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的项目简介
千阳县教育局
皮影始于春秋战国,至西汉,皮影进入宫中。到了唐代,皮影剪刻日益精致,敷色填彩,用作讲史传经。真正让皮影成为百戏中的正剧,当在宋代。汴京皮影之盛,宋代的《明道杂志》、《梦粱录》等著作均有描述。浙江皮影的兴起与宋室南迁有关,大批京华艺人南下临安偏都营生,北方的技艺与南方的文化融合,革新后的皮影在临安大受青睐,并出现了一些著名艺人。
我国的皮影一般分为武戏和文戏,内容大多是历史或演义传说。以前当节日或庆典活动时,皮影戏总是大出风头,它是人们主要的娱乐形式之一。皮影戏的鼎盛时代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她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处独特剧种,演绎出了古朴厚重和繁花似锦的艺术景观。
灯盏头碗碗腔起源于陕西省千阳县南寨镇南寨村,流传于本县及周边的陕、甘两省诸县,它又名“千阳碗儿”,“灯盏腔”,“碗碗戏”,“灯盏子”,是因打击乐器中使用灯盏头器具而得名,多以皮影戏形式表演故又叫“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它是民间艺人采当地民歌小调、西府曲子、关中道情、方言小戏之长,与本地皮影乱弹结合而成的独有剧种,其孕育、发展经过了200多年时间。根据公认的首创班主年龄推算,该剧兴于清乾隆50年前后,盛于民国,衰于“文革”。
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属板腔体戏曲声腔体系。其板式有大板、二板、带板、尖板、滚板等五种板式。除滚板无欢音外其余各板均有欢苦音之分。音乐基本特点是清越出雅、细婉柔润。欢音轻松欢快、喜悦,苦音哀婉雅绵、如泣如诉。唱句以十字句、七字句居多,自由句较少。唱腔多用喉及上腭发音,偶以鼻音扬至高八度拖唱尾,使唱腔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叫板及拖腔中多用助词和衬字如“安”、“咦”、“哎”、“啊”、“呀”等。其调式为徵调式和宫调式,定调为1=G或1=?bB。灯碗腔乐器有文武场面之分,武场面锣鼓点及唢呐曲牌与西路秦腔皮影基本相同,文场特色曲牌有开戏用的《开板》、对白中的《黑摸》、《黑揣》等。灯碗腔皮影戏演出时,一般一人挑线,4-6人奏乐,边挑线、边奏乐、边唱,皮影人物生、丑、净、旦齐全,皮影导具众多,每箱约有人物导具100余件,每班社6-7人。它自产生以来以艺术感染力和班社精干、剧目多为群众所乐道。
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的传统剧本有100多本折,常演的有约50多本。这些剧本既有艺人创作的,也有从秦腔皮影剧本移植而来的。常演剧本多由演唱艺人熟记于心,脱口而出。剧目多取自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人物、地方掌故,其特点是情节复杂,故事曲折,人物形象性格突出,奇、巧、新,易传易记易讲。该剧种依存于民间习俗活动,有鲜明的祈祥纳福、镇宅辟邪的程序性音乐和剧目内容。
文场面器乐有大板胡、竹笛、月琴、二胡、唢呐、海笛、马号等;武场面有灯盏头、连环板(莲花落)、平鼓、铙钹、手锣、钩锣等。灯盏头沿用古代生铁铸成的高脚菜油灯碗,用火浇红后在食醋中淬出即可。莲花落长10厘米,厚4厘米,取枣木制成,牛筋连系。月琴形似中阮,共鸣箱用桐木制成八角形,琴杆枣木制;牛筋为弦,无品位,拨片拨弦演奏。
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代表艺人齐保魁1960年,受陇县人民剧团邀请,传授灯盏头碗碗腔戏艺技,将该剧种搬上了大剧舞台,在宝鸡地区戏剧调演中获得好评和奖励。“文革”中,以齐保魁为代表的艺人们大多在家参加劳动,这些民间艺人到了晚年,传统戏开禁,但已无箱子,他们便怀揣快板,在劳动休息时为群众说唱。
民间艺人齐保魁为继承和传播灯盏头碗碗腔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代表剧目有《双游狱》、《点红灯》、《囊哉》、《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李太白捞月》、《金碗钗》、《五福堂》、《状元祭塔》、《刘月礼吃面》等。
灯盏头碗碗腔演出200多年,很受当时千阳人的喜爱。和其他戏曲比较,它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土生土长,原汁原味,自娱自乐的原生态、自发性特征;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民俗风情和欣赏习惯的地域性特征;清新的音乐和婉转的唱腔,明显区别于本地秦腔、民歌曲子和道情,又有其相互影响的稀有性和多源性特征;板式结构、班社组织等的简约、质朴性特征;以春祈秋报求平安,以庙会、节日礼俗活动为载体的程序性民俗特征
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是陕西省的稀有小戏剧种,研究它的发生、发展、直至目前濒危灭绝的全过程,寻找其内外因素,对文艺民俗学、文艺发生学和文艺美学都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发掘、抢救、保护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丰富、完善、提高它的品位,弘扬它的风格,不仅是学术上的收获、贡献,而且对创新振兴新中国的戏剧事业,对满足当代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戏曲艺术消费也会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
建国后,千阳县文化馆、千阳县人民剧团、陇县人民剧团,以及甘肃省灵台县剧团先后投入数万元资金,组建演出队,移植和新排舞台剧灯碗腔戏多本。1982年至今,又零星投资数万元组织专业人员对该剧种进行了资料方面的部分挖掘、收集、整理、抢救工作,并多次组队参加宝鸡市艺术节、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以及省、市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采访演出活动。2003年,千阳县人民政府决定,计划今后陆续投资20万元,用于抢救工作,2004年已投资6000元。2003年,县政府按照省长贾治邦同志的有关批示,将保护该剧种工作列入文化工作重点项目,并责成县文化教育局制定了抢救该剧的三年工作规划。2004年,成立了千阳县抢救“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文教局局长王志忠同志担任;副组长由主管文化工作的副局长和文化馆长、剧团团长担任。2004年,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文化馆)向市文化局申报了《陕西省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的列项报告》。南寨镇人民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2005年还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