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熬好脱贫致富的良药
——陇西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纪实
通讯员 张爱平
近年来,陇西县抢抓国务院批复在甘肃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历史机遇,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先行先试,大力实施“双百五十”工程,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产业发展水平跃上历史新平台,成为甘肃省陇药产业发展的桥头堡和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的示范基地,中医药产业对全县财政和农民的收入贡献率都接近三分之一,中医药增加值占到了全县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中医药产业已真正成为全县脱贫致富的一剂“良药”。
标准化种植鼓起农民腰包
“在我们这个地方,庄农人日子要过好,就得下功夫种药材,就是想办法种出好药材。”陇西县柯寨镇柯寨村的农民马岁平回忆说,他们村地处山区,以前主要种小麦和杂粮,年终却不够吃。后来,他家开始种植中药材,然后卖了药材再买粮食,结果家里还有了余钱。2013年,县农技中心在村上推广地膜药材种植技术,马岁平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当年挣了20多万元。尝到甜头的马岁平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了黄芪。
像马岁平一样从种粮到种药材再到标准化种药材之路,是众多陇西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陇西是“千年药乡”,中药材品种多,种植面积广,产量大。多年来,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3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1.1%,种植面积居全国县区首位。
近年来,为了确保中药材的绿色道地,该县积极引导广大药农推广应用无公害种植、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杜绝壮根灵等化学药剂使用,降低农药和重金属残留。2018年全县完成育种、制种、扩繁示范基地1000亩,建立种子种苗繁育核心基地2万亩,建立种子种苗繁育示范基地17个2900亩,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20万亩,从源头上保证了中药材道地品质,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国家级中医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
专业化市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从马路市场到旧市场,再到如今现代化的专业市场,首阳药市30年间在几次搬迁后,已形成了占地200亩专业化地产药材交易市场。
“这个市场里党参、黄芪的交易量,能占全国的80%。”走进首阳镇中药材交易市场,摆放整齐的各种中药材摊位前,南来北往的客商熙熙攘攘,询价验货,好不热闹。据了解,这个市场每到逢集参与交易的群众达5000人以上,年交易原药材和饮切片50万吨,年交易额达百亿元。
在加大传统交易的基础上,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于2018年1月份正式上线运营,通过“互联网+中药产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的服务模式,实现优质中药材资源共享。
截至目前,全县有各类中药材交易市场23处,建成中药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3个、专业信息服务网站13个、电子商务应用企业40家,各类个体网店440多家;年交易量100万吨,交易额达200多亿元,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有份额达到20%以上,党参、黄芪等部分品种占到全国一半以上。
与药市同时发展的,还有全县中药材仓储业。
优越的自然条件,让陇西成为一个天然的优质药材仓库。近年来,陇西县大力鼓励企业投资发展仓储业,先后建成了占地150亩的甘肃陇西中药材物流园,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的康美甘肃西部中药城现代仓储物流及中成药、保健品交易中心,静态仓储能力达5万吨的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智能云仓。目前,全县千吨以上仓储物流企业达到35家,静态仓储能力86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年周转量由100万吨增长到200万吨。
精深化加工创造众多就业岗位
“一天一百块。”清晨,46岁的马晚霞到首阳人才市场很快和雇主谈好了价格,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这里旺季时每天有近万人来打工。”马晚霞说,她是附近的农民,当地里的农活一闲,马上就会出来找活干。
中药材加工业是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产业效益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创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助推脱贫致富奔小康。
近年来,陇西县一方面引导县内切片初加工散户组建中药材初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鼓励引导企业打造集中药饮片、提取物、成药、保健品等为一体的大众化、高端化产品加工体系。
目前,建设占地9平方公里的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5亿元,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12亿元,全面完成了园区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引进入驻天津天士力集团、中国中医药集团、河北神威集团等知名中医药加工企业27家, 2017年园区实现产值21亿元。
在园区的聚集辐射带动下,全县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5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家,通过GMP认证的企业24家,个体加工户3800多户,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30万吨,销售额近百亿元,安排就业5000多人,中医药加工基本实现了由初级切片向饮片炮制、有效成分提取、成药制造、保健品开发全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同时,根据省上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中医药产业为核心,以“中国饮片城”为目标,将把首阳镇打造成具有明显产业定位和独特功能的中药材小镇,形成具有产业、旅游等功能的综合性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