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人

清末西捻军在陕西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9-05 20:05)
文章正文

     清同治四年(1865),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5)失败。除赖文光部与河北山东的捻军汇合外,其余太平军皆被剿灭,幸存的这支太平军余部统称捻军。第二年十月,捻军在河南陈留分为两支:一支以赖文光、任化邦率领向东进入山东;另一支以梁王张宗禹率领,“前往陕甘,往连回众,以为犄角之势。”(《赖文光自述》),这支队伍便被称之为西捻军。张宗禹即率6万余众,挥军进入陕西境内,围攻西安不克,转而北进,欲与回军汇合。


       当时,陕甘回民反抗清政府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的斗争已席卷关中、陕北、陇东。同治五年(1866)八月,清廷任命镇压太平军的刽子手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围剿陕甘回军。六年(1867)七月,左宗棠督军入陕。他认为“剿捻宜急,剿回宜缓”(《剿平捻匪方略》),企图对西捻军和回军各个击破。张宗禹为了粉碎左宗棠把捻军围剿在渭北的图谋,便于十月下旬由白水北上,进逼?州。左宗棠急令驻扎在甘泉、?州的刘厚基部三千余兵马南下截击。西捻军冲破清军阵线,到达洛川旧县一带。十月初六日,从旧县起兵,分两路围攻?州城,急攻一昼夜,因刘厚基援兵到来,便撤离?州城,分路突围。一支经道佐铺北上,在董福祥义军的接应下,进至甘泉西川、安塞一带。十月初九,围攻甘泉城,不克。后撤至县东清泉沟,与从富县牛武和甘泉府村突围的两路大军汇合于麻子街。三路大军又合兵东进,十月初十到达临镇川、云岩川,在宜川县云岩镇驻扎。张宗禹在上川村的行辕门上书写两幅对联。其一:赤手撑天,复扶大明疆土;丹心捧日,仍照汉代衣冠。其二:虎贲三千,直达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见《宜川县志》),表达了抗清的坚强意志。西捻军本欲渡黄河入晋,但刘厚基已于十月十四日到达宜川县城堵截。捻军便集结于云岩、九郎庙以至延长县交口一线,准备北进。十月二十二日,主力北上延长,前队一举攻克延川县城,经清涧进击绥德城。二十七日在绥德城外与回军会合,两军联手,攻破绥德城。


       左宗棠接到绥德城失守的消息,急调刘厚基由延川、清涧进剿,又令刘松山、郝宝昌由宜川驰援刘厚基。正在这时,张宗禹接到东捻军的求救信,决定挥师东援,便悄然从绥德西川苗家坪南下、十一月十六日,到这望窑堡(今瓦窑堡),然后沿秀延河谷一路南下,经清涧、延长、延川到达宜川北原,进逼壶口。当时正是严冬,黄河冰冻。二十三日,张宗禹命张禹舜带500名短刀队,乘夜由龙王?七郎窝冲过冰桥,顺利渡过黄河。断后掩护的袁大魁部因清军阻截,未能渡河,返回云岩镇。西捻军东渡黄河后,在张宗禹率领下,转战河南、河北、山东一带,于同治七年(1868)八月被清军消灭。

       滞留云岩的袁大魁部跳出清军的围追,来到保安县金鼎山寨,会集艾姓、李姓带领的溃兵三百余人,又收容地方绿林武装千余人,部队很快扩大到近万人。同治七年(1868)四月,袁大魁又率部重返云岩镇,修茸旧城,疏浚壕沟,筑木栅城一座,在镇内制高点修筑坚固的堡寨,并出“皇告”安民,以太平天国十八年为正朔,又四面出击,攻克云岩周边地方豪绅和团练盘踞的土寨,将附近的小麦收割运回云岩,“意图久踞,籍以窥伺山西,抢渡合队。”宜川知县奈何不得,用重金请来刘厚基清兵三营,携带火炮等重武器围攻云岩。袁大魁部据险坚守,苦战半个月。五月三十日,清军在云岩河东山峁用大炮轰击城堡,击垮南城门魁星楼,攻陷云岩城(《宜川县志·同治年回变略记》)。袁大魁部乘夜突围,孙天喜率残部八九十人撤退到安塞坪桥枣树湾,与当地李长新农民义军会合,共有千余人,活动在延河上游。刘厚基紧剿不舍,不久孙天喜阵亡,余部溃散。袁大魁仅带数十人撤退到曲彦堡,两个月后队伍发展到九百多人,又遭到刘厚基、余观瑞围剿。七月二十一日,袁大魁义军撤离曲彦堡,经肤施县安家沟、西沟口,到达保安县金鼎山寨。驻扎不久,又迁到永宁寨对面象咀山老崖窑。这是一处开凿在悬崖上的大型崖洞群,分上下两层,由25个单体组成,洞与洞之间相互串通,里面有石炕、石灶、石碾、石井及牲口槽等,一应设施齐全,上为石山,下为洛河,距地面约150米,上不着天,下不接地,便于防御,易守难攻。袁大魁率近千人驻守老崖窟,又在洛河上下派兵防守。

       同治八年(1869)四月五日,魏光焘、刘瑞冕两部清军联手进攻老崖窟,被三十里外马蹄沟的义军前哨发现,立即迎击。清军副将王正和、肖玉元率部正面进攻,副将石茂林、谭吉左右夹击,义军头领李夺魁被杀,数百名义军战死。清军乘胜追杀,头道川义军各营寨均被攻破,阵亡四百余人。四月初六,清军甘大有、俞金魁又率兵千余,在陈家纸坊与义军遭遇,击溃张复盛、何文魁所部义军五百余人。接着几路清军合攻老崖窟,从崖顶用绳索吊下兵勇,以柴禾、辣椒等火攻,袁大魁据险坚守十天,弹尽粮绝,加之烟熏火燎,近千名义军全部遇难。至此,西捻军在陕西的活动全部失败,只留下一段悲壮的历史。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