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人

全市法院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8-16 15:11)
文章正文

为发挥典型案例的引导、规范、预防和教育功能,依法履行环境资源保护职责,凝聚各方合力打造生态之城、美丽宝鸡,今天,宝鸡中院发布全市法院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 6 件。

案例一

因上坟祭祖引发火灾烧毁林木,应承担包括补植复绿义务在内的法律责任

——杨某某失火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基本案情】

2019年4月5日12时许,杨某某携孙子在陇县某村上坟时,用自带打火机点燃纸钱等物焚烧,因野外风吹不慎引燃周边荒草,火势随风蔓延失去控制引发森林火灾。经陇县某林场调查,此次森林火灾过火面积共25.70公顷(其中林地12.92公顷、灌丛地11.75公顷、弃耕地1.03公顷)。杨某某失火烧毁的林地中生长有侧柏、核桃、油松等树种,此次失火造成大量人工栽植林木、天然生长灌木、多年生草本植物死亡,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土壤、水、肥以及动植物生存环境等造成一定影响,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植被恢复造林所需费用为97311.20元。检察机关遂以杨某某构成失火罪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裁判结果】

审理法院依法判决:一、被告人杨某某犯失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宣告缓刑二年;二、由被告人杨某某在判决生效之日起三年内按照植被恢复造林作业设计方案履行补植复绿义务,如不履行义务则赔偿被烧毁林地补植费用97311.20元;三、由被告人杨某某在判决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在县级以上新闻媒体上向公众公开赔礼道歉。该判决内容已全部履行完毕。

【典型意义】

通过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但是,焚烧纸钱等祭奠方式既严重污染环境,又存在引发森林火灾的风险。大面积的林木烧毁不仅造成公共财产损失,而且对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人民法院对被告人以失火罪判处缓刑的同时,判令其履行补植复绿义务,体现了环境资源刑事案件坚持惩治犯罪与生态环境修复并重的理念,在实现刑事法律惩罚犯罪与保护生态环境双重目的的同时,警示广大群众应该以健康、环保的方式文明祭祖。此外,判令被告人公开赔礼道歉,旨在进一步彰显司法裁判在社会治理中的规则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有利于营造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案例二

非法猎捕、收购陆生野生动物,既要承担刑事责任、也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丁某非法猎捕、收购陆生野生动物案

【基本案情】

2022年1月中旬某日,丁某驾车从凤县双石铺镇返家途中,以750元的价格从一陌生男子处购买中华鬣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死体一只,肢解去除头部后与家人食用。同年1月中旬,丁某将自制的钢丝猎套放置在其屋后某处沟中,固定在树根上。几天后,丁某发现套住一只黄麂子(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且已经死亡。丁某遂将猎捕的黄麂子带回家中与家人食用。

【裁判结果】

审理法院以非法猎捕、收购陆生野生动物罪依法判处丁某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同时判决丁某赔偿野生动物资源损失人民币3000元,并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公开赔礼道歉。

【典型意义】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保护野生动物对维持生态平衡与物种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的非法猎捕、收购陆生野生动物罪,既是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也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也明确规定,对涉及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要加重处罚。广大群众要切实增强法治观念,严禁以食用等为目的非法猎捕、收购野生动物,不仅是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之举,也能有效防范野生动物疫情传播风险,否则既要承担刑事责任、也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案例三

采伐林地上的林木应当申请采伐许可证,并按照采伐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

——朱某某滥伐林木案

【基本案情】

2020年1月中旬,朱某某为种植猪苓和木耳,在未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在太白县某村自家承包山上使用手锯、油锯等采伐树木。2020年2月24日,朱某某办理了林木采伐许可证,许可证批准其采伐林木蓄积4立方米,划定了采伐区域并禁止采伐直径在5厘米以上的木材。因采伐许可证规定采伐的树种、规格不符合朱某某要求,其遂在许可区域外采伐直径超过许可规格的树种,并将采伐的林木全部运回自家存放,部分林木用于播种猪苓和木耳。经现场勘验,朱某某先后采伐林木156棵,伐桩直径6至24厘米。经鉴定,朱某某采伐的林木均为橡树,木材总计1422根,总立木蓄积29.6932立方米。经核算,朱某某采伐区域补植补种费用为1614.80元。

【裁判结果】

审理法院以滥伐林木罪依法判处被告人朱某某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对被告人朱某某犯罪所得橡木棒1422根,犯罪使用的工具油锯一把、斧头一把、手锯一把、绳套两副予以没收;判令被告人朱某某在判决生效后一年内在其滥伐区域按照国家标准补植补种油松780株,拒不补种或补种不符合规定的,由法院委托林业部门代为补种,被告人朱某某承担补植补种费用1614.80元。该判决生效后已履行完毕。

【典型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采伐林地上的林木应当申请采伐许可证,并按照采伐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山和个人承包集体林地上的林木,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核发采伐许可证。朱某某违反森林法规,在未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任意采伐林木。后虽按规定办理了采伐许可证,但采伐超过规定的树种和规格,构成滥伐林木罪。案涉地区森林覆盖率高,林木资源丰富,滥砍滥伐将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造成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严重破坏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广大群众要从该案汲取教训,即使砍伐自留山和个人承包集体林地上的林木也应当办理采伐许可证,并严格遵守采伐许可证的规定,未经批准擅自、随意采伐林木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案例四

在禁渔区、禁渔期、使用禁用方法非法捕捞水产品将构成刑事犯罪,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任某某非法捕捞水产品案

【基本案情】

2023年4月10日18时许,任某某在千阳县某村冯家山水库水域内,使用蓄电瓶、逆变器、自制带电抄网等工具,以电击的方法捕捞水产品。当日19时,任某某被冯家山水库管理局库区管理站执法人员当场查获。经查,千阳县农业农村局按照省市主管部门禁渔期管理工作规定曾发布通告:2023年4月1日0时至7月31日24时为黄河流域渭河支流千河段千阳县境内所有天然水域以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禁渔时间。

【裁判结果】

审理法院认为,被告人任某某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使用电击的禁用方法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综合考虑被告人的犯罪事实、量刑情节、悔罪表现,依法以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判处被告人任某某拘役三个月、缓刑五个月。宣判后,被告人任某某未上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典型意义】

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使用禁用方法非法捕捞水产品的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日常生活中,此类案件被告人大多法治观念淡薄,对自己行为的危害后果认识不足甚至缺乏认识。该案中,任某某不仅在禁渔区、禁渔期非法捕捞水产品,其所采用的电击方法也为法律明令禁止,其行为不但破坏水域资源,对水体的危害性也极大,水体内的生物会因电捕器瞬间释放的电压而群体性死亡,导致水质失去生机,严重破坏水体自净能力,还可能因过失危害他人生命安全。因此,广大群众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约束自身行为,严禁在禁渔区、禁渔期、使用禁用方法非法捕捞水产品,保护好水产资源。

案例五

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在禁采区、禁采期采挖砂石谋取非法利益,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魏某林、魏某非法采矿案

【基本案情】

2021年8月至2021年9月份,魏某林、魏某父子二人在未取得采砂许可证的情况下,假借清淤河道、拆除水电站名义,持续多次雇佣他人用挖掘机在太白县石头河河道非法采挖砂石,用重型自卸货车将砂石运往邻县出售,共出售砂石721车4.62万余吨,获赃款164.5万余元。经查,水利部门明确规定石头河河道属于砂石禁采区,且魏某林、魏某的非法采挖砂石行为发生于国家规定的禁采期(禁采期限自2019年11月开始6年)。

【裁判结果】

审理法院认为,被告人魏某林、魏某违反国家矿产资源法规,未取得采矿许可证即以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进行破坏性采矿,其行为构成非法采矿罪,遂依法判处魏某林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00元,依法判处魏某有期徒刑四年三个月并处罚金100000元;对二被告人犯罪所得赃款164.5万余元予以追缴,上缴国库;对扣押在案的被告人犯罪使用的工具予以没收,上缴国库。该判决现已发生法律效力。

【典型意义】

该案案发地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横跨黄河、长江流域,水资源十分丰富,是关中地区水资源涵养地和饮用水源保护地,具有“关中水塔”的美誉,其境内的石头河汇入石头河水库,担负着向西安等下游城市供水的任务,属于国家明文规定的禁采区,案发时亦处于禁采期。二被告人为谋取暴利,以河道清淤、拆除水电站为名多次大量偷采矿石,造成当地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严重破坏,侵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理应依法惩处。该案的依法公开审理,严厉打击了盗采滥挖行为,保护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有力推动绿色发展,达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案例六

捕猎麻雀、野兔等常见的“三有”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张某某非法狩猎民事公益诉讼案

【基本案情】

2022年1至3月间,张某某多次在陈仓区某村布置电网、架设“电猫”狩猎,共计狩猎野兔29只。随后,其将所得野兔剥皮售卖,获利500元左右。经鉴定:送检动物皮张标本均为蒙古兔,属兔形目、兔科,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张某某的违法行为致使野生动物资源遭受损害,破坏了生态环境,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检察机关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要求张某某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裁判结果】

经审理法院主持调解,检察机关与被告张某某达成协议,由张某某赔礼道歉并支付兔科价值损失2320元。在调解协议30天公告期满后,审理法院依法出具民事调解书。

【典型意义】

“三有”保护动物是指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是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常见的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有麻雀、野兔、刺猬、松鼠、蟾蜍、壁虎等,这些动物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捕猎、贩卖和非法利用“三有”保护动物也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将受到刑事处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