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人

绥德实验中学: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培养时代新人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5-05 05:38)
文章正文

三月二十七日,在绥德实验中学,学生在上心理辅导课。 绥德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杰摄

我的心里话

绥德实验中学校长 李杰

我们学校是一所有着红色基因的学校,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办学宗旨,立足“三个课堂”,将“厚德、启智、强体”校训与“尚美、爱劳”相融合,努力走出一条“以德润校、文化领校、质量立校、智慧强校、特色靓校”的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绥德实验中学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家长乐意的品牌学校。 (绥德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姣整理)

 

本报记者 李旭佳 王晨曦 李静茹

榆林传媒中心记者 马露露 任惠

绥德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杰 王姣

“红色年代无数英雄,点燃了西北革命燎原之光……”春日的陕北大地生机勃发,身穿红色校服的学子在绥德实验中学引吭高歌。嘹亮的歌声响彻校园,传向远方。

滔滔无定河畔,巍巍疏属山下。红白相间的绥德实验中学校舍静静矗立。这个坐落在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以下简称“绥师”)旧址上的学校,践行着“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承诺。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绥德实验中学考察时动情地说:“中华民族复兴,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民族有高度文明的精神素养,基础在于教育。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础也在于教育。泱泱大国几千年的兴盛,教育至关重要。”

绥德实验中学全体师生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厚德、启智、强体”校训与“尚美、爱劳”相融合,让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苗”茁壮成长,努力走出一条“以德润校、文化领校、质量立校、智慧强校、特色靓校”的发展之路。

薪火相传

红色“大树”长出“新枝芽”

“球进啦!”“太棒啦,再来一次!”3月27日,绥德实验中学操场上热闹欢腾。教学楼上方,“以革命之火点亮幸福教育”的红色标语引人注目。

沿着学校操场往疏属山上走,跨过几级台阶便是绥师旧址。草席、老式煤油灯……一个个老物件静静地躺在岁月的角落里。人们仿佛“穿越”到红色年代,看到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条件下办学的生动场景。

“90多年前,北方革命的火种传播到陕北,在这里掀起了一场教育革命。”绥德实验中学办公室主任杨孚力告诉记者。

今年55岁的杨孚力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

“学校里有一半老师是从绥师毕业的。我们曾在这里读书,后来又回到这里教书,在此度过最美好的年华。”在绥师旧址,杨孚力指着1942年19班毕业合影上的一个人说,“这是杨重远烈士,和我同村。我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心里早就播下了‘红色火种’。”

教学楼一侧,“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几个字十分醒目。这是1924年,时任绥师校长李子洲提出的办学理念。

“绥师的红色精神就像一棵大树,老师是树的枝干,学生是长出来的新枝芽。”杨孚力介绍,学校发挥红色资源的独特优势,“更新”校歌《点亮幸福》,利用绥师旧址将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在课堂中。

此外,该校全面开创“第三课堂”,将周边的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村”郝家桥、路遥纪念馆等纳入“第三课堂”实践范围,打造思政课实践基地。

“我们眼前的这组雕像高5米,中间是以李子洲为代表的绥德革命志士的群像。”在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门口,“小小红色讲解员”崔雨萱绘声绘色地为前来研学的学生讲述绥德红色故事。

这里,也是三五九旅司令部旧址。马子博同学说:“每次来旧址,我都能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精神,让我更加坚定了成为国之栋梁的理想信念。”

走出去,才能看到四季。“通过红色教育,学生们了解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在开阔眼界的同时,立志成才,学习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绥德实验中学副校长刘宏雄说。

为了让红色“大树”生出更多“新枝芽”,近年来,该校全力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教育,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刘宏雄表示:“我们正在编写红色校本教材,让学生树牢‘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崇高信念。”

立德为先

做好教学改革的“加减法”

“怎一个‘清’字了得!”

“怎一个‘乐’字了得!”

“怎一个‘忧’字了得!”

……

讲台上,绥德实验中学八年级1班语文老师马凯慷慨激昂地讲授《小石潭记》;

讲台下,学生们在马凯的感染下,纷纷举手发言;

下课后,前来听公开课的绥德实验中学语文“名师+”研修共同体成员,围绕马凯的这节课展开“望闻问切”。

课堂上,原先教师灌输式的讲授变成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完善教学设计;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进行互动,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来我校考察时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陕西省初中语文杜倩工作坊坊主、杜倩‘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我不断壮大自己的团队。目前,团队成员覆盖榆林、咸阳2市3县9个学校,跨越中小学学段,涉及语文、信息技术、心理等科目。”教师杜倩说,“这样的团队结构,打通了中小学知识衔接通道,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了学科融合,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杜倩提到的“名师+”研修共同体,是绥德实验中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该校围绕“青蓝工程”“名师示范课”等教研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途径全面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从绥师到绥德实验中学,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把学校办好,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做有爱的教育者,以德润校,将‘厚德、启智、强体’与‘尚美、爱劳’结合起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知行合一,以身作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绥德实验中学校长李杰如是说。

从乡村学校成长起来的李杰,不仅关注学生成长,还积极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她带领同事多次深入乡村学校、社区,开展教育教学、家庭教育公益讲座,逐渐转变了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在很多农村学生心中,李杰多了一个称呼——“校长妈妈”。

除了李杰,绥德实验中学还有很多教师参加“送教送培”下乡活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

“‘送教送培’不限于教师。有一次,我去崔家湾中学给当地学生上课,了解到那里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回来后,我把此次教学经历讲给我的学生听,没想到他们很快给崔家湾中学的学生写了一封鼓励信。”杜倩分享道。

“双减”政策出炉后,绥德实验中学成为家校共育的“大学校”。李杰表示:“好的教育需要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只有在幼儿园和小学‘播种’,在中学‘拔节’,才能在大学实现‘孕穗’。”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11年,我们开办了‘家长学校’定期与家长沟通,近期又制定了相关规划为家校交流搭建新平台,希望能逐步提高家长整体素质,优化家庭教育环境,让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发挥中学‘拔节’作用。”李杰说。

全面发展

让每一粒“种子”健康成长

“脚腕保持弹性,大小腿一同发力,注意技巧!”3月27日下午,在绥德实验中学格致楼内,任课教师韩大伟耐心地指导架子鼓社团的学生练习。他兴奋地说:“我们可是‘网红’社团,节节课学生爆满!”

每天17时铃声一响,校园里便热闹起来。操场上,射门、投篮、挥拍;格致楼里,歌声响亮、舞蹈欢快……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

“我们升级了社团教室硬件设施。28个社团包括艺术、体育、科技、非遗等类别,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绥德实验中学体艺处主任刘小刚告诉记者,自2011年学校在绥德县率先建立社团以来,特色社团一直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尤其“双减”政策出炉后,社团课每日开展,学校还聘请了剪纸非遗传承人、书法协会专家等校外名师前来授课。

七年级学生王欣怡是泥塑社团学员,跟着非遗传承人“学艺”两个多月,便将“校园操场”捏得栩栩如生。王欣怡骄傲地说:“我姐姐曾在这里上学,如今我也如愿成了这里的学生。”

“非遗社团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还能让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泥塑社团指导老师、绥德民间泥塑非遗传承人王文瑜时常带着作品来学校与学生交流。

“如今,娃娃们带着象棋、足球、羽毛球拍上学。课间10分钟,大家都要争分夺秒地在操场上赛一把。”体育老师王娅笑着说。

强身健体方能志存高远,这已成为绥德实验中学师生的共识。

幸福教育是什么模样?孩子们有自己的答案:

“静下心来捏泥塑能很好地放松,为学习增添了很多乐趣!”

“每次排球比赛得奖,我总会收获满满的自信与荣誉感!”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要成长为国之栋梁!”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天走在校园里,我感到非常幸福!”李杰说,在她心中,让每个学生都有爱好,能快乐成长,就是最理想的素质教育课堂。

奋楫扬帆,正当其时。在希望的春天里,“新苗”们展现着青春的朝气锐气,向着未来出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