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陇西县首阳镇刚刚苏醒,而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早已人头攒动,各式药材沿着过道整齐地码放在一起,叫卖声、讨价还价声、闲谈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
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
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作为西北最大的中药材原产地交易市场,又被称作国内党参黄芪价格的“晴雨表”。每逢农历的双日都是交易市场逢集的日子,便可以看到这样热火朝天的场面。
7月19日,农历六月初二,恰是市场逢集的日子。走进市场,大门左边的是药贩孙敏的摊位。孙敏是首阳镇南门村人,从18岁起就开始贩卖药材,他也是最早入住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的一批商贩。采访间,记者了解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摊位给孙敏带来了不少财富。“我们主要售卖黄芪、党参,光是黄芪我们就有30多种规格,不少产品还出口到了新加坡、印尼等国家。今年3月、4月两个月,利润就达到30万元。”
孙敏正在销售黄芪切片。
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负责人史彤向记者介绍,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于2012年8月启动运营,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市场年交易量达到20-30万吨、交易额约60亿元,常驻外地客商3500多人。
火爆的行情也激发了种植户的热情。
丁喜梅是首阳镇禄家门村人,她正在首阳镇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为关防风除草,“家里的9亩地种植了水防风、关防风、黄芪和红芪,价格最好的关防风一公斤收购价在60元,去年,仅靠中药材种植我家收入就有6万元。”
村民正在为关防风除草。
据悉,首阳镇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以禄家门村为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了董家堡、菜子坪等7个村,种植1万亩中药材。此外,基地邀请省农技推广总站和首阳药圃园专家全程指导。推广中药材种植机械化运用技术,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服务。
想要收成好,选用优质种苗是关键一环。对于药农们来说,好种子、好苗子就是颗“定心丸”。
在陇西药圃园的种质资源库里,92个品种、5千多份中药材种子,按储存年限的不同,资源库将分别储存在短期库、中期库和长期库里。
和人一样,每一粒种子都有着属于自己的DNA。运用DNA技术,让过去“藏在深山人不识”的中药材,有了“身份证”。
陇西药圃园开展种子种苗繁育、新品种引进示范、野生品种驯化等工作。
“我们开展种子种苗繁育、新品种引进示范、野生品种驯化、标准化种植试验等工作,引进中药材234个品种,驯化成功192个品种,累计向全县范围内大面积推广栽培的中药材品种有40多个。先后制定了黄芪、黄芩、党参等22个标准化种子、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操作规程,评审颁布为甘肃省中药材地方标准。”陇西县农技中心农艺师赵洁娜说。
陇西药圃园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实验。
近年来,陇西县引导切片初加工散户组建中药材初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企业打造集中药饮片提取物、成药、保健品等为一体的大众化、高端化产品加工体系,从而推动中药材产业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和丁喜梅同村的魏国平今年55岁,已经从事药材加工行业近20年。“我们主要从事黄芪、党参、甘草加工,最近中药材市场行情很不错,旺季时,我们能雇佣50人,而仅今年春天我就从玉门拉来了100吨的甘草。”魏国平告诉记者。
另一头,陇西奇正药材有限责任公司车间生产正火热。党参、黄芪、甘草等中药材琳琅满目,技术员正马不停蹄地化验、检测,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清洗、切片、筛选、包装……
陇西奇正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内,技术员正在对药材进行化验。
“我们公司充分利用陇西县独特的资源优势,借助政策机遇,建立了从种子到药材、从种植到采收、从药材到饮片、从流通到使用的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还建立了获得CNAS认可证书的检验中心,是上药集团、广药集团、修正药业、同仁堂等知名企业的供应商,生产的中药材及饮片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陇西奇正药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景涛介绍。
截至目前,陇西县有较大规模加工企业54家,个体加工户3800多户,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35万吨,实现产值近百亿元,基本实现了由初级切片向饮片炮制、有效成分提取、成药制造、保健品开发全产业链的拓展延伸。
2022年,陇西县中医药产业总产值148.12亿元,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主产区约40%、全县接近三分之一,成为富民强县的区域首位产业。
从一株苗到一条链,中药材产业正在陇西的土地上,演绎着独属于它的传奇和精彩。(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诗卉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