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人

宝鸡棉纺织业(2)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9-30 20:44)
文章正文

    1977年12月,凤翔县利用停办的县玻璃厂扩建为凤翔县棉纺织厂。改革开放以来,宝鸡市金台区棉织厂开始生产劳动布,1981年1月改产色织布,更厂名为宝鸡市色织布厂。1986年8月,陇县木器合作社因产品滞销,转产棉织产品。1989年西北国棉一厂和凤翔县联营,投资1000万元,在县城南关新建1个拥有12800枚纱锭,年产2400吨棉纱的陕西凤翔联营纺织厂。
    1990年,全市共有棉纺织企业39家,其中省属2家,市属2家,县属5家,区属1家;国营企业8家,集体企业2家。
    主要纺织企业分述于后:
    (一)陕西第九棉纺织厂 位于岐山县蔡家坡。是大型纺、织、染联合的省属企业,亦是国家生产帆布、帘子布的骨干企业和纺织工业部生产维纶纺织产品的定点厂家。
    该厂有50年生产历史。始建于民国30年(1941),同年11月试产,次年1月正式投产。解放前隶属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系中国银行投资创办。原名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蔡家坡纺织厂,1949年7月蔡家坡地区解放后,由宝鸡市军管会接管,同年9月改名西北人民纺织建设公司第二纺织厂。1951年5月、1952年7月和1953年8月又分别改名为西北纺织管理局第二棉纺织厂、国营西北第四棉纺织厂、陕西省第二棉纺织厂,1966年12月改今名,现隶属陕西省纺织工业总公司。
    1960年4月至1963年,因棉纱缺乏而停产,到1964年逐渐恢复,1965年转入正常生产。
    解放前,是个单纺厂,产品以20支棉纱为主,少量生产16s、23s棉纱。1949年,共有纱锭1644枚,工人1322人,最高年产量为11766件(213.5吨),产品畅销西北各地,颇有声誉。解放后,在国家的扶持下,先后进行10项重大的基本建设。1952年将疏散式厂房移地扩建为3万纱锭新厂房。1959年建成野纤维脱胶工场。1966~1971年陆续新建罗布麻车间、帆布场、棉帘子布生产线,成为国内一家较大规模的全能帆布生产和全国第三个较大的棉帘子布生产厂家。1983~1985年,又分别建成帆布染色防水整理车间、5万锭纺纱工场和纸布复合生产车间。至1990年末,全厂占地面积527447平方米,建筑面积289032平方米,其中工业生产用155462平方米。固定资产总投资7166.90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6730.10万元,净值4175.20万元。共有职工753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59人。拥有棉纱锭52620枚,捻线锭21704枚,气流纺绽672头,织机824台,帘子布织机6台,现已形成纺纱、织造帆布、织造棉帘子布和化纤帘子布、帆布染色防水处理、水泥包装袋用纸布复合纸、复合机等7条主要生产线,工艺技术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动力机械总能力10110千瓦。年生产能力达到棉纱12560吨,布4000万米,帘子布2600吨,气流纺1600吨。
    生产的“太白积雪”牌产品,共有军用、民用、工业用6大系列,50多个品种,拳头产品是棉帘子布、帆布。纱、线分为普疏纯棉、维纶、维棉、混纺4类。新产品主要有V29/2×1过滤布、C/V交捻鞋面布、防水蓬盖帆布等。产品销往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120多家用户,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好声誉。1978年以来,先后有大小胎帘子布、27.8×3/27.8t×3军用防水帆布、“053”军工特品、27.8t棉纱等18个产品分别荣获省级优质、优秀产品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在“转向、升级、上水平”的工厂方针指导下,199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342.16万元,工业净产值2558.9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0298.72万元,利税552.90万元。新中国成立41年来,累计实现利税38368.50万元,上交利税30564.30万元,实现利税总额是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35倍,是陕西盈利大户之一。曾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企业,1977年4月被命名为全省第一批大庆式企业,1978年9月在全国质量月活动中被命名为陕西省纺织系统产品质量信得过工厂,1986年11月国家经委授予“六五”技术进步(单项)先进企业,1989年陕西省政府授予省级先进企业,宝鸡市评为市级精神文明单位。
    为不断增强企业后劲,开拓新领域,1986年还利用国家两亿多元投资,引进美国、西德先进设备,建设锦纶6侵胶帘子布工程,年产锦纶长丝4400吨,主体工程已竣工,来年将投人生产。
    (二)陕西第十二棉纺织厂 位于宝鸡市区十里铺。省属企业,具有50年生产历史,是陕西省中型棉纺织企业之一,也是陕西省一家税利大户和一类创汇出口企业。
    该厂原为汉口申新第四纺织公司于民国27年(1938)8月迁建到宝鸡的一个分厂,厂名为申新第四纺织厂宝鸡分厂(简称申新纱厂),属民族资本家荣德生私人企业。民国28年(1939)逐步开车生产,民国32年(1943)开出纱锭2万余枚,布机300台。后经扩充,相继组建了机器、面粉、发电、造纸等厂,实行多种经营。所产的“四平莲”牌棉纱和“红双喜”牌棉布,畅销陕、川、甘、宁地区。
    宝鸡解放后,1951年11月该厂连同民族资本家经营的福新面粉厂、宏文造纸厂、新秦机器厂与陕西省工业厅实行合营,更名为公私合营新秦企业有限公司。1958年1月,公司撤销,新秦纺织厂由陕西省纺织工业局领导。1960年三季度起,因缺少原棉减少生产班次,关停部分设备。1962年4月暂时关闭。1964年初复工,1965年转入正常生产。1966年12月改名为陕西第十二棉纺织厂,现隶属陕西省纺织工业总公司。
    公私合营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国家的扶持下,企业发展很快,1952~1954年,国家投资扩建纺织厂,新建22400平方米纺纱厂房,改造原有纱厂厂房9845.9平方米,新增纱锭34200枚,自动布机692台,于1954年投产,使纱锭增至62940枚,布机增至995台。70年代后期,由国家贷款,又扩建生产厂房15000平方米,新增56”宽幅织机703台,于1980年正式投产。1984~1986年,进行企业内部挖潜和更新改造,新增精疏机16台、布机185台,并从国外引进双层箭杆织机、气流纺纱机、织编机等24台先进设备。1987年,对老布场进行彻底改造,新建起一个拥有792台国产先进布机的织布车间,生产能力扩大,使产品品种由原来的20多种增加到40多种,形成纯棉、化纤、混纺、高密、稀薄、粗厚等产品系列。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与革新改造,至1990年末,全厂占地面积扩至447006平方米,建筑面积207692平方米,其中工业生产用88110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累计8909.90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8394.90万元,净值4667.00万元。1990年,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4945.10万元。有职工673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5人。拥有棉纺锭76224枚,捻线锭3800枚,气流纺锭800头,棉布织机2058台,纱、布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0300吨和4950万米,动力机械总能力7900千瓦。
    主要产品,有中、高支普梳,精梳纯棉纱,普梳混纺涤棉线和各种规格的纯棉、混纺细平布。鸡峰牌及人民牌纱、布,先后有14个产品荣获部、省优质、优秀、优良产品称号,2个纯棉细布获省商检出口认可证书,受到外贸和军需用户好评。产品畅销全国10多个省、市,远销日本、美国、朝鲜、意大利和香港及东南亚地区。优质产品和出口产品产值率占50%以上。
    199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649.90万元,工业净产值3598.3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5156.30万元,实现利税2604万元。1949~1990年累计实现利税42135.80万元,上缴利税35800万元,相当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倍。1989年,中共陕西省委授予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称号,陕西省政府授予省级先进企业。
    (三)宝鸡市棉纺织厂 位于宝鸡市区东大庆路,是生产各种纯棉、混纺纱线和各种坯布的市属中二型纺织厂。
    其前身系宝鸡地区棉毯厂。1970年7月利用原眉县齐镇太泉酒厂旧地改建,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30万条棉毯,同年9月改产棉布,更名为宝鸡地区棉纺织厂。1972年3月改名为宝鸡市棉纺织厂。现隶属宝鸡市纺织工业办公室。
    1979年10月,为解决宝鸡地区13个针织、复制中、小型企业用纱问题,宝鸡市革委会决定迁建于市区大庆路,扩建为纱锭3万枚、线锭9120枚生产规模,总投资2171万元。1980年2月开始筹建,1984年3月进行试生产,1985年10月全面投产。1986年6月与宝鸡市第二染织厂实行并厂联合。1989年,又贷款279.83万元,进行续建、改造,新增布机118台,扩大再生产。
    1990年,全厂占地面积123876平方米,建筑面积75697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994.41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876.13万元,净值2394.12万元,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1065.08万元。拥有棉纺锭30856枚,线锭7600枚,布机338台;棉纱年生产能力4375吨,线1140吨,布880万米;共有职工235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9人;主要产品有银凤牌涤/晴中长、涤/棉普梳和各支纯棉纱线、棉布共27个品种。1985年27.8t纯棉纱获省行业优质产品;1987年27.8t纯棉纱和27.8t、T/C纱获省行业优质产品,27.2t纱获省优质产品;1988年和1989年29.2tCX和18.2tCX全棉售纱分别获省优质产品。1985年以后,20S棉纱远销日本,创汇638.82万美元。
    1990年工业总产值3023.76万元,净产值1204.39万元,实现利税513.76万元。投产20年累计实现利税3340.06万元,上交利税50.90万元,固定资产回收率为115.54%。1986年7月,被宝鸡市政府授予先进企业称号;1987年12月,被省纺织工业公司评为现场管理先进单位。
    (四)宝鸡市第一染织厂 位于宝鸡市十里铺李家崖,迄今已有30余年历史,是宝鸡市色织布生产骨干企业,在陕西省色织行业中享有一定声誉。
    其前身系1956年1月由私营振兴、集益、利民、联益4家染织厂和中兴、复兴、更生、力生、建华、建生、新民、义丰8家小织布厂合并组成的公私合营宝鸡市振兴织布厂。1957年4月和1961年8月,将建于1952年10月的宝鸡市第五区军属织布厂和建于1956年1月的宝鸡市织布厂两个地方国营企业,先后并入该厂,1965年2月由陕西省纺织工业局接管,更名为陕西公私合营振兴染织厂,1969年8月改名为陕西宝鸡染织厂,1972年3月再次改名为陕西宝鸡市第一染织厂。现隶属宝鸡市纺织工业办公室领导。
    公私合营时,有职工101人,私方股东37人,核定资金3.1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08万元,流动资金2.02万元,有铁木电动织机54台。合营后,经过3次技术改造,并更新了设备。1990年,全厂占地面积25434平方米,建筑面积22244平方米;1962~1990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49.16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649.16万元,净值417.84万元,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452.43万元;共有职工98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9人;拥有织机200台,捻线锭760枚。染色采用微机电脑系统控制,色织布生产能力达375万米。
    主要产品有春燕牌纯棉、涤棉混纺、纯化纤布,产品销往西北5省。1975年11月,女线呢被省纺织工业局评为优良产品;1980年10月,女线呢和中长花呢被评为宝鸡市优质产品;1987年、1990年,18×2/18×2涤晴中长花呢和色织涤棉细纺布,分别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16.08万元,工业净产值543.77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378.47万元,实现利税228.81万元。截止1990年末,累计实现利税2027.47万元,上交利税1624.12万元,上交利税为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12倍。1976~1977年,被中共陕西省委、省革委会和宝鸡市革委会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90年1月,被宝鸡市政府命名为宝鸡市先进企业。
    (五)岐山县棉织厂 位于岐山县城西大街。1969年6月开始兴建,翌年7月1日投产,名为岐山县卫生材料厂。1981年10月,又对外挂牌岐山县棉织厂,一厂两名,现隶属该县经委领导。
    1970年7月投产时,占地面积2132平方米,有织布机56台。1983年11月,投资45万元,新建织布车间1座。1986~1987年,又投资37.30万元,新建一座年产300万条纱布巾车间,更新织布机56台,脱脂压力锅1台。1988年,贷款238万元,购置纺织设备33台,筹建拥有1000枚纱锭,形成纺、织、染成龙配套的棉纺织厂。1990年,全厂占地面积增至26966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增至21148.37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21.85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576.77万元,净值372.00万元;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326.99万元;拥有棉纺锭2448枚,织布机468台,棉布生产能力为1257万米;全厂职工702人,其中工程技术术人员46人。
    主导产品为巾布、纱布、粗布等共10多个品种,产品主要内销,少量出口。1987~1989年,医用手术纱布巾、纱布片和脱脂绷带、纱布卷等,远销英国、美国、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7年,医用纱布巾、腹部手术巾被评为市优秀新产品。1989年,14/14全棉纱布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