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人

舌尖上的张掖非遗:最是那一碗人间烟火(四)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1-22 03:05)
文章正文

都说张掖人的一天,

是从一碗臊面或者牛肉小饭开始的。

如果你已经迫不及待想去品尝日思夜想的舌尖美味,

如果你已经知道这些张掖非遗美食也在默默等着你,

那么,你准备好了吗?

一碗人间烟火,唤醒了城市,

沉睡了许久,重新启程。

戴口罩、一米线、单人单桌、打包带走……

但你我知道,

蓝色的口罩隔离不了笑容,

分开的距离隔离不了温暖,

做好防护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来日的热闹与喧嚣。

“人间烟火气,最能抚人心”。

这些灿若星辰的张掖美食,

无不凝聚着张掖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一碗人间烟火,有酒,有故事,有你,有我。

在这些街头最寻常的非遗美食中,

藏着张掖这座城市的烟火味道。

非遗是根,非遗是魂,

非遗是一种生活方式,

非遗也是一种东方美学。

生活中的美有很多种,

唯有这一碗人间烟火,

能温柔整个世界。

高台油糕

高台油糕一般是用小麦粉制成的,而用糯米面制作的油糕风味则更胜一筹,既是方便的快餐食品,又是馈赠亲友和探望病人的礼品。

制作工艺分烫面、拌馅、炸制三道工序。做好的油糕色泽黄亮,香润粘甜,大小均匀,风味独特,老幼皆宜。用此法还可制成糯米五仁油糕、糯米莲茸油糕、糯米山楂油糕、糯米鲜肉油糕、糯米果肉油糕。

高台油糕另有一种制作方法:取清水放入锅内烧沸,加入猪油,将面粉倒入锅内,用小火将油面搓拌成熟面团,出锅放在案上,晾凉,再加凉开水反复揉搓成软面团,即成烫面。白砂糖、黄桂酱、核桃仁、熟面粉等制成黄桂白糖馅。将烫面揪成面剂子,用手拍成片,放入黄桂白糖馅,制成糕坯。经炸后,糕面出现薄如蝉翼、白如霜雪的一层气泡,入口即化,松软绵润,芬芳醇香。

2010年7月6日,高台油糕(张掖风味小吃制作技艺)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保护单位:张掖市高台县文化馆。

民乐小吃

1.冬至蛐牙饭

将面粉用盐水和好,和得稍硬些,并且不停地揉面。把揉好的面用擀杖擀到2—3厘米厚,用刀切成1.5厘米长的方块,拿干净的梳子在上面搓,搓成形状像蛐蚜一样的面疙瘩。再把方块面用双手一上一下捏成所谓的巴郎状,另外把方块面用筷子捣成小窝,三者合起来下入锅内。

2.腊八稠饭

将洋芋切成2厘米大小的方块下入开水锅内,等煮到八成熟时,放适量的盐,再将珍子(珍子,是当地方言,指小麦、大麦、荞麦、玉米等粮食粉碎后形成的小颗粒)分多次均匀地下入锅内,不停地搅拌,直到煮成糊状,再放入绿色的蔬菜,即可食用。

3.羊肉伙亭子

取适量的新鲜羊肉,用刀剁成一至两厘米大小的碎块,在锅内倒入适量的清油,当地主要是胡麻、菜籽油,油达到八成熟,先放入几片大蒜和辣椒,再将切好的肉全部放入开始爆炒,爆炒时间不限,一般看肉有八成熟或者是肉本身的水分炒干为止。再将炒好的肉加入适量的水,要求不要一次加到位,分三至五次。第一次加水后调入适量的生姜、花椒、辣椒等调料。加水后的制作是用文火炖,一般炖四十分钟左右,等闻到羊肉的清香时,说明肉已加工完毕。然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将和好的面用擀杖擀成圆形面皮,大小视案板大小而定。面皮擀好后,用手掐成一厘米大小的疙瘩,等锅里水开,加入洋芋、胡萝卜、南瓜等,然后将面疙瘩下完,再将炖好的肉倒入,并充分煮适当的时间,这样味美、地道的羊肉伙亭子就做好了。

4.羊肉焖卷子

取适量的新鲜羊肉,用刀剁成一寸大小的碎块。肉进锅前倒入适量的胡麻油或菜籽油,油烧至八成熟时,先放入几片生姜、大蒜和辣椒,再将切好的肉全部放入锅内开始爆炒,爆炒时间不限,一般看肉有八成熟或者到肉本身的水分炒干为止。再加入适量的水,要求不要一次加到位,分三至五次。第一次加水后调入适量的花椒、辣椒等调料。加水后的制作是用文火炖,一般炖三十分钟左右,等闻到羊肉的清香时说明肉已加工完毕。然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将和好的面用擀杖擀成圆形面皮,擦上清油,将大葱切成碎末放在上面,卷成长卷,用刀切成2厘米宽的卷子,把切好的卷子放入锅内,上面再放点洋芋,加入适量的水,盖好锅盖,文火焖20分钟左右,这样味美、地道的羊肉焖卷子就做好了。

5.水净干粮

将发酵好的面团,加入适量的苏打粉或者烧碱面,然后充分揉匀。将揉匀的面切成适当大小的面团,用擀杖擀成圆形面饼放入锅内。烙锅要求是铸铁制成的大锅,燃料一般要求是草或者植物茎秆,起火要猛,烤制时要求是文火,并在锅内放一碗水。烤制的过程不能性急,等面饼上火了要不停地转,但不可以将面饼翻过来,直到烙熟为止。烙熟的面饼一面像馒头,一面像干粮,故称水净干粮。

2010年7月6日,民乐小吃(张掖风味小吃制作技艺)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保护单位:张掖市民乐县文化馆。

甘州牛肉粉皮面筋

甘州面食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风味别异,特色鲜明,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出的,其中搓鱼子、炮杖子、鸡肠子、糍耳子、牛肉小饭、臊面、饸饹面、粉皮面筋、油糕、牛肉糊饽、鸡肉垫卷子等最具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和外来游客的喜爱。甘州面食有较强的文化价值,可以通过其了解当地饮食文化的诞生源渊、历史背景及发展变化,对研究传统饮食文化习俗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甘州面食丰富了甘州人民群众的饮食文化生活,推动了旅游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牛肉粉皮面筋是用面粉制作的面食佳品,常作为早餐。牛肉粉皮面筋的制作过程较复杂,主要是将面粉加入少许盐和水,和成面团,在清水中反复揉搓,分离出蛋白质和淀粉。揉洗后的面筋蒸熟或烙熟,切片即可,食用时可做汤、炒菜,可加葱末、蒜泥、椒油、盐及醋等凉拌而食,冷热荤素随个人口味而制,方便实惠。面筋软嫩可口,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由于粉皮面筋在制作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晾晒的过程也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小麦的原始味道和营养成分,所以备受人们的喜爱。

2015年8月13日,甘州牛肉粉皮面筋(张掖地方风味小吃制作技艺)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张掖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保护单位: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

(非遗美食图片及文字介绍均由张掖市文化馆、六县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提供)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