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人

践行“两山”论 念好“生态”经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9-29 14:24)
文章正文

践行“两山”论  念好“生态”经

——黄龙县高质量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思考

李富荣

生态资源既是黄龙的生命线,也是黄龙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基础支撑。近年来,黄龙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发挥生态比较优势,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实现了从生态环境保护到生态产业化转变,有力推动了生态经济强县的建设。

一、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夯实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基础支撑

黄龙县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定位,确定“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文旅带动、全面振兴”发展战略,做好做活“生态”文章,培育壮大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力和普惠红利,为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夯实根基。

(一)以立体、多维为特征的生态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始终坚持绿地、污水、垃圾、大气全空间覆盖的综合治理理念,立体布局、整体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县域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生态质量不断提升、生态功能不断增强。先后实施城区绿化亮化美化、杆线下地、雨污分流等环境治理项目。持续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全面禁煤、烟花爆竹等,严控废气排放,城区天然气使用率达到95%,大气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逐年削减。2021年以来,全县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9万亩,森林抚育4.5万亩,改造提升城乡污水管网7.6公里,境内出水断面水质长期保持Ⅲ类以上,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2天以上。

(二)以绿色、高效为特征的生态农业蓬勃发展。在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构建以苹果、核桃、中蜂、中药材为主,食用菌、蔬菜等特色产业为辅的“4+X”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主导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1.8万亩、16.9万亩、9.3万箱、3.5万亩。利用良好的水文资源,建成陕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养殖示范区,实现水产繁育、养殖、加工全链条增收;利用乡村闲置土地、庭院内外、房前屋后,鼓励群众发展中药材、食用菌和工坊养殖等庭院经济,成功创建神玉等一批“庭院经济”示范村。2023年全县农村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三)以集约、循环为特征的生态工业稳步提升。在国家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战略的大背景下,依托平均风速5.6米/秒、全年日照2957.5小时的“风光”资源,以全省新能源建设示范县创建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其配套产业,有序推进管桩、支架、组件等“上游”产业衔接和储能、分布式家庭光伏、“光伏+”等“下游”产业项目布局,已建成新能源项目14个,装机量561.6MW,年发电量约8.55亿千瓦时,年产值2.63亿元,电力塔材支架厂等配套产业年产值达6300万元。

(四)以全域、融合为特征的生态旅游全面壮大。将生态旅游作为加强生态产品供给的主要载体和渠道,确定为县域首位主导产业,围绕全域、全季、全业、全民,构建了以康养度假为主线,科普研学、休闲体育、绿色培训为支撑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建成了印象圪崂、偏石民俗村、渔业休闲小镇等旅游乡村,引领回归乡村、体味乡韵、追忆乡愁的生态旅游新风尚,形成了“春看山花、夏居避暑、秋赏红叶、冬玩冰雪”的四季旅游新格局。相较2019年,2023年全县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1%和15%。

(五)以特色、优质为特征的生态品牌持续擦亮。黄龙县先后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享有“中华蜜蜂之乡”“中国核桃之乡”“黄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等美称。先后成功创建黄龙山褐马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龙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澽水源省级旅游度假区,树顶漫步、石门峡漂流、神道岭、冰雪运动乐园等景区已成为享誉全国的生态旅游景点,碾子湾白马云栖田园民宿、偏石民俗村、柏峪农家乐等特色乡村已经成为来黄游客“享山水、住民宿、赏民俗”的必去网红打卡点。

二、深刻认识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把握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历史机遇

黄龙县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刻把握“时”与“势”、找准“位”与“责”,聚焦建设生态经济强县,一届接着一届干、一锤接着一锤敲。

(一)推动有思路。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的要求,聚焦建设生态好、文旅强、乡村美、百姓富、发展优的生态经济强县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文旅带动、全面振兴”发展战略,积极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把生态功能区县纳入省级对下生态保护补偿转移支付范围,加快构建具有黄龙特质的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

(二)发展有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加快转变发展观念,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黄龙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学思践悟、解放思想,立足非对外开放区和生态功能县区定位,在发展实践中看到了自身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手工制作连翘茶

(三)自身有基础。黄龙县位于延安市东南缘,素有“陕西一叶肺”“绿色明珠”等美誉。全县区域面积2752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92%。作为天然次生林省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中游重要的水土保持区和水源涵养地,在调节区域气候,维系关中、陕北生态平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黄龙山野生动植物富集,中蜂、核桃、中药材、大闸蟹等特色农产品产量居全省前列,有农林特产1100余种、上药典的中药材品种213种,是西北中药材最佳适生区和重要药源基地,仅野生连翘、沙棘面积就达160万亩。优越的生态资源,为黄龙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群众有期盼。守土有责的黄龙人民,生态保护意识已经深入灵魂,70年全县无重大森林火灾的佳绩,彰示着黄龙干部群众为保护这片生态资源,付出的持久而艰辛的努力,当好生态卫士已经成为五湖四海黄龙人独特的文化积淀。在守好黄龙这片林木和这汪清水的同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广大群众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情感认同愈加强烈,建设生态经济强县,通过一方水土共富一方百姓的强烈期盼和美好愿景也更加笃定。

三、准确把握高质量的内涵要义,找准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路径方法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积极融入新时代全市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六四”工作布局,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程,以生态经济实绩实效为全市、全省添新光、增浓彩。

(一)守护绿水青山,厚植生态底色。树牢“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为抓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田长制、林长制等制度,坚决打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实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举措”,统筹推进“五水同治”,持续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统筹抓好森林抚育、国土绿化、护林防火、乱砍滥伐、动植物保护等工作,努力实现“所见之处皆美好”。

(二)注重规划先行,激活要素资源。按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思路,系统制定全县生态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全面摸清黄龙生态“家底”,开展县域生态资源基础信息调查,形成生态资源目录清单。积极跟进融入碳汇市场陕西交易平台,加快建立林业碳汇市场交易机制,积极推进碳汇交易,不断释放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发挥比较优势,做活特色经济。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依托山、水资源,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各方面,做足做好山、水、人等各类生态要素的经济文章,大力发展农特产品、绿色能源、生物医药和山居康养等依山经济,水产养殖、亲水体验、冰雪运动和文娱休闲等沿河经济,特色民宿、特色种养、特色工坊和农事研学等庭院经济,以特色经济打通“两山”理念转化通道。

(四)深耕生态产业,实现提档升级。生态农业按照“苹果产业示范抓升级、核桃产业稳量促加工、中蜂产业提质打品牌、药材产业保护并扩量、特色产业做优促增收”思路,在品种改良、示范种养、产品研发、品牌营销等方面持续发力,深化“农旅”融合发展,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生态工业重点在扩能、延链、集群上下功夫,全力推进“风光”资源的管桩、储能等“上下游”产业衔接和布局,力争“十四五”末新能源总装机量达到2000MW,县域工业产值达17亿元。生态旅游重点以发展特色民宿、推动医养结合壮大康养度假产业,以深挖资源、活化载体壮大科普研学产业,以打造赛事品牌、优化服务供给壮大休闲体育产业,让“黄龙山耕”生态农产品、“黄龙山景”乡村旅游、“黄龙山居”田园民宿特色品牌广为传唱、深入人心。

(五)强化项目建设,积蓄发展动能。坚持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组织经济工作,以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为抓手,将“零污染”和对污染“零容忍”作为一切经济活动和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前提,将生态评估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统筹各类资金向生态经济项目倾斜,探索建立财政贴息等生态信贷扶持机制,优先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点项目,创新探索推出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信用评价相挂钩的“两山贷”“生态贷”模式的“两山金融”服务体系,为生态经济化提供强劲的项目支撑和金融保障。

(六)深化党建引领,完善制度体系。将党的建设贯穿生态经济始终,探索横向、纵向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文明考核等机制体制。丰富拓展“五级联动”机制在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加快建立产业相近、链条互补的跨区域联村党组织,注重在生态产业发展、生态项目建设一线锤炼干部本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将组织生活、党内生活、履行党员责任和助推生态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激发绿色发展新活力,彰显党员干部新形象,为建设生态好、文旅强、乡村美、百姓富、发展优的生态经济强县提供强大的政治组织保障。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