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搅动了全国食客的味蕾。人们不仅为片中的美食垂涎,也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感动。看着片中的美食,仿佛已闻到了舌尖上的家乡味道。
在南昌,从来不缺美食的滋养。早在西汉时期,《盐铁论》就曾有“熟食遍地,肴旅成市”的记载。滕王阁上王勃欣命“洪都鸡”,白居易感怀“思乡鱼”,朱元璋饿吃“流浪鸡”等,都是赣菜与名人的佳话。
赣菜虽不在八大菜系中,南昌人却一点也不介意。从阳光春天、远东半岛这样的高档酒店,到0791、家常菜、柚子烧菜馆这样的中档餐厅,还有绳金塔的汤、红灯笼水煮、天安食府、好口福这样的特色小店,甚至日本料理、韩国烧烤,南昌人一概兼收并容,餐饮业也因此成为南昌一大极“跑火”的产业。
因而有人开玩笑说,在南昌的大街小巷要找个厕所不容易,要找饮食店一抓一大把。此话夸张了一点,但可见南昌人在吃上是毫不含糊的。有数据统计,去年南昌人“下馆子”人均吃掉639元,消费水平居全国前列。
关于吃,南昌人是有福气的。有从十月底一直吃到来年一月初的军山湖大螃蟹;鄱阳湖的全鱼宴、藜蒿;乐化的八须鱼、土鸡;莲塘的鸭子……这还不够,南昌人还大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执着和耐心,总是能发现僻静的角落里不知名的一家小店中藏着人间绝味,并将这个消息热情地和其他吃货们分享,于是,慕名而来的人将小店挤得水泄不通。不过,这丝毫不会影响到南昌人一饱口福的热情,只会让他们又多了一个“牵肠挂肚”的地方。
二
著名诗人戴望舒先生因乡愁而《小病》,此病即是因为“小病的人嘴里感到了莴苣的脆嫩,于是飞起了家乡小园的神往。”
很多朋友在外地工作求学,常常在电话里说想吃南昌的炒粉,这种想念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一下火车,风尘仆仆地找个街边的小店,点一盘牛肉炒粉。
在南昌作家邓涛的记忆深处,时时会传来悠长的挑担叫卖声。当年住在扁担巷,一听到门口货郎在喊,孩子们就会蜂拥而出,常吃的有水豆腐,热乎乎水嫩水嫩的一碗,撒上一点白砂糖,咕噜咕噜地喝下去。走街串巷的还有卖梨膏糖、米糖做的动物昆虫及戏曲人物、米糠点缀的糖饼子等,它们对身体都有益处,孩子也爱吃,留下了他对童年甜甜的怀念。
而美食,也让“吃货”张晓媛找到了归属感。在白糖糕、小麻花、糖果、炒米粉、糊羹、茄子豆角煲面前,“那些浓墨重彩的味道撞击味蕾时,我知道,我就是属于这座城市的。”
新世纪初,光头洪宇的一首《藜蒿炒腊肉》在南昌大街小巷广为传唱:“鄱阳湖里咯几根子草,南昌人饭桌上变成了宝……蛤蟆街的炒螺蛳最恰噶,牛肉炒粉肉饼汤鲜得不得了……”时至今日,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南昌菜肴和小吃,已不仅是一份思之馋涎欲滴的美味菜蔬,更是一种令人无法割舍的家乡情结、一盘香气缭绕的浩渺乡愁。
饮食习惯是地方文化结构最重要的部分,腹中会饿,满口会生津,胃虽然能包容天下菜,家乡的滋味其实早已沁透了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