%,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其中不少都是规模超百人的旅行团。
今年1月—3月中旬,张家界接待入境游客17.85万人次,其中韩国游客7.3万人次,占比超40%。
随着免签政策、便捷支付手段等各种便利措施的实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中国旅游市场的强劲势头也为全球旅游市场的回暖注入新活力。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国内入境游整体订单同比增长超3倍,亚洲仍是入境游最大客源地区,占比在55%,其次是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分别占比30%和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