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王俐燃
日前,共青团湖北省委公布了2023年“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名单,他们中有老百姓的救援英雄,有留守儿童的筑梦人,还有患者的希望之光。近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近这些青年,了解他们的故事。
李晓晨:助力改善新疆诊疗水平,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工作近九年,我们经常遇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有一些便是来自新疆地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援疆医生李晓晨告诉记者,当时的她便注意到,偏远地区患者辗转来医院看的病却是自己和同事眼中的“小毛病”。“他们一定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李晓晨心中萌生了援疆的想法。
李晓晨与同事们正在做手术
2023年7月,李晓晨告别父母孩子,主动请缨作为第十一批中组部援疆专家,前往石河子。
在那里,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由于医疗水平和资源有限,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需要到乌鲁木齐甚至疆外医院求医,这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当时那里的呼吸科只能做最常规的支气管镜,稍微复杂的病情就没办法治疗。”注意到这点的李晓晨第一时间组建了慢性气道疾病、肺癌、间质性肺疾病、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治团队,开展超声支气管镜检查、特殊病原体诊断等项目,开展了兵团首例“硬质支气管镜、支架植入、冷冻及高频电刀”手术,填补了技术空白。
李晓晨参加义诊活动
然而,随着离疆的日子越来越近,李晓晨认为,仅靠少数人的努力还不够。她介绍,那时的呼吸科一个月要收治300多名患者,但是一周能做支气管镜的次数屈指可数,一方面是所做支气管镜类型有限,另一方面是新疆的医疗条件无法做半无痛或无痛支气管镜,从而导致患者接受程度低。
“我要让这里的患者能长期得到高效的诊疗。”李晓晨立即组织当地的医生开展培训,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倾囊相授。为了让当地医生更好地吸收培训内容,李晓晨将知识点细致分解,还常常在临床时给大家做示范。
慢慢地,呼吸科可以接诊许多曾经的“疑难杂症”,提升了救治呼吸危重症的能力,当地人们常常称赞“即将离疆的李医生为我们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李晓晨参加远程治疗
此外,李晓晨还开展多场科研讲座,带动当地科研能力提升,旨在培养一批当地留得住的医疗人才。下基层送医送药、参加义诊活动、帮扶困难群众,她的身影出现在对口帮扶医院,在周边市州,更在新疆最北边境。
“下一步,我打算将‘带不走的医疗队’壮大起来,不只是我所在的呼吸科。”李晓晨表示,日后还会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努力推动如肿瘤科、检验科等其他科室的医疗水平,争取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高质量诊疗。
母书城:只身攀爬70余米高空,缜密部署勇救被困人员
“当时父女二人已在雕像上困了4个小时左右。我脑袋里就一个想法,先把人救下来。”每当有人询问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事情,襄阳市襄城区消防救援大队特勤分队一班班长母书城总会讲起这段经历。
2021年4月,在襄阳市岘山伏羲文化广场,一对父女正在游玩,一不留神,女儿竟攀爬至70余米高的伏羲雕像,父亲发现后急忙上前营救,但两人都被困在离地50余米的崖间,既上不去,也下不来。
母书城在工作
母书城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往现场,经过专业部署,他找到一处相对平缓的地方,带着安全绳向上攀爬。
为保稳定,母书城每攀爬一段,就寻找一个固定点,一步步来到被困父女的身边。在母书城的帮助下,父亲先借助绳索安全着地,而母书城则用安全腰带将女孩固定在怀里,抱着她着陆。最终,父女俩安全脱困落地。
“当时的情况,如果再不上去,他们就有可能会因体力不支摔下来,我想的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一名消防员,身上承担着解救被困人民群众的重担,我必须把他们救下来。”母书城表示。
母书城正开展救援
据了解,母书城参加消防工作11年来,共参加灭火救援战斗1000余起,救援群众500多人。2020年他支援江西抗洪,转运重要物资700余件,成功封堵小管涌17处;2021年7月,襄阳遭遇暴雨,他救援群众70余名后,又赴河南增援,救助转移群众399人次;2022年3月,襄阳市北街商铺起火,他带领队员转移7只液化气罐,消除了可能产生爆炸的危险;2022年6月,一酒精厂发生火灾,他深入火场内部,成功处置了醋酸乙酯着火的险情。
此外,他还主动和辖区困难群众结对子,热心助残、助学,为群众排忧解难;积极为社区、单位开展消防培训,讲解消防知识,累计培训群众达11000多人。
母书城在讲解消防知识
“后续我想将消防培训范围扩大,这样人民群众遇到危险时,也能具备一定的自救能力,大家平平安安就是我最开心的事。”母书城说。
彭静怡:从战场到山区,她为留守儿童搭起家校联动的桥梁
“风儿吹,我绝不悔,挺拔的军姿深入骨髓。”这句歌词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彭静怡的原创歌曲《十九岁》。当兵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18岁她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海军航空兵。在部队时,彭静怡上机昼夜值勤5800个小时,传递报文14600份。她多次参加战区级军事演习及电子对抗,保障了上百次战斗演训任务。
彭静怡在部队获奖
2020年底,彭静怡退伍复学,但她坚持退役不褪色,加入华中地区高校退役军人服务队,帮助退役军人复工复学,还经常参与征兵宣讲和思政教育活动。
此外,彭静怡还一直致力于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她曾带领武汉科技大学“梦载星河”实践队前往山区开展志愿服务,带领实践队辅导山区学子达950人,荣获2022年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我们负责的班里有个很调皮的孩子,平时上课捣蛋还和同学打架,但突然有一天,他变得十分乖巧,在随堂测验中考了满分。”彭静怡介绍,这个男孩的父母常年不在家,他由爷爷带大,爷爷告诉老师们,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男孩的妈妈回家看他了,他想在妈妈面前好好表现。
彭静怡参加志愿活动
“单靠老师的努力还不够,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中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彭静怡因此而受到启发,随即将志愿服务的思路拓展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继续开展双语教学,另一个方面则是构建“家校联动”体系,她和实践队员们联合学院E立方生涯规划工作室,建立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帮扶团队。团队老师定期联络家长,让家长参与孩子学业,让亲子沟通的时间从翘首以盼转变为时常相伴。
彭静怡给孩子们上课
“我目前正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可能没有大段的时间开展志愿服务,但希望将来还能有机会继续开展留守儿童的帮扶行动。”彭静怡表示,作为青年一代,她将在提升自己的同时,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也希望能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让青春绽放绚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