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北京、天津、唐山等三大城市腹地的宝坻,自古以来,这里的先民们在历史演进的岁月中,结合地域特色,创造了一些风味小吃,其中不乏“名吃”,在此让我们一起领略宝坻的美味。
据宝坻文献记载,20世纪30年代,宝坻风味小吃不仅品种多,而且特色鲜明。如“贴饽饽熬小鱼”,就是一种传统名小吃。这种风味小吃,不仅在当时宝坻个人经营的饭店里相当常见,而且在普通居民家中也很流行。这种名吃的由来,与宝坻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
宝坻地处九河下梢,历史上低洼易涝、水源丰足,利于鱼虾滋生,加上宝坻又是京东通衢重地,过往投宿商贩较多,在城区经营餐饮的店铺,为了照顾其中的低消费群体,便就地取材,营售“贴饽饽熬小鱼”。这种物美价廉的经济小餐,在民国年间遍及县内各小餐馆、烧饼铺、饮食摊,而一些较有规模和名气的饭店也将这一小吃搬上了餐桌。这种吃食,在宝坻农村的普通农家也很流行。
其实,“贴饽饽熬小鱼”,做起来并不怎么复杂,但是要做到食味诱人,也还是挺讲究的。首先要将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漂洗干净,再均匀地撒在烧得滚热的油锅里,将其两面煎到焦黄,用大酱或酱油、醋、葱、姜、蒜、花椒、大料、料酒或白酒、红糖等作料趁热烹之,随后加适当的清水和食盐用急火来熬,还可加少量老咸菜与小鱼虾同熬,待鱼汤开锅后,将事先用开水烫好的玉米面团成一个个巴掌大小的饽饽,沿锅贴在鱼汤的上缘,再盖上锅盖熬至20分钟即可。揭锅后,小鱼味道鲜美,饽饽含有鱼香,着实勾人食欲,让人胃口大开,这种风味小吃至今流行,其实它也是一种健康食品。
而流行于宝坻的“卷馅儿肉饼”,也是一种地道的传统名吃。据传,这种名吃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盛行。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宝坻城区李全德和赵秃子分别营售的卷馅儿肉饼,技艺最精、食味最佳、名气最大,堪称“京东美食一绝”。他们从选料到配料,都很讲究,猪肉只用“前槽”部位,每市斤“前槽肉”要配小磨香油一两半(旧秤制16两为1市斤),葱、姜、花椒水、五香面等佐料一应俱全,加工更是精细和讲究,每市斤面粉和每市斤猪肉只做四张肉饼,每张肉饼上下分八层,先炸后烙,层次分明,外焦里嫩,香味扑鼻,吃时如果再佐之以宝坻大蒜和老陈醋,真可谓“人间美食”了。这种名吃一直流传下来,其风味和名气完全可与宝坻相邻的河北省香河县的特色风味名吃“香河肉饼”相媲美。
近些年来,宝坻的餐饮业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潜心探究新的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味美食,其中“香葱油饼”和“蒜香咯炸”在今天的宝坻就颇有些名气,而且2006年这两种风味吃食还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华名小吃”称号。
长期以来,宝坻民间还流行着一些土得掉渣但食之不厌的风味小吃,如用棒子(玉米)渣熬煮的“大渣粥”、玉米面掺白面做成的疙瘩汤、玉米面加菜馅儿摊糊饼、玉米面加白面蒸成的发糕,还有干菜馅儿饽饽、红豆馅儿黏高粱米面皮儿包成的粘团子等等,虽然不算什么名吃,可吃起来可口,并且都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由于时代变迁,一些曾经在宝坻盛行的风味小吃,渐渐淡出了人们的餐桌,但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如口传或文献记载中的宝坻城区“夏记”一条龙牛肉半发面小笼屉包子、“王汉才子”火烧、“王德有”糜子面茶汤、翟家的香油炸果子、“独一处”的荷包菜以及风靡一时的螃蟹炒面等,这些“名小吃”未能流传下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纵观“舌尖上的宝坻”,可见其风味吃食不仅花样多,而且主料都是就地取材,又制作精细,多属物美价廉,普遍讲究营养和保健,由此构成了津沽宝坻这方土地上内涵较深又具特色的“餐饮文化框架”。当然,源远流长的宝坻餐饮文化,有必要在新的时代加以挖掘和创新,发扬光大。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天津档案》 作者单位:宝坻区新闻中心,转载请说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