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人

天水麻辣烫,深藏僻静街巷的一道“烟火”|镜相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5-05 16:22)
文章正文

近期,“甘肃麻辣烫”“天水麻辣烫”等话题频繁冲上热搜。随着热度的持续升高,天水的麻辣烫店更是迎来了一波接一波的全国各地食客。

据甘肃省文旅厅发布的数据,今年清明假日三天,甘肃天水市(2区5县)共接待游客94.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亿元,其中4月6日接待游客2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4月5日,天水市(2区5县)接待游客34.86万人次,再创今年新高,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8亿元。

《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公元前114年,汉武帝析陇西初置天水郡)。这是官方对天水区域最早的行政命名,也是天水之名最早见于史籍记载。关于天水的得名,说法种种,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年平均气温11℃左右,年降水量500毫升以上,让这里成为西北地区优质水果、蔬菜的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天水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历史文化悠久,这里的饮食文化习俗既传承了陕甘以面食为主的特点,又兼容了四川无辣不欢的口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当地独特的“麻辣”特色,可以说,天水麻辣烫的“出圈”离不开当地的特色风物。

知名非虚构作家阎海军久居天水。在他看来“自古陇蜀同源”,是地理文化孕育了食物,本文他以一个本地老饕的角度,讲述了“天水麻辣烫”的亲民和妥帖。

某个精疲力竭的工作日中午,回到办公室,一股杂糅着油料和麻辣味的清香热气腾腾地弥散在办公室。饥肠辘辘的人闻见食物,无疑是最贴心的味道。

人还没有坐定,隔档背后就传来了同事田雪发自肺腑的感叹:“哇,吃饱的感觉真爽。”原来,她和伙伴刚刚饱餐了一顿麻辣烫。

那简直是激荡灵魂的一声叹息。

大快朵颐地吃着激烈的麻辣食物,味蕾和感官神经都被深度刺激,那份酣畅,绝对是身心共同获得巨大抚慰才有的体验。

很多年后,饥饿时,或者吃到满意的食物时,我都会想起田雪感叹麻辣烫的那句话。那是对身心满足的快慰表达,也是对一种食物的深度礼赞。

2024年春天,天水麻辣烫突然火了。

食客打卡天水麻辣烫“表情哥”。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品鉴天水麻辣烫。

据说互联网相关话题的点击量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超过两百亿。不过,对于天水麻辣烫的海量赞扬,还没有任何一句能超越当年那句感叹给我带来的震撼。

毕竟,麻辣烫在天水,有着填充食欲和满足味蕾的双重作用,不是经年累月相伴相杀的老食客,很难体会它的亲民和妥帖。

日常小味 在野之食

或正午,或傍晚,懒得开火,懒得烹调,也懒得回家,随便踅摸进遍布大街小巷的麻辣烫店,便是一餐。

有粉,或宽、或窄、或条、或丝、或菱形,可以是压制粉,也可以是手擀粉;有菜,青菜、白菜、茼蒿、生菜、西兰花、土豆、蘑菇、冬瓜、笋片、金针菇,应有尽有;有豆制品,豆腐、豆皮、素鸡、腐竹、卷豆皮;还有海鲜和肉制品,海带、毛肚、蟹棒、鱼丸、香肠、猪血、鸡翅、午餐肉......

食客高擎菜品排队。

丰富繁多的食材,不一定样样挑选。每个人都是只找自己最喜欢的口味。不论菜品多寡,粉必须要有,那是麻辣烫的核心。鹌鹑蛋,也必须要有,一串两枚,点缀其中,营养不能缺。

这是一顿貌似品种丰富的餐食。

不过,在天水土著的心目中,麻辣烫只是一碗小食。只有味蕾容易盛开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最热衷此味。滚烫的食材,裹挟着滚烫的麻辣汤汁,食物入胃,周身顿有翻江倒海之势,毛孔贲张,大汗淋漓。吃腻了家中平日的饭菜,麻辣烫能很好地刺激味蕾、带来酣畅。那滚烫的麻辣,老年朋友是接不住的,他们要“无面不欢”地去吃正经晚饭。

将麻辣烫谓之小食,在于店面狭小,吃法简单,不在大雅之堂。天水麻辣烫的一爿爿小店,深藏偏街、陋巷,总是与菜店、馒头店、便利店、理发店相傍依,极巨便民特色。是民间运行了好多年的五分钟经济圈代表性业态。麻辣烫的店主,身居一巷一街,一干总是好多年。食客和店主总是熟悉得像亲朋好友。

尚岳开在南城根的店,就是同事田雪经常光顾的店。南城根在南城墙下面,城墙废弃后,城内和城外产生了三米多的落差,市政人员做了一道斜坡,供人上下。这斜坡打通了一条古巷道。尚岳的店就在城内。城外的人一上斜坡,一眼就能看到。城内的人要下斜坡,最后一道风景总是尚岳在门口煮菜。

尚岳的麻辣烫店面狭小,摆菜台、冰柜和其它设施占去一大片,剩下的地方只能摆四张桌子。不够坐的时候,门口也能救急。

食客排队等候就餐。

天水麻辣烫的店面,大都是尚岳这样的小店,能容纳十数人同时就餐,算是规模较大了。通常,一半的食客是不会堂食的,她们多是哺育孩童的主妇,选好菜品,排好队,等着店主完成开水煮烫、汤汁调味,急匆匆拎一份走人。也有闲散的少女,三两人相约,慢悠悠商量着选菜,慢悠悠聊天等待,食物上桌时,更是吃得悠闲自在,活脱脱一副岁月静好相。也有穿着工装的壮汉三五人相约,煮几大盆,麻辣伴烈酒,完全是劲爆加刺激。吃着喝着说着,高兴了,拍胸脯喊老哥的频率一波赛过一波。争执了,一个比一个高八度。那份喧闹,吵得四围的食客只想早点走人。店主总是不慌不忙、不温不火,依旧有板有眼地煮着菜。

南城根斜坡右侧,是一片城中村,原住民和外来人口杂居其间,男女老幼不分工种不分种族杂糅在一起。那些握手楼一户挨着一户,一户挤着一户。人进进出出的小巷道,像石头被震碎后产生的裂纹一样没有规则。靠近南城墙的家户,还有人一直保留着老平房,风吹过,城墙表体的土就会像雪花一样飘下来几片。城区的繁华地段,早已翻新,名字还叫古城。南城根的僻静处,倒是古城墙在潜默中真有岁月斑斓。

南城根的左侧,就是我们的单位。本世纪初前二十年,正是媒体的辉煌时代,那时候做媒体很辛苦,但收入不差。记者职位需要脑体同步扛压,于是年轻人一波接一波来,一茬接一茬走。加班是常态,单位没有食堂,每天中午,年轻人四处觅食,吃遍了周围大街小巷的饭馆。尚岳的麻辣烫是不错的选择,单位的俊男靓女基本都光顾过。

打通古巷的南城根台阶。暮春时节,沙枣数已经枝繁叶茂,千年国槐正在缓慢生发嫩芽。

从二十多岁开始工作,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尚岳的麻辣烫店一直在。一开始吃麻辣烫,总能听到尚岳和妻子给食客说孩子的学习。只要聊孩子,他们总是很愉快。他家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会自己做饭,有时候还会给开麻辣烫店的父母留一口饭。大家总夸:“你家儿子真懂事”。尚岳的妻子会高兴地给嘴甜的人碗里多加几粒花生米。

中途,尚岳的妻子生了一场大病。以前很活泼的人,一下子变得话少了。不过,孩子一直是她的骄傲。只要提到孩子,她还是乐于说几句。

2018年,单位搬到了郊区。我们离开了南城根,也离开了尚岳的麻辣烫。一晃,又是五六年过去了。再经过南城根,尚岳的店还在开,只不过尚岳和我们已经没那么熟络了。

源起川蜀 走红天水

川渝火锅追求麻、辣、烫、脆、鲜、香。麻辣烫的气质完全和火锅相类似,无疑是简易版的火锅。最大的区别在于火锅有固定的餐台,有气派一点的门店,食者围桌而聚,更显形式庄重和气氛热闹。而麻辣烫就随意了太多。

麻辣烫经历了漫长的演化改进史,起初麻辣烫的形式就是串串,很多地方把麻辣烫称作麻辣串。吃串串还被人用顺口溜的形式做了记忆:“八十年代街边站,电杆脚下烫串串,一口砂锅几样菜,一盘干碟大家蘸。”

如此看来,麻辣烫真的很民间。

麻辣烫的起源地,现在公认是在岷江之滨四川省乐山市牛华镇。

从成都到三峡的川江流域,自古航运发达,船工和纤夫工作离不开江水,生活也在江边。忙碌之余,他们捡几块石头支起瓦罐,舀几瓢江水,生一把柴火,罐里加入蔬菜,或者就地取材挖些野菜,兑入海椒、麻椒等调料,涮烫食之,味道鲜美,既可果腹,又可驱寒、祛湿。从此,这种便捷的煮食习俗便在江边沿袭开来。

后来,码头上的商贩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发明了置于挑担两头可以移动的炉具,扩充菜品,变成移动摊点煮烫。他们边走边吆喝,江边、桥头、巷尾,苦力、百姓围担而食,成为常客。

再后来,这种饮食方式逐渐演变成了麻辣烫。并从四川走向了全国各地。如同川菜一样,成为各个城市遍布街巷的一道小食。麻辣烫的做法也根据各地食材和地理环境之不同而进行了改良。

比如在东北,改良过的麻辣烫,变成了大骨汤做底,调料也更加柔和。原本麻辣重口味的汤底变成了可选择的小料,红油汤汁不再是必备元素,取而代之的是极具东北特色的麻酱。东北改良后的麻辣烫被做成连锁品牌,行销中国各地。辽宁抚顺地区在东北麻辣烫的基础上又减去汤汁,做出了抚顺麻辣拌。

麻辣烫真正被国人熟知,是在2024年春天。

厨师正在加工麻辣烫。

今年春节,天水麻辣烫突然火爆出圈,各种视频、图文、话题纷纷惊叹天水麻辣烫巨好吃。随后,天水麻辣烫成为继淄博烧烤,哈尔滨之后的又一波泼天流量。

天水麻辣烫价格亲民、方便实惠,深受天水百姓的喜爱。但凡天水人离开天水一段时日,回到天水必然会重食那口家乡的味道。

天水和天水麻辣烫有了火遍全网的“泼天流量”,人们将目光定格于天水,一时之间,天水就是麻辣烫,麻辣烫就是天水。

发源于四川的麻辣烫,为什么火爆在天水?

这得力于互联网偶发机制的锻造之功,但也成就于陇蜀山水相连、物候互补、文化相通的地缘结构。

陇蜀相依,本是隔山弟兄。历史上,陇蜀之间的政治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未因山水阻隔而切断。由秦岭和陇山相交形成的T字地缘架构中,关中、陇西、川蜀形成了三个各自独立又互为依托的地缘板块。早期人类在这三个区域必然有交流互动,不过那仅限于部落与部落或个体与个体,总体都是小规模,无可考。

秦以后,三地交流的通道被真正打通。

公元前316年秋天,秦国灭巴蜀,“譬如使豺狼逐群羊”。36年后,秦将司马错发陇西兵,居高临下攻打楚国黔中郡,“奇袭”成功,“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

西汉败亡,经历王莽乱政,刘秀重整汉室,所遇劲敌也是割据陇右和巴蜀的隗嚣与公孙述。陇蜀自知“唇亡齿寒”,遂组成联盟共同对抗刘秀进攻。刘秀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得陇望蜀”,最终平定天下。

三国时期,诸葛亮借道陇右伐关中,但在街亭一战因马谡排兵布阵不当而错失良机,成为千古遗恨......

密切的政治文化交流,带动了人文互动,也形成了互为影响、互相融合的饮食文化。麻辣烫就是典型代表。天水和巴蜀地缘文化的接近性,物候与物产的关联性,让麻辣烫从巴蜀来到天水后,依然不失底色,保持了浓厚的麻辣特性,改进主要在做法的因地制宜和加入更多食材。

天然食材  充盈麻辣“江湖”

每一种美食的诞生,都基于食材的加持。

麻辣烫所需的食材,在陇地有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天水所在的陇山以西大片区域,在秦时均被称作陇西郡,汉武帝元鼎三年,由陇西郡析置天水郡,才开始分家。总体而言,这一区域都处在陇山以西的黄土高原,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地带。这片区域靠近东南接近绿洲的区域,降水相对丰沛,向西北靠近蒙古高原的区域,降水十分稀少。

麻辣烫的灵魂在于麻辣。主宰麻辣的两种调料:麻椒和辣椒,在陇西高原都有盛产。

天水麻辣烫调味品。

麻椒也称作花椒。

《尔雅》曰:“檓,大椒。”花椒是芸香科,属落叶小乔木多年生植物。果实球形,暗红色,种子黑色,可供药用或调味。位列调料“十三香”之首,素有“调味之王”的美誉。

早在1400多年前,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记录了花椒的特性、种植方法,并分享了一个蜀椒移植到山东青州的小案例:“本商人居椒为业,见椒中黑实,乃遂生意种之。凡种数千枚,止有一根生。数岁之后,便结子,实芬芳,香、形、色与蜀椒不殊,气势微弱耳。遂分布栽移,略遍州境也。”

下种数千枚,只有一株成活。这位山东商人的花椒栽植几乎全军覆没,但这仅有的一枚,后来又发展到遍及全州,实在是庆幸的事。贾思勰论述,换地栽植的花椒香、形、色与蜀椒不相上下,只是气势微微弱一点。

《范子计然》曰:“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

武都,今陇南。可见,自古著名的蜀椒,有一部分出自陇南。如今,陇南、天水一带仍在大面积种植花椒,且主要销往川渝地区,是当地烹饪火锅及其它麻辣食物的上好食材。

辣椒属于双子叶植物纲、茄目、茄科、辣椒属植物,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尤以墨西哥栽培为盛。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将其带回欧洲,并由此传播到世界各地。16世纪后期,辣椒被引入中国,如今中国各地都有栽培。

天水下属的甘谷县就盛产辣椒。甘谷辣椒已有至少4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明朝所编《伏羌县志》(1627年)中就有甘谷辣椒的记载。甘谷辣椒以其椒身长,皮质厚,色泽好,辣味浓,油分多而著称。2011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甘谷辣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在四川,人们将辣椒称作海椒。会把那些很能吃辣椒的人称作“海椒虫”。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辣椒是从海上运来的,所以被称为海椒。四川人发明麻辣烫这种食物,显然在16世纪之后。

麻辣烫的核心食材是粉,蔬菜稀缺的地方,会主要煮粉吃,人们也将麻辣烫叫作麻辣粉。

相较于蔬菜,粉在麻辣烫中的地位,有主食的意味。

粉条用淀粉制成,淀粉出自洋芋。洋芋是和天水同属于古陇西郡的定西地区的特产。洋芋别名马铃薯,和辣椒一样,老家也在美洲。它来到中国的时间,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应该是18世纪,也有人认为是在明万历年间(1573年至1619年)。

陇西黄土高原定西地区,和洋芋的老家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一样,也是一个寒旱区域。这里种植的土豆,个大面饱,沙脆适中,淀粉含量高,是中国种植土豆最佳的区域之一。当地百姓戏言:“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作“米粉”和“粉英”的工艺,经“浸米”、“淘醋气(酸气)”、“熟研”、“袋滤”、“杖搅”、“清澄”等步骤,做出来的粉英“拟人客作饼;及作香粉,以供妆摩身体”。

洋芋粉碎,提取淀粉,与贾思勰记载的做法一模一样。

有了充足的粉面,压制粉条的技术也日益兴盛。粉条的吃法也在不断开发,比如流汁宽粉,就早于麻辣烫成为了网红食物。

北纬30度到35度,是地球上的黄金纬度,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更是人类文明最发达的地带。这个纬度内,人类驯化了无数的动植物,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不断繁衍。陇西高原和川蜀盆地,都在这个纬度之内。这里不光生长了麻辣烫所需的花椒、辣椒、洋芋,更生长了无数能够一锅烩入麻辣烫的各类蔬菜,还有果品。这个绝佳的食材生长地,为人们开发美食,提供了基础。

深藏僻静街巷的一道“烟火”

忽然之间,天水麻辣烫在互联网火得一塌糊涂。持续一个春天,伴随着繁花盛开,天水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那几个在网络上出了名的麻辣烫店,主人和员工忙得不亦乐乎。借着一波“泼天的流量”,官方用文化活动、文旅项目的推介卖力地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商人在挖空心思开发相关的衍生业态、商业价值;网红在不停地激发灵感力图创作出“爆款”视频;市民沉浸在“二次过年”无法抗拒的欢闹中……

城中心的麻辣烫店,门前每日蹲满了自媒体人和食客。尚岳店面的食客,也比往常增多了不少。朋友魏冉从远方来到天水,请食麻辣烫,城中心的店面要排队,太耗时,便带到了南城根。尚岳也已经被相关机构的同志“调教”过,服务态度超级好。以往让尚岳来个麻辣拌,尚岳的妻子从来都是煮好了菜,加好了调味,要求食客自己拌。当着朋友的面,我问她能否代劳一次,她爽快地完成了。我开玩笑:“吃了你二十年麻辣烫,这可是第一次给我拌好了吃。”尚岳的妻子赶紧回应:“你可别当着外地客人的面这样说!”

二十年过去了,再聊天,得知尚岳的儿子已经上了研究生。尚岳的那爿小店,真的功莫大焉!

喧闹之外,尚岳和妻子每天依旧在僻静的小巷不急不忙地经营着自己的小店。他们面对份额不等的菜碗,谨慎地盘算着该放几勺油泼辣椒、几撮盐,尽量保证口味的麻辣有度、咸淡适宜。他们一直处在这缓慢而冗长的常态里,不怕经年累月,守得岁月静好。

天水麻辣烫菜品。

天水麻辣烫,完全是在野而生,它的朴实无华,价格亲民,完全符合老百姓的消费水准。同出于川渝的火锅店,在每一座城市都像走马灯一样,开了倒、倒了开。天水民间总结,“天水人爱吃,一年能吃倒好几个火锅牌子”。但麻辣烫是吃不倒、开不败的产业,尚岳的店面从我20多岁工作时就已经在开,20多年后,我已成为中年人,他的店还在开。

这是民间的韧性啊!

陈晓卿先生有句名言,“距离锅台最近的,才是最美的味道”,陈先生拍摄了诸多美食,他更看重民间的烟火。

美食在民间,一点不假。天水麻辣烫,就是深藏街巷深处的一道味。

美食家的眼里,没有最好吃,只有更好吃,吃到最后,食物已经不重要了,他们能记住的或许只剩吃法了。有水准的“吃货”所追求的也是向这个目标看齐。

人追着食物跑,食物扩大覆盖面,让更多的人喜欢起来,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然而,结局难料,只有沉淀下来的,才是赢家。

生长于巴蜀,成名于天水的麻辣烫,在经历了这样一波“泼天流量”后,也将远足而行。这道在野小食,要适应祖国气象万千的大好河山所孕育的广阔物候、多元风土,去暖胃更多人生。

入夜,随着杜甫诗歌美誉过的“山头南郭寺”灯塔,城市万家灯火渐次亮起。

(除头图外,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拍摄,文中人物为化名)

此前,镜相栏目发起「记忆中的“食之味”」主题征稿,关注具体的生活,记录食物,以及食物身上承载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记忆。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