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人

第二节 驿 路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8-07 02:00)
文章正文

   陕西在周、秦、汉、唐等各朝代都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特别重视道路也就是驿路的建设。因此,陕西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全国交通邮传的中心,驿路辐射全国各地,驿站广设于各干线大道,形成组织健全、制度严密的通信网。
   驿路是邮驿传递文书的路线。驿路的组成,各代大体都是自上而下即由中央到地方层层辐射,组成通信网路。
   在殷商时代,由于政治和战争的需要,道路开始担当起传达政令和军情的职能。据殷商甲骨文记载“传氏孟伯”,据说即把情报等传给“孟伯”,这是以后各个朝代利用道路作为“驿传”的开端。
   史载西周(约公元前1066年—前770年)以镐京(在今长安县斗门镇一带)为中心,划定方圆千里为王畿,王畿四面有12个关口,镐京通往这些关口的道路称为“国野大道”。王畿之外,分封了几百个大小诸侯国,周王朝与诸侯国的政令上传下达,巡视朝觐往来频繁,贡品络绎不绝,这就要整修王畿道路,并在交通要道上建立馆舍以供食宿。西周的中央机构有负责行走传递消息的官员。从丰、镐经成周(今洛阳)到鲁国(今山东曲阜)和齐国(临淄—在今山东淄博东北)的交通比较发达。其他道路均未开辟,特别是边远地区联系还比较困难。
   西周在周幽王灭亡后,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阳,从此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在通信方面,开拓大道,建修馆舍,形成网路。以洛阳为中心,“北通燕蓟,南通吴楚,西抵关中,东达齐鲁”。与此同时,各较大诸侯国也以其都邑为中心完善了自己的通信网。各诸侯国间的通信往来也趋频繁,如东西向的干线有两条,一条从秦国出发经今河南灵宝、三门峡、渑池到周王都(洛阳),经滑国到郑国,由郑国东出可达曹、宋、陈等国;一条是从秦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到晋都绛(今山西绛县),向东经今济源、温县、获嘉进入古河内地区。南北向的交通干线有,从秦向南经今商南、西峡、淅川到均县,向南到楚郡郢(湖北江陵西北)等。
   战国时,秦惠王苦于秦蜀道路不通,以赠能粪金的石牛为诱饵,诓蜀人在褒谷和剑阁间打开一条通道,称石牛道又叫金牛道,秦遂沿石牛道灭蜀。这条道路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沟通陕西和四川的重要邮传通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广修“直道”和“驰道”。秦代较大的交通干线,也即通信干线大致有下列几条:
   一、直道。起点为咸阳以北的云阳(今陕西淳化县梁武帝村)经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麻池),长1800里(合今752公里)。据1993年5月1日《陕西日报》报道,最新考古发现,云阳至九原直道,系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修筑,工程浩大,用于军情的秘密快递和辎重、兵员的运输。另一条直道,从关中经平阳、晋阳通达云中。
   二、驰道。东路干线——由咸阳东出函谷关,经洛阳,抵定陶,以达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西北路——出咸阳,经云阳,至北地(今甘肃东北部庆阳一带),以达鸡头山,再至陇西(今甘肃东南部)。东北路干线——由咸阳出经栎阳、临晋(大荔县)、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太原郡(太原)、恒山郡(河北石家庄东北)至广阳郡(今北京)。另外,还有秦蜀之间的石牛道(又称金牛道)和四川通云南的五尺道(宽仅五尺)。
   汉代,西汉刘邦建设了以长安为中心、东汉刘秀建设了以洛阳为中心的通信网,尤以长安至洛阳间联系最为紧密。干线以京师为中心向外辐射。西汉时期的交通干线大致如下:
   一、自京师长安(今西安市)向西,经陇西逾黄河,贯通河西走廊,连接通西域各国大道,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二、两条专为防御匈奴而修建的干线,一从关中直达塞外九原(今包头西麻池);一从关中出经平阳、晋阳通抵云中。这就是秦代两条直道。
   三、由京师西南向,循褒斜道经汉中以达成都。以后张骞建议修西南夷道,将此线继续向西南方延伸,远逾昆明、永昌而通天竺(印度),成为另一条国际路线。
   四、由京师出武关(在丹凤县境内),经南阳抵达江陵,是沟通关中与江南的重要通道。
   五、由京师东出函谷关,经洛阳直达临淄,称为东路干线。
   以上干线,道路宽阔,便于行车,路旁植树,用以标里程避烈日。
   汉代为了沟通关中与巴蜀的联系,还开凿了子午道,公元5年开始修筑,自长安穿秦岭至汉中。东汉初年(明帝时),又开通了褒斜道上的石门(今眉县斜峪关为褒斜道北口,原褒城县、今汉中市褒谷为褒斜道南口),从而密切了关中与巴蜀的联系。
   三国时,刘备在益州(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蜀汉的北伐基地在汉中,因而首先要恢复和扩充秦蜀之间的道路。当时秦蜀之间的通道大致有三谷四道:“三谷者,其西南曰褒谷(在褒城),南曰骆谷(在周至),……东南曰斜谷(在眉县)”。四道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古金牛道”(《三国会要》)。蜀的重要关口为白水关,前线的山上设置了烽火楼,《典略》说刘备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设置馆舍四百余处(《三国志》)。这是蜀为加强成都与汉中的通信联系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十六国时期,公元351年,前秦苻坚建都长安,于公元376年灭前凉,一度实现了北方统一。在通信方面,完成了以长安为中心通向各郡的驿路建设。史称:“……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道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百姓歌之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长安附近通往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雍州(治所在长安)、洛州(今商州市南部)、梁州(治所在今陕西汉中)的驿道也是比较发达的。
   唐代以长安为中心,辟有通往全国的干线大驿路有十余条。主要是:
   1.从长安经华州东出潼关去洛阳和汴州(今河南开封)的驿道。这条联系东西两京和汴州的驿道当时称为“大驿路”,其重要性居全国之首。从洛阳向东北,大致沿太行山东侧,可直达幽州(今北京)以至辽东;向东南可达南阳、襄阳以及淮河南北,连接长江。从汴州向东南,可联系淮南江南、岭南东南沿海各地;向东北,经郓州,青州可达山东半岛的登州。
   2.从长安向东南经商州出武关去襄阳和荆州、鄂州的驿道。从重要性来说,这条驿道的地位仅次于长安、洛阳、汴州路,当时称为“次驿路”。从襄阳和荆州向正南、东南和西南,水陆并行,可达江南、岭南各地。
   3.从长安向正南出子午关到金州(今安康市)、洋州和梁州(后升为兴元府)的驿道,被称为子午道。从金州向东南和南,可通襄阳和四川东部各地,从洋州向南经西乡县可连荔枝路通川东各地,从梁州向西,接金牛道经西县(今勉县西)、金牛县(今宁强县大安镇)、三泉县(今宁强县阳平关镇西)折南通四川和西南各地。
   4.从长安向西南经户县、周至县出骆谷关到洋州、梁州的驿道,被称为傥骆道。从洋州向南至西乡县连荔枝道,从洋州向西到梁州连金牛道。此路在长安至汉中秦岭诸谷道中以近捷称,里程最短也最艰险,要攀越2000米的分水岭有五六处之多。
   5.从傥骆道上的周至西至眉县,折西南经斜谷关出褒谷至褒城县、梁州的驿道,被称为褒斜道。此路在长安至汉中秦岭诸谷道中,里程长短居第二,艰险程度亦居第二。
   6.从长安向西到岐州凤翔府,折西南经宝鸡,出大散关,过凤州、兴州(今略阳县)、西县到梁州的驿道,被称为故道(因散关兴州间沿故道河,即今嘉陵道而行)。此线在长安、汉中间秦岭诸谷道中,里程最长,较褒斜道约远300多里,比傥骆道约远400多里。但险段较少,路况较好,终唐一代,始终置驿,杜佑《通典》唯称此线为“驿路”。而联系此道凤州和褒斜道武休关间驿道,合故道北段、褒斜道南段形成的一条新驿道,里程较故道要短,路况比褒斜道要好,被称为唐宋褒斜道。从元代开始历明清二朝均居长安、汉中间唯一驿道的地位,民国至今的宝鸡、汉中公路,也基本上沿此路修筑。
   7.从凤翔向西北,经陇州出大震关,过秦州、渭州、河州到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以通吐蕃(西藏)和西域。
   8.从长安向西北,经邠州、经州、原州,越六盘山出会宁关(今甘肃省清远县境)达凉州以通西域。这与上条路线同为历史上有名的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东段的主要线路。
   9.从邠州向北往宁州、庆州折西北达灵州(今宁夏灵武、吴忠间)的驿路,再向北通往突厥。
   10.从长安向北,经鄜州到延州,再东北出合岭关经麟州通东受降城(内蒙托左托南),西北出芦子关经夏州通中受降城(内蒙包头市南)和西受降城(内蒙五原县西北)的道路。
   11.从长安向东北,经同州出蒲关至北京太原的驿道。从太原向东出娘子关可与从洛阳东北去幽州的驿道相连,向北出雁门关则可与从长安通往东受降城的驿道相连。唐代以长安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驿路网详情见图1—2—2—1。


   北宋前期,陕西关中和陕北大部分都属于陕西路。神宗熙宁五年(1072)分陕西路为永兴军路和秦凤路两路。永兴军路治京兆府(今西安市),秦凤路治凤翔府,后移秦州。汉中地区当时属利州路,利州路的治所在兴元府(今汉中市)。安康地区当时称金州,属京西南路管辖,京西南路的治所在襄阳。榆林地区的府谷、神木、佳县等地则归治所在太原的河东路管辖,榆林及其以西的横山、靖边、定边等地则为建都于兴庆府(宁夏银川市)的西夏政权所有。由于全国首都已由长安东移至开封,而西北方又有西夏对峙,所以陕西和长安在全国驿道网中的地位以及陕西境内的驿道布局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长安由全国驿道网络的中心变成首都西方控扼通向广大西北和西南地区驿道的枢纽。从长安东经华州出潼关通洛阳和首都开封,西经凤翔府、陇州出大震关通秦州以及吐蕃和西域等地的驿道,仍保持着原来的重要地位。从长安向西北经乾州至邠州,再由邠州分向凉州和西域及灵武和漠北的驿道,已均因西夏的建立而被截断。从长安向北经耀州、坊州(今黄陵)、鄜州、延州以通河套三受降城的驿道,延州以北各段也因西夏的隔阻而不通。而从延州向西北,经保安军到西夏的宥州(今陕西靖边、定边与内蒙鄂托克旗接界处的城川附近),又开辟了一条“国信驿路”,作为和平时期两国使臣来往的指定道路,两国互货贸易的榷场也就设在保安军。由于军事和政治的需要,从陕北的延州向东渡黄河到河东路的晋州(今山西临汾),从绥德军东渡黄河到河东路的石州(今山西离石),从麟州和府州东渡黄河到岚州(今山西岚县)都辟有驿道,通向河东路太原府以至首都汴梁,以加强边境与内地的联系。关中地区,从渭南经耀州折向邠州,围绕京兆府东、北、西北三面,也开辟了一条新的驿道,当也与巩固关中,加强对西夏的军事防备有关。至于从长安向东北经同州出蒲津关的驿道和从长安向东南经商州出武关的驿道,从长安向正南通往金州的驿道,均已因政治军事情况的变化而废弃。从长安向西南经兴元府通向四川的秦岭诸谷道,也只有故道经常置驿以连接金牛道。北宋初年乐史编写的《太平寰宇记》称,兴元府至西京(洛阳)取骆谷路1580里,取斜谷路1789里,驿路2078里;至长安取骆谷路652里,取斜谷路933里,驿路1223里。“驿路”即指故道线,仍沿唐代之旧。斜谷路指唐宋褒斜道,即宝鸡、凤州、褒城、汉中线。实际此线北宋时作为大驿路的时间只有几年,而傥骆道上设有驿馆,也只是北宋熙宁年间宋敏求编写的《长安志》中有记载,但所说的周至县南通洋州道上的终南山樱桃驿、三交驿、林关驿和洋州真符县大望驿究在何处难得确定,是否仍沿原来的傥骆道路线及其使用时间长短亦不得而知。于是,北宋时期以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驿道比唐代减少了大半,并在秦岭以北地区形成了有几条基本东西行的驿道互相并列的新格局。
   南宋与金朝对立时期,割据北方黄河流域的金朝,把北宋的永兴军路和秦凤路分成京兆府路、鄜延路、庆原路、凤翔路和临洮路等五路。今陕西省有京兆府路和鄜延路的绝大部分及庆原路、凤翔路各一小部。关于当时的驿路状况未见记载,而其首都远在东方的开封和北有西夏对峙的情况则与北宋时期基本一样,估计驿道设置也会仍沿北宋之旧。割据长江流域的南宋方面,则把利州路分为东路和西路,西路治兴州,东路治兴元府,并把金州也纳归东路管辖。出于军事上的需要,除了对连接前线兴凤等州的故道南段和通往后方的金牛道北段继续沿用并加强管理外,又开辟了从兴元府向东南经洋州出饶风关到金州,再由金州向东南经平利到京西南路的房州(湖北房县)、襄阳的驿道,并由襄阳通向首都临安(浙江杭州)以加强西北前线与中央的联系。宋代驿路详见图1—2—2—2。


   元代陕西行中书省的驿路,主要的有大都(今北京)至奉元(治所在今西安市)路,以及陕西通往四川、甘肃、今内蒙古驿路共7条,具体走向如下:
   1.大都至奉元。由大都经河北逾河南洛阳、新安、渑池、硖石、陕州、灵宝、湖城、阌乡、华阴、华州、渭南、临潼至奉元。
   大都至奉元,还有另一条驿路:由大都南经保定至正定,折西经山西太原(时称冀宁)、折西南经平阳、绛州到河中,再南过黄河至潼关,折西而至奉元。
   2.奉元至凤翔。经咸阳、兴平、武功、扶风、岐山至凤翔。
   3.凤翔至成都。凤翔西南经宝鸡入连云栈经草亭楼、凤州、陈仓、柴关、苗峡、马头、褒城、沔县、金牛、罗村、镇宁、朝天至广元以达成都通云南。
   4.凤翔至平凉。经小川、蛮坊、董店、泾川至平凉以达兰州通西宁。
   5.凤翔至临洮。经临千、千阳、故关(在今陇县)、上邽、社树坪、秦亭、伏羌(今甘肃省甘谷县)、文盈、巩昌(今甘肃陇西)至临洮通宣政院辖地(西藏)。
   6.奉元至察罕脑儿(今内蒙古伊盟乌审旗)。经龙桥(今三原县龙桥镇)、耀州、同官、宜君、中部、三川(今富县东南)、鄜州、甘泉、延安、龙安、寨门、白塔儿至察罕脑儿。
   7.奉元至沙州(今甘肃敦煌)。经咸阳、兴平、乾州、永寿、邠县、宁县、庆阳、环州(今甘肃环县)、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应理州、永昌府(今甘肃永昌县)、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瓜州(今甘肃安西)至沙州。元代驿路详情见图1—2—2—3。


   明代的陕西省包括今陕西、甘肃两省和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部分。省会治西安府(今西安市)。明代陕西驿路的布局大体沿袭元代而又稍有变动,且与宋代有颇多相似之处,这当与元明两代的陕西都位于首都北京的西南方和宋明两代的陕西北部都感受到对立武装集团势力威胁有关。因为明代初年的北部边防,本在河套以北,后来蒙古鞑靼部南徙河套内,侵扰北方,明朝被迫修筑东起山西偏关黄河对岸西至宁夏横城的千余里长城(当时叫作边墙)从事防御。
   明代从长安向东出潼关取道洛阳和太原通往首都北京的驿道,向西经陇关通秦州、河州、兰州以至西宁的驿道,从凤翔分岔西南通四川等地的驿道,从长安向西北通向固原以至兰州的驿道,从邠州分岔经庆阳、环县通向宁夏的驿道,从长安向北通往延安的驿道等,都与元代相同。唯延安以北,延长到榆林开辟了通往靖边营的驿道,恢复了从绥德向东通向山西离石的驿道;从鄜州往西,开辟了通向甘肃庆阳的驿道。尤其是沿长城一线的军事通讯道路更为重要,且非一条,而从凤翔通向平凉和从延安通向察罕脑儿的驿道,则被废弃。明代驿道的分布情况和主要驿站如下:
   1.西安府京兆驿~临潼县新丰驿~渭南县丰原驿~华州华山驿~华阴县潼津驿~潼关驿去河南洛阳和山西太原。
   2.西安府京兆驿~咸阳县渭水驿~兴平县白渠驿~武功县邰城驿~扶风县凤泉驿~岐山县岐周驿~凤翔府凤翔县岐阳驿~千阳县~陇州~长宁驿去秦州以至兰州、西宁。
   3. 凤翔府岐阳驿~宝鸡县陈仓驿~东河桥驿~草梁楼驿~凤县梁山驿~三岔驿~松林驿~安山驿~马道驿~褒城县开山驿~汉中府南郑县汉阳驿。另有从开山驿~黄沙驿~沔县顺政驿~青阳驿~金牛驿可通达阳平关驿和柏林驿。从沔县顺政驿还可通峡口驿~略阳嘉陵驿~白水驿~黄坝驿入四川往成都。
   4.咸阳县渭水驿~兴平县店张马驿~乾州威胜驿~永寿县永安驿~邠州新平驿。从这里一路通宜禄驿去平凉、兰州,另一路通政平驿去宁州、庆阳以至宁夏。
   5.西安府京兆驿~三原县建忠驿~耀州顺义驿~同官县漆水驿~宜君县云阳驿~中部县翟道驿~三川~驿~鄜州鄜城马驿。从这里一路通甘泉县抚安驿~延安府金明驿~延长县干谷驿~延川县文安驿~清涧县奢延驿~石咀岔驿~绥德州青阳驿~义合驿~吴堡县河西驿去山西离石。另一路通往张村驿~益隆镇驿~邵庄驿~宋庄驿去合水县庆阳府。从延安府金明驿另一路通安塞县招安驿~保安县园林驿去靖边营。从绥德州青阳驿另一路通米脂县银川马驿~鱼河驿~榆林驿。
   6.陕西长城边路(自东而西):黄甫川堡~清水营~木瓜圆堡~孤山堡~神木堡~永兴堡~镇羌所~大柏油堡~柏林堡~高家堡~建安堡~双山堡~长乐堡~延绥镇榆林卫~归德堡~鱼河堡~响水堡~波罗堡~怀远堡~威武堡~清平堡~龙州城~镇静堡~靖边营~宁塞营~把都河堡~旧安边营~砖井堡~定边营~盐场堡~花马池至宁夏后卫通宁夏卫(今银川市)。从宁塞营另一路通新安边营~新兴堡~石涝池堡~三山堡~饶阳水堡。明代驿路详情见图1—2—2—4。


   清代陕西是京师通往西北、西南各省的主要通道,有北京皇华驿经山西太原达西安的驿道,经西安达兰州的驿道,和经西安达成都的驿道。在陕西境内有以西安为中心通往各州县的驿道。陕西北部还设有军用塘路,沿途州、县及重要村镇设有驿站和铺递,军路沿途设堡。
   清末,陕西驿路及铺递的设置大致如下:
   东路。西安经临潼达潼关,全程145公里,由潼关东通中原各省,北渡黄河可达山西。西安至潼关设驿6站。
   西路。西安经咸阳向西北过礼泉、乾县、永寿、彬县达长武,全程190公里,西通甘、宁各省。由咸阳向西经兴平达凤翔,出陇县达甘肃南部;由凤翔向西南过宝鸡达凤县,西通甘肃重镇武都。经留坝南达南郑经勉县通四川。干支线共设驿41站。
   北路。西安经三原北去肤施,偏东北达绥德,北去抵神木通绥远。由绥德东去达吴堡,渡黄河通山西。由肤施向西北经安塞达定边通宁夏。干支线共设驿33站、堡19处、台1处。沿长城内侧还设有军路。怀远县除设正站外,还辖有副堡5处。
   东北路。西安经高陵至韩城,全程180公里,共设驿9站。由韩城渡河通山西。
   东南路。西安经蓝田越秦岭至商州,从商州东到商南通河南,南达旬阳,南过白河或平利通湖北。共设驿15站。
   西北路。西安经泾阳达三水(旬邑)通甘肃。全程130公里,设驿3站。
   西南路。西安经户县、周至西至宝鸡通甘肃;南达宁陕抵城固、西乡通四川。设驿3站。
   清代驿站按任务繁简和重要程度配备驿马。西安至潼关、西安至长武两条大道相连,东连中原,西通西北,向为通衢大道,驿运繁忙,驿马、驿夫、杠夫较其他各路都多,尤其是东路,平均每驿额马90匹。其次是西路,平均每驿有驿马46匹。再次为北路,平均每驿有马14.5匹,驿驴2头。西北路平均每驿有驿马9匹,东北路平均每驿仅有马5.2匹,东南路平均每驿则仅4匹,西南路最少,平均每驿只有2.6匹。
   除邮驿外,各路沿途还设递铺563处,额设铺司兵1861名,平均每铺有兵夫3.3名。其中东南路1州5县就有69处,铺兵夫156名,较其他各路都多。清代陕西驿路详见图1—2—2—5。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