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人

青岛十大名小吃的前世今生:几家欢乐几家愁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7-06 16:34)
文章正文

青岛十大名小吃的前世今生:几家欢乐几家愁

  青岛有哪些名小吃?好多青岛人的概念还很模糊。17年前青岛曾认定10大名小吃,可如今或凋零倒闭,或惨淡经营,做强做大的凤毛麟角。青岛的名小吃怎么啦?让我们历数这些小吃的前世今生,替它们“诊诊病”,希望这些名小吃能凤凰再生,真正满足咱青岛市民的饮食需求,也为咱青岛的饮食文化做点贡献。市民朋友有什么想法,也可和我们联系。 

  十大小吃,曾经很风光 

  1996年,青岛市财贸委员会和青岛市饭店和烹饪协会通过推荐考评和读者投票,通过本报向市民推荐了十家特色餐馆的十个特色小吃。它们分别是:小红楼牛肉灌汤包、春和楼饭店的三鲜蒸饺、四方大酒店的大虾烧麦、天府酒家的天府元宵、长城饭店的长城海鲜水饺、谷香村面馆的谷香村排骨面、青岛饭店的青岛大包、李沧区锅贴铺的青岛锅贴、馄饨大王的海鲜馄饨以及万和春饭馆的排骨砂锅米饭。 

  这十大小吃所属企业既有市饮食服务公司下属企业,如青岛饭店、四方大酒店、春和楼饭店和天府酒家;又有各区饮食服务公司的下属企业,如市南区饮食服务公司下属的谷香村面馆,市北区饮食服务公司下属的长城饭店、小红楼,李沧区饮食服务公司下属的李沧区锅贴铺;还有两家民营企业青岛馄饨大王和万和春饭馆。 

  这一届的小吃评选很成功,到现在大家还在津津乐道。记者周围有不少上世纪九十年代毕业的朋友,当时的盛况是拿着《青岛晚报》美食版挨家去吃。 

  长城水饺等三个已消亡 

  天府元宵是因为改制的原因目前找不着了,天府酒家的牌子还存在,只是原来的职工年纪都大了,退休了,没有人继承下来。长城海鲜水饺的暂时消失是因为长城饭店拆迁,找不着好的位置。第一次,东西快速路一期建设,位于市立医院对面的长城饭店拆迁,搬到李村路;东西快速路二期拆迁,李村路店也没能保住。中间曾经在台东开设分店,但是时间不长也关门了。馄饨大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很火,曾经开了十几家分店,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再加上经营管理不善,逐渐关门。 

  青岛大包被摘掉特色牌 

  十大小吃中最火的当属青岛大包。想当初,一到中午吃饭时间,曲阜路的青岛大包店排出两条长长的队伍。 2000年青岛大包改制为有限公司,青岛大包商标也由青岛饭店持有改为贺照众个人持有,此时27家连锁店已经辐射到省外。 2004年青岛大包连锁店达到了28家,其中市内4家为直营店,其余24家为加盟店。由于加盟店质量不一,很多市民反映青岛大包质量下滑。 2004年7月30日,市财办、市饭店和烹饪协会摘掉了青岛大包的“特色招牌”。此后,大包销售网点开始出现剧烈萎缩,很多加盟者相继转行。随着各个分店的亏损,贺照众把所有店都关闭了。 

  2011年8月,青岛大包重新进入市场,目前已在威海路、芙蓉路和中山路周围开始试水,下一步将有更多的分店与岛城市民见面。 

  烧麦和灌汤包还在维持 

  和青岛大包相比,小红楼牛肉灌汤包和四方大酒店的大虾烧麦无疑是幸运的。小红楼昆明路店拆迁以后,搬迁到了标山路,原有的技术人员得以保留。虽然小红楼十几年没有发展,但是由于小红楼持续经营,并且保留了原来的质量,青岛市特色小吃这块金字招牌得以保留。 

  四方大酒店能够把大虾烧麦这块特色小吃牌子保留到现在,不容易。四方大酒店改制以后,由于靠近长途站等地理位置原因,把客房作为重点,餐饮也是针对住店客人而设。虽然经历了多年变化,但是烧麦一直作为酒店主打经营卖点对外宣传,把住了质量,在后来几次的复评中,大虾烧麦的品牌得以保留。 

  亲民的谷香村正在发力 

  谷香村原来只有保定路一家店,1996年获得青岛市特色小吃后,驶入了谷香村发展的快车道,很快在太平角和湛山连续开了几家店。企业改制以后,由于多重原因,谷香村开始萎缩直至全面停业。 2004年,谷香村品牌由青岛饭店购回,开始打造谷香村品牌。现在已经在崂山丽达、延安三路丽达和麦岛社区开了三家店。据谷香村品牌董事长王国忠介绍,下一步谷香村将重点与岛城各社区联动,做社区大食堂,为空巢老人服务。目前,谷香村与麦岛社区的联姻,不仅回报了社会,减轻了社区负担,还极大地推进了谷香村品牌的建设。现在,两个丽达店的经营都进入稳步发展状态。 

  万和春等近年发展不错 

  春和楼见证了青岛建制百年的风风雨雨,它的三鲜蒸饺也是春和楼一直保留到现在的品牌。近年来,春和楼在保留发展中山路总店的同时,又在市北区新开了两家店,这样三家店各有自己的成熟客户。 

  青岛锅贴近几年不仅在岛城发展较快,还把餐厅开到了阿联酋迪拜。当地的青岛锅贴店已经成了中国人旅游的必到之地。万和春排骨砂锅米饭是中老年男士的挚爱,几乎每个社区的周围都有万和春的影子。目前,万和春也遭遇到就餐食客年龄较大的问题,怎样把年轻人吸引到店里是万和春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记者 单衍春)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