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人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西和县城区全景
本味•西和
常说“民以食为天”
没有什么事
是一顿好吃的解决不了的
在西和更是这样
尤其是街头巷尾
喧闹集市里的那些本土美味
每一样都“挑动”着你的味蕾
01
杠子面
西和的杠子面
可以说是刻在西和人骨子里的“灵魂美食”
清晨的阳光刚刚露头
杠子面店里就已经忙碌了起来
和面、压面、切面
烧火、煮汤、备菜
西和人的早上第一顿就已经开始了
胳膊粗的木杠子不断擀压
面团最终变成一张薄面
这样出来的面条柔韧筋道
切成细条抓上一把
投入滚烫的开水中
不出一会儿
一碗热气腾腾的手工杠子面就煮熟了
再浇上自家熬制的粮食醋、
油辣椒和其他调料
撒上一把汆烫过的韭菜和油炸豆腐条
就可以将这碗“灵魂美食”送入肚中了
浓郁面香和爽滑口感
在口中相融
让人一口难忘、流连不已
02
锅 盔
西和人在面粉“花式”使用上的天赋
不止是一碗让人香迷糊的杠子面
在馍馍饼饼上也有不少“造诣”
其中
西和锅盔可谓是馍中代表了
品质优良的小麦面粉
经过揉搓、发酵、塑形
让老酵子在面粉中充分挥发
再经过炭火炙烤
外脆里软、面香四溢
草编的扣锅子
铸铁的鏊锅
燃烧煤炭的桶炉
这三样是做一个完美锅盔的基础
刚出锅的锅盔口感上佳
外面的脆壳还有着炭烤过后的淡淡焦香
里面的瓤白净暄软、麦香浓郁
吃进嘴里腾腾热气
既暖嘴又暖胃
一个锅盔大概要用掉
四斤左右的面粉
在古时锅盔因分量足、耐储存
而成为行军口粮
这门制作技艺流传至今
已经融入了西和人的生活
锅盔成为西和人家中最常备的主食之一
03
手擀粉
最近天水麻辣烫的“火得发烫”
这可忙坏了西和的擀粉人
因为这碗天水麻辣烫里的“惊喜彩蛋”
就是西和的手擀粉
西和土壤酸碱适中、土质肥沃
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优越
十分适宜土豆生长
这里产的土豆个大、面饱
磨制出来的土豆淀粉质地细腻
色泽洁白、粘性强
这样的优质淀粉
是擀出弹滑粉条的关键
洁白的淀粉经过
打芡、和面、擀制等工序后
切成条状
放进滚烫的沸水里烫煮成型
再捞出来过一遍凉水增加弹性
根根分明、Q弹十足的手擀粉就好了
等它们被送到各个麻辣烫门店
在麻辣鲜香的汤锅里翻滚一遭
一碗色香味十足的麻辣粉就煮好了
滑溜的粉条裹着香料味
送入嘴里
香辣爽弹简直是味觉和触觉的“双重享受”
不止手擀粉
西和粉品类多种多样
宽粉、细粉、韭叶粉
每一款都是成就美食
不可或缺的“灵魂伴侣”
这不
就连爆火的天水麻辣烫商家
都在盛赞西和粉条的好品质~
伏羲生处 仇池古国
风景这边独好
西和的特色美食“面面俱到”
每一样都是淳厚实在的美味
简单的食材丰富了一方风味
小城的惬意里藏着踏实的富足感
而西和的“富足”更在于它的内涵
千年古韵的积淀与魅力
千年文化的传承不息
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品味
以下视频来源于
陇南西和发布
这里是——
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
是叱咤风云400年的仇池古国
踏着春色登上仇池山
于险峻中见天地之浩然
寻迹氐羌古风的昔日辉煌
探秘苏东坡向往的“桃花源”
触摸历史的脉搏
感受这片古老土地的生生不息
这里是——
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从仇池山游览结束
在山下遇见“西和县乞巧民俗馆”
感受的是另一种文化的沉淀
乞巧文化穿越千年
从历史积淀中凝炼成独特民俗
在这片土地上绽放新姿
从乞巧女儿的每一声腔调中
去感受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延续
文化底蕴深厚
风景秀丽宜人
漫步西和晚霞湖
蓝天相映 水波荡漾
迷醉在这云影天光间
感受春光春水的温润与壮阔
坐着游船环湖观景
眼前的山水风光和田园诗意相融
仿佛划着船入了画境
春日的云华山
刚刚褪去冰雪的外衣
草木开始铺展青色
目之所及是林木深深
拾级而上感受巍峨下的壮丽
连鼻尖都荡漾着清新
大自然疗愈身心
乡村旅游唤起内心乡愁
在西和
总有一款乡土风情让你驻足
漫步卢河镇草关村
闲观山峦叠翠
静赏碧水静幽
在原生态美丽风景中旷怡沉醉
走进长道镇宁家村
一定不可错过宁家庄遗址博物馆
在陈列的珍贵文物中
穿越千年与历史“对话”
在一砖一瓦中
触摸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印记
感受小村庄历史文化的厚重与魅力
……
游览之余
记得珍藏旅途中的独特风味和记忆
西和的好山好水孕育“珍宝”
国家级非遗瑰宝西和麻纸传承千年
文墨馨香可作为首选
西和手工粉条更是应时应景
再配上当地独有的花椒
融合着本土的味道最是合意
半夏、八盘梨、锅盔……
每一样都凝结着西和的日月精华
定会让你久久惦记与回味
悠悠漾河水,山水皆风景
绵绵仇池风,千年乞巧情
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融于一体
与历史对话 与美景相遇
与“本味”美食撞个满怀
在千姿百态、绚烂多彩中
饱览属于西和的“风景这边独好”
来源/陇南发布
原标题:《食味陇南•往古知今的“本味”西和》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