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房屋的村民,1990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
苦恋摄影艺术近半个世纪,是我人生的选择与情怀。
依稀记得是1974年,我在父亲李永昌的引领下,对摄影产生了兴趣。那时我念中学,每逢课余和节假日总爱跑到大连市工人文化宫,在赵大鹏老师那里学习胶片冲洗、图片放大,逐渐掌握了摄影技术程序。摄影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
1978年至1979年间,我曾两次自费去黄山创作。多幅风光习作,经大连日报社文艺部季福林先生编辑安排,在文艺副刊《远望》刊头上发表。处女作的发表,让我非常欢喜。从此,便与摄影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起初我迷恋于风光摄影,经常起早贪黑,几乎走遍了大连的海岸线,拍摄了许多以海为题材的作品。1986年,我的一组《山海寄情》图文,在《中国摄影》杂志《我的艺术追求》栏目发表。能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专业期刊上发表作品,对于初学摄影的我,真是莫大的鼓励。
我在《中国摄影》上首次发表的虽是风光摄影作品,但在此几年前与该杂志编辑部摄影界名宿的接触,已经促使我决定转变摄影创作方向了。那是1981年岁尾的一个上午,我在《中国摄影》编辑部拜见了主编袁毅平先生。我带着一大摞风光摄影作品向他请教。袁老除了给予肯定和鼓励外,还告诫我:“影像当随时代,拍摄改革开放时期当代人的风貌和社会变革,是当今摄影创作的主流。”袁老是摄影理论大家,他的话使我深受启发,开始从理论高度思考有关摄影创作价值取向的问题。打那时起,我的创作视角便逐渐转向观照社会,关注人生。
走亲,2023年,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
苏武牧羊,1990年,陕西省陇县固关乡
鸣沙山月牙泉环卫工人在清理垃圾,2023年,甘肃省敦煌市月牙泉镇
重新确定了方向和目标之后,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行走中国、开阔视野、为芸芸苍生留影的创作计划。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我先是用了大约5年时间,先后去了东北、华东、西南、西北等许多地区。其间,三个大年初一都是我出发的日子。我将摄影创作的重点,放在记录普通劳动者和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上。在艺术上,我进一步着意追求作品的新颖立意和耐读的意境。这期间,积累了大量的影像资料。1989年,部分作品发表在《中国摄影》杂志《摄影家研究》栏目。这是个在影人心目中分量极重的栏目,能在此栏目中发表作品,是对我多年来付出和努力的肯定。
听涛,1989年,陕西省商南县湘河乡,今湘河镇
村民到数里外的塬下取饮用水,1987年,陕西省横山县高镇乡,今榆林市横山区高镇
草原上的畅饮,1990年,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
1980年代后期,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了一套摄影丛书,名曰“中国摄影家”。该丛书旨在鼓励中青年摄影家的创作,因此,选择性很强也很严格。要求入选的作者要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具备相当的专业摄影水准。1990年初,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整理了近百幅作品,报送到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摄影部。杨恩主任主持了初审和二审。结果顺利地通过了。最后,是由丛书的总编审、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后任书协主席)的沈鹏老先生来作决定命运的终审。沈老通过幻灯片,一幅一幅认真地审查完作品,表示满意,我才松了口气。他转过身来,问杨恩先生和我:“这本影集有人写序言吗?”我回答说还没请人写。杨恩先生便问:“沈老您有何想法?”沈老说:“那就我来写吧!”我没有想到终审如此顺利,更没有想到沈老先生会主动提出为我的影集撰写序言。
三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的脑海里还清晰地铭印着1990年初这个难忘的下午,沈老在北总布胡同32号总编室审图的情景。沈鹏老先生对年轻影人的热情扶持和真诚提携,令我一生都觉得温暖和感动。
1990年春,我的摄影作品集出版了。应该说,这是我的摄影艺术之路的转折点。
下乡挂职干部,1990年,四川省美姑县采红乡,今候古莫镇
开茶铺的老妈妈,2005年,山东省沂水县崔家峪镇
村口,2001年,山东省沂水县沙沟镇
从1980年至本世纪初,我分别在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摄影。其间,我曾陷入下岗分流的窘境。在这极其特殊的时期,时任大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张玉珠先生通过调研、向上级汇报和与有关部门沟通,终将我安排在当时的大连市群众艺术馆美术摄影部工作。这才使我的摄影专业得以延续。退休后,我仍然坚持完善《苍生》选题的创作计划,分别到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地区采风……
回顾我的摄影创作生涯,坦率地说,参加工作后的前28年,缺失创作的平台。后来的7年,虽到了文化单位工作,但只有薪水,没有任何创作经费。尽管没有优越创作条件,但我对摄影艺术的追求初心不改。
热情奔放的孩子,1989年,河南省长垣县苗寨乡
正月初一祭年祈福的生意人,2008年,山东省沂南县铜井镇
听校长讲话,199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古障镇
毋庸置疑,摄影艺术需要娴熟的技巧。但仅凭此而缺失生活的泉源,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在实践中提高艺术修养,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汲取营养,重视影像的叙事性和艺术平衡以及瞬间的把握,或许,作品就会有新鲜的深邃的意味。
行走八方的摄影创作的确是一份艰难的苦差事。顶烈日,抗风狂,冒雪扑,迎雨袭,还有那未曾料到的饥寒交迫,那言语难通而又前后无援的窘迫,那险隘峡谷内令人胆寒的汹涌波涛,那深夜群山中可怖的兽类吼鸣的交响……忆想起来,不免感慨万端!有时,境遇有些悲壮,但自信在,信念在,前方就一定会有不凡的亮色。或许,这就是不能不面对的成功的必经之路。40多年来的坚守,难以计数的采风创作行程,是责任,是担当,也是心灵的洗礼和淬炼。采风过程中随处可感受到的普通百姓的淳朴、善良、涵容和坚韧,他们可亲可念的音容笑貌,至今时常在我的心海中泛涌起或温柔或激越的波澜。带着向往,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终能创作出不负艺术良心的作品。算起来,我出版和参与编著的摄影专集达13部,并荣获首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大连市人民政府文学艺术最高奖“金苹果奖”。人生能如愿以偿从事自己热衷的事业,并得以抱持初心一直走下去,是值得庆幸的事。当然,我要感谢时代所赐予的机缘。
麦田里的包扎,2008年,山东省沂水县姚店子镇
驮运青稞,2014年,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嘎玛乡
黄河岸边放赦神仙,2017年,陕西省佳县谭家坪乡
40多年,斗转星移,流逝的是青春,收获的却是成熟。到了花甲之年,将部分影像汇编成集,算是对亲人和自己的一个交待,也是对我多年来深入生活、贴近百姓所做的努力的最好回报。影集中的作品记录了我不倦行走的热土上不同时段、不同地域内的风土人情和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论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曾进入我镜头的许多地方的社会风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相信作为特定时空的留影存照,这些作品仍不乏认知和审美价值。
——节选自李元奇《苍生》自序
鼓乐手,1998年,山西省柳林县石西乡
彝族农家,1988年,四川省布拖县乌依乡
修建房屋,1988年,陕西省商南县富水镇
夕阳下的藏女,1987年,青海省久治县索乎日麻乡
打馕的主妇,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瓦恰乡
收地瓜干,2007年,山东省费县新庄镇
摄影师简介
李元奇,1955年生于大连。祖籍山东蓬莱。退休前,任大连市文化馆研究馆员。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习摄影, 80年代开始专业摄影。1986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任大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从事专业摄影以来,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摄影作品并多次获奖。1989年,获首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1992年,大连市人民政府授予其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奖——金苹果奖。199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出版和参与编著摄影专集13部。并有多幅作品被美术馆和艺术博物馆收藏。(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