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干净整洁、村居错落有致、基础设施完善……延安市黄龙县圪台乡,农家小院幽静雅致,屋内窗明几净,不断改善的居住环境让村民生活更加幸福舒心。
“以前,村里的道路都是坑坑洼洼的,现在新修了路、粉刷了墙面,房前屋后干干净净,环境可不比城里差。”说起村里的变化,圪台乡圪台村村民张政感慨不已。
干净整洁、美丽宜居,是群众对乡村最朴素的向往和追求。近年来,黄龙县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庭院美化、道路净化、垃圾分类等行动,乡村“颜值”被不断刷新,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画卷徐徐铺展。
改厕改出乡村新生活
“过去,家里的厕所简陋脏乱,一到夏天,人在院子里都没法待。自从用上了水冲式厕所,冬天不冷、夏天不臭,既干净又方便。”12月11日,记者在黄龙县三岔镇长石头村看到,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提起户厕改造带来的便利,村民王建连连点赞。
农村改厕过程中,长石头村建立农村户厕改造档案,针对不同农户家庭情况,做到因户施策,提高了群众改厕积极性。如今,水冲式厕所成为家家户户的“标配”,村民纷纷感叹:厕所变了样,生活更便利。
黄龙县界头庙镇采取单户、集中联建“厕污共治”建设模式,推动粪污雨污分离及无害化处理;完善管护机制,建立农户自行管护、村级督促奖惩的后期管护机制,确保户厕建得起、有人管。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近年来,黄龙县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效实施、长效管用”的原则深入推进农村改厕,今年已完成厕所改造1200余座,并在47个村分别确定1名改厕管护联络员,建立起县镇村一体化管理运行机制。此外,黄龙县设立公益性岗位,成立清运维修队伍,统一制作农厕服务卡,及时做好粪污清运、维修管护工作,基本形成覆盖村户、随叫随到的抽运维修服务网络体系,切实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绿色环保引领文明新风尚
每天早晨8时,随着舒缓的音乐声响起,垃圾收运车缓缓驶入黄龙县白马滩镇白马滩村,村民听到音乐后,纷纷将分类好的垃圾拿到家门口,在收运车辆到达后再将垃圾倒入收运桶内。
在白马滩镇,定时定点、定线路运行的垃圾收运专线,在及时清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同时,提高了村民对垃圾收集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让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提升了农村垃圾收集精细化管理水平。
“以前,村里的生活垃圾经常乱堆乱放、无人清理,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比较薄弱。这些年,村干部经常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呼吁大家共同保护环境;垃圾收运员也会指导群众分类投放垃圾,很多村民已经养成了自觉投放的好习惯。”白马滩村村民杨荣贵说。
黄龙县全面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镇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建成5个乡镇垃圾填埋场和5个垃圾压缩中转站;7个乡镇配备15辆垃圾收集转运车,实现定点收集、定点倾倒、定时清运、集中处理。同时,黄龙县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强化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让主动分类、日常收集、常态保洁成为文明新风尚。
人居环境 从“一时美”迈向“一直美”
鲜花绿植簇拥着村居院落,与不远处的清澈小溪交相辉映,这样的场景在黄龙许多乡村随处可见。
“原来,村子的路都是土路,群众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后来,村里进行了改造,硬化了巷道,装上了路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里环境好了,很多乡亲还在房前屋后种上了花卉绿植,越来越舒心。”黄龙县界头庙镇刘家塬村村民李思锋深有感触。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群众既是直接受益者,也是关键参与者、建设者。黄龙县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村民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实施文明积分等激励约束办法,同时通过开展环境卫生现场评比,表彰“最美村组”“最美保洁员”“最美庭院”等举措,助推人居环境长效治理。
“现在,讲卫生、讲环保已经成了大家的生活习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收拾得干净漂亮。环境好了,大伙儿心情也舒畅多了。”李思锋说。
实现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全覆盖,21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7个“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点建设成效显著,6个村庄入选全国“千村万寨展新颜”展示活动……如今的黄龙县,村容村貌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广袤乡村正成为广大农民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记者 董剑南 通讯员 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