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辉映九龙湖,清净音闻,倾耳循声除苦厄;智度宏开三宝地,妙明性觉,现身说法证圆通。”当我们放下琐事,一宿香山,得一身清净,这便是书香净土、智慧道场——香山教寺。
唐天宝十四年(775),一代宗师真应禅师云游至此,见岩崖飘香,如接蓬莱,地脉灵修,能控滨海,认为是三宝千古难见之道场,就此洁草庵。广德二年(764)建寺,聚图讲道。
大师说法,幽邃深秒,使远近归心,声名卓著,当时名公,皆承风问道而恭事之。唐代宗李豫闻知其事,特下诏赐额“大中香山寺”。明嘉靖年间(1521-1566)更名为“香山教寺”。清同治年间,西方列强入侵,香山教寺被焚毁,为剩残垣,现为2002年后重建新筑。
随着佛教的传入,香山之名也来到中国,最著名的有北京香山寺、洛阳龙门香山寺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香山寺文化现象。“香山”之名源于佛教经典。据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罗卫国都城附近有山名叫香山,是大悲观音菩萨得道之地。
初秋时节,留存余热的阳光撒满这座千年古寺,漫步在参天古树的绿意盎然之间,感受花语禅房的古色古香,给心沏一杯名叫清宁安然的茶吧。
“圆通殿”匾额由当代著名书法大家沈鹏题写。殿内中央供奉一尊毗卢观音。他头戴毗卢天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眉慈目善,慈祥含笑。他端坐于千叶莲台之上,莲台上层是四大天王,底层则是六道,身边还站着善财童子和小龙女,神态天真活泼。大殿后壁,是一尊从缅甸请来的汉白玉千手千眼观音,两侧供着一千尊不同服饰和形态的观音菩萨,称为“三十二应身,”。
第二进大殿为三圣殿,这三字是由刘德华所写。眼前的华严三圣,分别是普贤菩萨、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手持莲花的是普贤菩萨,专司佛的理德,手持如意的则是文殊菩萨,专司佛的智慧。中间是毗卢遮那佛,代表了佛法的绝对真理。
穿过三圣殿沿山路而上是藏经阁。底层中央供奉文殊师利菩萨,两侧为十位历代高僧,如玄奘法师、达摩祖师等,是全寺独具特色的抄经圣地。顶楼的纳奉抄写经文的供柜,即是存放经文的宝库,有事信仰者智慧的象征。
香山教寺自真应禅师开山立寺至今,续传千载,人文芸萃,底蕴深厚,诸名僧大师留下众多开示禅机,诗文墨宝。宋朝真应大师、介愚大师等大德高僧,曾先后住赐香山寺,弘扬佛法。
史载留唐日僧茶睿、普照随鉴真大师六渡东瀛,期间多次挂锡香山。明初,日僧策彦来到中国,亦挂锡香山教寺,常住数载,与僧众朝夕相处,同修佛道,传为美谈。文人名士如白居易、黄宗羲等皆慕名寻访香山寺,吟诗作赋。
这座史上曾三受皇封,千僧云集,香火兴盛的古寺,如今依旧成为一处修禅僻静之地,庇佑着善男信女们。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古寺保留了清雅安宁的模样,他包容着天地万物,养育着葱葱绿意,不管什么时候,这种让人宁静、心存敬畏的力量,也许正因为有这份力量的存在,才得以在世界这片沙漠之中,存在这一方绿洲。
(镇海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