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从自然生长到产业链升级 中药产业助农持续增收
2018-10-13 17:41
量多质优的道地药材、医术精湛的中医医师、慕名而来的四方宾朋……13日,甘肃省陇南市体育馆门前热闹非凡,2018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陇南分会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
地处甘肃省东南部的陇南山地,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从亚热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和高原气候过渡,是甘肃省唯一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适宜的气候不仅让陇南成为了“陇上江南”,更是有着来自大自然的馈赠——量多质优的道地药材。
近年来,陇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积极建立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促进贫困人口增收为核心的中药材产业扶贫机制,在贫困地区加大中药材种植力度,大力推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衔接起来,从而实现中药材从自然生长到产业链升级、中药产业帮助当地农民持续增收的致富目标。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稳定中药材种植面积
陇南地处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森林覆盖率高,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生长条件,素有“陇上药仓”“千年药乡”和“生物资源基因库”之美称,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
据记者了解,陇南现有中药材资源2492种,其中药用植物1960种,药用动物345种,药用矿物39种;《中国药典》收载的主要品种400多种;属国家规定的珍稀濒危保护药材20种。
拥有如此底气,陇南更将中药材列为全市特色农业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化发展进程,逐步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的最佳生态区域。其中以宕昌县为主产区的当归种植基地,以武都区为主产区的黄(红)芪种植基地,以文县为主产区的党参种植基地,以礼县为主产区的大黄种植基地,以西和县为中心的半夏种植基地、以康县为中心的天麻种植基地享誉省内外。
2017年伊始,陇南市按照全国、全省农业会议精神,结合市情,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工作为出发点,安排部署了全市农业生产工作,稳定推进中药材种植面积。
目前,陇南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种植区域遍及全市192个乡镇,种植药农年均超过130万人;种植面积约占甘肃省的36%、全国的3%,在全国地级市中居前列;已建成稳定的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8000亩、种苗繁育生产基地20000亩;以红芪、纹党、当归、大黄、天麻、半夏等大宗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加工营销企业有30多家,有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2070多个;全市共注册中药材品牌商标15个。
打造健康富民产业 走稳精准脱贫小康路
“陇上江南”,风光无限。近年来陇南市旅游业的发展,也促使陇南中药材产业紧跟现代化进程,让中药大健康产业的悄然形成,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支柱产业。近年来,陇南把中药材产业列为全市精准扶贫支柱产业,坚持扶优扶强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大宗品种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品种布局与市场导向相结合。
在中医药发展良好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陇南市成立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协调领导小组,设立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基金,建成国家药源基地,不断完善带贫机制,建立产业精准扶贫合作发展模式,形成了“公司 合作社 农户 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据悉,2017年,陇南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07.35万亩,中药材产业覆盖全市9县区、25个特困片带、132个贫困乡镇、涉及1086个贫困村,在优势集中产区,农民种植药材收益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超过50%,
加快发展投资小、周期短、效益高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提高中药材产量,提升中药材品质,已经成为陇南山区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
与此同时,陇南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扶持合作社、种植营销大户、加工企业建立中药材营销网店,开发适销对路的中药饮片、调料包,拓宽了销售渠道,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如今的陇南,中药大健康产业已悄然形成。同时,还具有了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农民增收、服务医改、惠及民生及保护生态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除此之外,陇南依托科研单位的人才技术力量,已成功选育出红芪、纹党、大黄等新品种9个类型(品系)。为了保护野生珍稀濒危中药材资源,开展了穿龙薯蓣等12个种类的野生家种驯化试验示范工作。陇南市也已被批准成立了“甘肃省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工程实验室”“陇南市中药材研究推广中心”“陇南市中药材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为中药产业不断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研发平台。
正视发展短板 多措并举促进中药产业全面发展
产业资源富足,发展优势明显。这是陇南中药产业发展值得骄傲之处,但要让优势产业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正视目前发展的短板。
首先,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在陇南,中药材产销不能完全有效对接,产业链短,产品价格低,存在大资源,小产值的状况。生产的产品仅为初级产品,增值链短,附加值低。
其次,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供、销信息缺乏。目前,陇南中药产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产业发展信息服务体系,市场需求信息缺乏,广大药农因缺乏产前、产中、产后和市场需求等信息,在市场大潮流中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弱,持续增收困难,市场需求信息缺乏已成为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制约瓶颈。
除此之外,产业发展经费不足也是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部门每年都会投入一定的资金扶持产业发展,但随着产业不断发展,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在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中药材天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品牌建设等方面不能有效开展工作,制约着中药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基于此,陇南市也在积极做出产业发展调整,多措并举解决目前存在的发展问题:
积极争取中药材项目,助推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完善中药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中药材信息收集、发布平台;
支持以龙头企业、农村科技带头人为中心,鼓励引导中药材重点乡镇、村采取多种模式组建全县及各乡镇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中药材科技人队伍,提高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的组织化程度;
进一步抓好中药材产业品种结构调整,坚持效益优先、特色优先、长短结合的原则,极培育引进优良品种(系);
邀请省内中医药领域知名专家对全市中药材专业技术人员、种植能手进行集中培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培育新型职业药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