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汉服游景区人流如织、看表演赏古迹沉浸其中、品美食赏非遗乐趣无穷......“五一”假期,绛州署景区推出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游客踏入景区,便可在此饱览古建风貌、感知厚重历史、领略特色民俗。
绛州署景区位于绛州古城西部高垣之上,由绛州署衙、绛守居园池、绛州三楼、城隍庙组成,集聚绛州古城建筑之精华、文化之厚重,是千年绛州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文化展示的窗口,也是集文物遗产活化、人文风情体验、历史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其中绛州钟楼、鼓楼、乐楼和绛州大堂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绛守居园池为全国重点公园,是我国现存唯一的隋代官家园林。
“看景”到“入景”
仙裙飘飘、团扇遮面,行走于绛州三楼,听晨钟暮鼓、赏历史古迹、品戏曲佳音,只一刹那,便恍若置身隋唐、漫步宋元......5月1日一天早,家住县城的张琨身着汉服,与朋友一起打卡景区。
在绛州署衙门前,游客们正在一排排琳琅满目的汉服中穿行挑选。租售汉服的工作人员说:“进入景区,许多游客都会先换汉服、做妆造,让自已获得更好的沉浸体验。”
用张琨的话说就是——穿着汉服、脚踏青石,好像真的“穿越”回了古代,感觉新奇有趣。
服装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体验更觉“沉浸”,让游客真正从“看景”到“入景”,则要看怎样更接“地气”乐楼之上,由新绛蒲剧团带来的地方戏曲名段—《狸猫换太子》表演正酣,绛州大堂外的七星坡上坐满人人,演员唱得投入,观众听得动容,乐声、曲声、叫好声声声入耳,现代与历史在这里交织定格;
庙会街区,长度只有百余米,从南到北用不时不超过5分钟,但游客平均停留时长能达到40分钟。仿古布景、特色小吃、传统手工让游客流连忘返。
“古建”获“新生”
今年年初,经省文旅厅评定,绛州署景区正式进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让古城迎来发展新机遇。
今年70多岁的老人李大爷感叹:“我是土生土长的新绛人,小时候就在县城里读书,那时的三楼还很破旧。这几年再来景区游览,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些名迹被修缮还原一新。”
老人的话确有印证。近年来,新绛县委、县政府把绛州署景区作为绛州古城核心景区重点打造。对钟楼、鼓楼、乐楼、大堂等文物古迹进行了保护修缮,建成了六曹、唐代绛州、二堂议事场景原、元代古建筑、考古遗址等九个展厅,充分展览唐代州级基层吏治文化。
除了对文化的深度挖掘,今年,游客们普遍反映,景区的服务品质让人眼前一亮,增建的7000余平米停车场让解决了景区交通拥堵问题;一类旅游厕所干净卫生,让游客没有“后顾之忧”;完善了考古遗迹景物介绍牌44个,古树木介绍牌103个,增加了交通标识牌、全景图、导览图、指引牌等23个景区形象不断提升。
“引流”树“品牌”
在中国现存最早的隋代州府园林绛守居园池,月季、玫瑰、芍药花争相开放、姹紫嫣红,成为游客必来的打卡拍照“网红地”。
城隍庙前,国家级非遗—绛州鼓乐精彩亮相,大气磅礴、气势宏伟的演绎让在场游客无不心潮澎湃,纷纷鼓掌喝彩。
展出的绛州澄泥砚、云雕、漆器、木版年画等非遗产品,凭借其复杂的工艺、精美的制作和蕴含的文化,让游客感受到千年古城的独特风韵。
近年来,从“绛州古城中国年”文化旅游主题活动、百名记者走进绛州古城,到“绛州大堂升堂审案”,蒲剧、皮影等各类传统表演,再到绛州澄泥砚、木版年画等非遗产品展示,一系列特色蕴含新绛特色、展现古绛文化的内容,受到了游客的一致好评,也让景区收获了不少“流量”。
“我们正在努力将澄泥砚、绛州鼓乐等具有代表性的新绛传统文化符号融入景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景区赋予更多内涵,树立特色品牌。”新绛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文/任俊生 李玉婷 图/新绛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