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一经济网讯 秋雨过后,再次走进黄龙县圪台乡苜渠村时,村口那些高大的杨树叶子开始泛黄,通往村子的小桥下,仕望河清澈透明,欢快地流向远方。天高云淡,映衬着那用石头砌成的梦幻城堡。旧烤烟楼改造的“瞭望哨”旁,那棵树龄五百年的古树依旧枝叶婆娑,绿意盎然,将石碾盘、石山、亭台衬托得更加清新别致,韵味十足。
引药入田 生态资源下山来
马场村党支部书记荆发明和新派驻的第一书记段楠,乡村振兴专员路康乐三人来到了苜渠村村口。荆发明担任马场村村干部已经有37年了,他是苜渠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头人,也是苜渠村的产业发展规划者,实践者,更是苜渠村脱贫致富的见证者。
(马场村党支部书记荆发明在苜渠中药材育苗繁育党建实验田查看药苗长势)
苜渠村村口立着一块牌子:“引药入田,种药上山”。牌子后面是占地25亩的苜渠中药材育苗繁育党建实验田。试验田分六个区域, 繁育品种:有芍药、苍术、羊红膻、五味子、白术、麦黄草,共繁育药材苗木约5万多株,长势良好。
说起“引药入田,种药上山”这八个字,老荆打开了话匣子。因为,这八个字在老荆心中可不简单,可以说它是圪台乡发展中药材种植的妙招。
“苜渠村的山上,野生的药材可多哩。圪台野生中药材有300多种,老百姓有一句俗语叫:‘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川遍地无闲草’,说的就是这里的野生药材多。可野生的再多,也得上山去找,去挖,再说也有挖完的时候。咱就通过‘引药入田’的方式,筛选繁育适宜这里气候和大田移植的品种,逐步扩大种植规模,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指标。以后,这块田里每年可出土5万株苗子,按照平均每株2至3元预算,就能为马场村集体增收10到15万元呢。”
可以说,苜渠村党建试验田的建成,有效破解了圪台乡种植药材的群众外地调苗成本高、成活率低、盲目尝试等难题,为圪台打造“药材之乡”迈开了第一步。
种药上山 林草资源活起来
一路跟随荆书记来到山上,山坡林地间的苍术长得密密麻麻,已经高过小腿弯处。
“现在看到的这一片林子,就是我们马场村种的苍术,你看已经长这么高了!在退耕还林地里种植药材,光土地流转费就为村集体节省40万元。我们村80%的群众有退耕还林地,总共退耕还林地有500多亩,把药材种到退耕还林地里,林草资源就活起来了。粮食不减,经济上去,这是按照乡上的‘耕地种粮稳产、林地荒地栽药’的思路。你看看,这是长了第二年的苍术,都这么大了,明年就能变现了。”老荆手里拿着昨天刚挖的一株在林地长了两年的苍术,如获至宝一般。
“这东西根本就不愁销路,每年都有收购药材的主动到门上来收,我们种植的中药材和野生的一样,都是绿色无污染的原生态产品,每斤鲜苍术市场价约17元左右,你看这一窝窝苍术的长势,明年是第三年了,最好的一窝能挖半斤,一亩地5000株,那效益是相当可观的。像王太学家的13亩,王长全家的12亩,明年都可以挖了。”荆发明对每家种了多少,哪一年种的,都了如指掌。
(马场村村民在退耕还林地里种植药材)
根据中药材的生长特性,把中药材种入退耕地、荒坡地,让“闲置”林地、荒地成为资源,变成一项主导产业,可以说马场村的一次创新。如果说党建试验田有效破解了药农外地调苗的难题,那么“种药上山”则为圪台乡建立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集绿色药材繁育、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模式奠定了基础。
党建引领 基层组织强起来
圪台乡把引领产业发展作为判断支部是否过硬的主要因素,既要“建”出好项目,也要“引”来好产业。党建试验田便是由马场村支委先试选育品种,当好群众的服务员,让群众少走弯路,为群众趟出中药材的致富路。
据乡村振兴专员路康乐介绍,培育和发展中药材是圪台乡对“两山”理念的有效实践,中药材种植污染少,有利于“生态修复”,同时中药材经济价值高,既保护了绿水青山,也坚守了金山银山。
小小中药材,为圪台乡经济注入了新活力。2020年,马场村组建了马场村农业专业合作社,就试种了2100亩丹参、板蓝根、柴胡等中药材,喜获成功,许多村民也纷纷加入。马场村党支部将分散的农户继续组织起来,以土地、劳力、资金等入股,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兑现特色农业补贴政策,调动合作社与农户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圪台乡以苜渠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连片种植中药材的种植基地逐步形成。
圪台乡纪委书记贠变侠说:“圪台乡以资源为依托、以绿色为导向,以转型为目标,围绕4+X生态农业布局,发展中药材产业,先行建立苜渠村中药材苗木繁育党建试验田,搭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的桥梁,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资产’的转化。”
据了解,马场村群众种植每亩药材,按照市场价格测算,平均每年每亩增收3000至8000元。目前,圪台全乡中药材种植规模已达到1490亩。下一步,将在长村建立第二个中药材实验田,同时在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支持,合力将圪台乡打造成全县首个“药材之乡”。(窦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