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一对新婚夫妇在苏赫巴特广场的成吉思汗雕塑前拍婚纱照
传统的蒙古包
蒙古国在地理位置上只有两个邻国,一个是中国,一个是俄罗斯。上个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蒙古国进行了访问;而本月,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将访问蒙古国。除了中俄,近年来蒙古国积极发展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关系。我们通过专家以及去过蒙古国的西安人来了解这个“陌生的邻居”。
家住西安东郊的刘先生供职于国内某知名通讯公司,去年年底他曾被外派蒙古国出差两个多月。昨日,刘先生向华商报记者讲述了他在蒙古国的见闻。在刘先生眼里,这个国家看起来并不繁华,但是民众却非常懂得享受生活。
住 许多家庭在郊县有“别墅”
蒙古国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刘先生说:“去年11月初刚到乌兰巴托时每天基本在零下十几摄氏度,还能适应,但到了12月就有些受不了,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我穿保暖内衣、羽绒服,外面再套一件皮衣挡风,但还是冷,吸气时感觉鼻子里的水汽都结成了冰,呼吸非常沉重。风很利,刮在脸上像刀割一般。如果不戴口罩在户外行走,十几分钟整个脸都会冻僵”。
乌兰巴托早晚温差大,中午是最暖和的时候,阳光充沛,许多蒙古国大妈都会带着孩子出来晒太阳。“大约是蒙古国风很大、空气非常干燥的缘故吧,蒙古国的人的皮肤都比较粗糙,一些人的脸上还会有些红红的皴裂。”刘先生说,刚到乌兰巴托时,感觉不太繁华。飞机在成吉思汗机场降落,国际航班只有一个登机口,一出机场,就是空旷的荒地,很多乞丐围上来喊着“1 dollar!(1美元!)”还有很多私家车司机上前来问,要不要坐车。“公司有车来接,车开了很久才到市区。市区高楼比较少。”
刘先生的公司为他和同事在乌兰巴托租了几间公寓,“虽然在当地算是高档公寓,但其实比较老旧,楼内设施比较落后。”
刘先生说,他在乌兰巴托认识了一位哈萨克族的蒙古国员工,“他告诉我,他家在其他县有‘蒙古包’,一到夏天,他们全家就去那里避暑。其他蒙古国人也是这样,许多家庭都在郊县有‘别墅’,一到夏天就去那度假。他们非常懂得享受生活,不太会去考虑钱啊、未来发展啊这些问题,而是着眼于现在的生活和快乐。”
食 当地蔬菜大多从中国进口
刘先生说,他和同事经常去一家名为Home Plaza的超市买菜,当地的蔬菜大多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如小青菜、圆生菜等,但价格较贵,“蔬菜比国内要贵30%到50%,但肉比较便宜,牛肉差不多20元一斤,羊肉价格更低”。
该超市位于商场的地下一层,楼上则有很多家餐厅,主要有蒙餐、意大利菜、日本料理、韩国料理四种类型。“我经常吃的是日韩料理,虽然味道不是特别正宗,但量很足,而且肉多菜少。算下来差不多每顿饭要花费50元人民币。”刘先生说,“因为在蒙古国吃肉多,我回家后家人说我胖了很多。”
行 车是每家每户的必备品
乌兰巴托堵车非常严重,“上下班的时段,走路半小时的路程,开车得要半小时,而且走走停停非常痛苦。但因为非常冷,不能下车行走,只能继续坐在车上等直到通车。”
据统计,现在乌兰巴托的车早就突破10万辆,在道路状况和车况双差的情况下,堵车成为家常便饭。
刘先生认为,乌兰巴托堵车严重的原因应该是车多,“蒙古国人虽然收入不高,但车却是每家每户的必备品,而且大多是SUV。不过车型都比较老。日本车很多,丰田的陆地巡洋舰是最常见的。”
此外,乌兰巴托街头电车也很多,马路上空被电车线划分成一个个的方块。几乎没有人骑自行车和摩托车。私家车当出租车拉活的非常多,“这类‘黑车’没有计价器,我们打车经常被‘宰’,多花很多钱。”据说乌兰巴托所有的车都可以当出租车,警察不会管。因此一些牧民来到乌兰巴托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买一辆二手车开起出租。
衣 民众都非常注意仪表
刘先生自称“通讯民工”,为了活动方便,以前在国内上班时经常穿T恤和牛仔裤就去客户那里了,但到了蒙古国代表处出差才发现,本地员工衣着都很讲究,男同事都穿西装打领带,女同事都化妆。
更让他吃惊的是,蒙古国的民众都非常注意仪表,“即使是送盒饭的大妈也不例外,她总是妆容精致,戴着墨镜、穿着貂皮大衣来为我们送餐”。
刘先生说,元旦时公司蒙古国代表处在一家五星级酒店举办年会,所有员工都盛装出席,不仅女性员工都身穿晚礼服,就连保洁员也衣着正式,司机都是西装笔挺。“我这次出差都没带西装,是找别人借了一身才进的会场。”为了抵御寒冷,羊绒衫和皮草是蒙古国人最基本的穿着。“羊绒衫和皮草都比中国便宜很多,一件皮衣1000多人民币就能拿下,许多中国同事买了皮衣带回国,但我觉得样式有些老气。”
文化 韩国文化盛行
刘先生说,接送他的蒙古国司机很喜欢听摇滚,不少30岁左右的蒙古国同事喜欢欧美流行音乐,和他们聊天会发现,他们的“歌单”都很新,许多欧美榜单的新歌他们也都听过。此外,韩国文化也在乌兰巴托盛行,不少蒙古国青少年从小迷恋韩流,电视中、商场里经常播放韩国组合的MV,韩语是主流的外语语种之一,商场中也贩售许多韩国商品,如化妆品、餐具、电器等。“我认识的本地员工,不少人的弟弟、妹妹都在韩国留学。”
华商报记者刘苗
>>专家解读
俄担心中蒙走得太近 意图拉拢蒙古国
昨日,华商报记者采访了东北亚问题专家、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张琏瑰解读中俄领导人访问蒙古国的背后。
华商报:为什么中俄两国如此看重蒙古国?背后有什么国际因素?
张琏瑰:蒙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独特的地缘特点,对于处在中俄两大邻国之间的蒙古国而言,发展与这两个国家的关系至关重要;而对于中俄两国来说,发展与这个邻国的关系也极具意义,尤其现在美、日等国也开始盯上了蒙古国这块战略要地。
学界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中俄先后访问蒙古国是为联合抗衡美国,因为近期美国因乌克兰危机带头制裁俄罗斯,又因南海东海问题对中国兴师动众。当然,普京在因为乌克兰问题与美国闹僵的情况下,肯定希望中国在联合国投票时不站在西方国家那边。我更倾向于认为普京访问蒙古国是担心蒙古国与中国走得太近,而意图拉拢蒙古国。
华商报:除了中俄,最近20多年,蒙古国积极发展与美国、日本、韩国及欧洲的关系。如何理解这种外交策略?
张琏瑰:1989年苏联解体后,蒙古国选择了“多支点”的均衡外交,“第三邻国”就是蒙古国外交政策领域的重要战略。“第三邻国”指的是除了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地理上的邻国之外,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近年来,蒙古国积极发展与美国、日本、韩国及欧洲的关系。采用这种策略主要是地缘关系使然,蒙古国地处中俄两个大国之间,从国家安全角度出发,它希望减少对两国的依赖,想通过“多支点”外交实现合作对象的多元化。美日等国给它提供了足够多的援助,这些对蒙古国近些年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过,虽然美国和日本在政治、军事上对蒙古国有所支持,但在经济贸易上对蒙古国却无能为力,很多现实的问题解决不了。比如,蒙古国煤炭资源丰富,作为一个内陆国家,这些煤怎么运出去?中国和俄罗斯,特别是中国却能够在这方面帮助蒙古国。因此,想要过好日子还是得跟两个邻国搞好关系。
华商报记者 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