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 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016-09-20 19:36
人间仙境——道源圣地崆峒山。
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群众告别了土房子,住上了小康屋。
苹果产业不仅成为平凉市农民增收的产业,而且农民群众依托苹果园发展起了乡村旅游。
平凉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泾川天纤棉业依靠技术创新,生产出的高档棉纱,质量达到世界最好的水平。
泾川大云寺博物馆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旅游景点。
平凉,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美誉。同时,又是我省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优质富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文化“软实力”锻造经济发展“硬功夫”
平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见证中西经济文化交融的大通道。近年来,平凉凭借“中华之最”的文物遗存、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出了平凉煤电、平凉金果、平凉红牛、平凉旅游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蓄势待发,成为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平凉市辖6县1区1工业园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3万。312国道横穿全境,宝中铁路纵贯南北。平凉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有首批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崆峒山等人文自然景观100多处。
今年以来,平凉市借助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不拘泥于惯常的保护思路,以文化“软实力”锻造出发展“硬功夫”,使历史文化元素深深嵌入城乡建设和发展的纹理之中。
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平凉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全市经济平稳发展、改革有序推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全市干部群众准确把握习近平系列讲话特别是“七一”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和核心要义,坚持理论武装与推动实践相结合,带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思想,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成为全市干部群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出台后,市委常委会及时组织传达学习,精心研究部署,确保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一贯到底、落到实处。
搭建文化大平台拉动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今年,平凉市通过把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搭建起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旅游大平台。在2016中国平凉崆峒养生文化旅游节上,广成驿站首届摇滚音乐节、崆峒武术擂台赛、平凉非遗展演、平凉养生名优小吃展示展销、第三届“陇原巧手”手工艺品大赛暨展示展销、广场舞大赛、平凉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展示展销、全国民俗艺术展演、佛祖舍利文物展览、历代名人“咏崆峒·颂平凉”诗词歌会和最美崆峒游记征文、千人篝火长桌宴等系列文化活动纷纷登台亮相,让游客目不暇接。“好玩、好吃、好开心”,是游客对平凉市养生旅游文化活动最直白的点赞。与此同时,崆峒山还从2016年5月份开始,推出国际武术搏击挑战赛、全国业余围棋争霸赛、名山登山赛等20多项系列活动。
在泾川县举行的第四届海峡两岸共祭西王母大典活动中,台湾政界、企业界等近200名社会各界人士跨过台湾海峡来到黄土高原,参加在泾川县举行的陇台(平凉)经贸文化旅游交流暨项目推介会,现场共签约投资项目5个,协议签约资金5亿元。在庄浪县举办的“生态梯田·大美关山”文化旅游节上,云崖寺避暑养生园、8万亩新造林带、2万亩中药材、1万亩油葵、1000亩薰衣草遍布关山大景区“风情线”,马尾荷包、泥金纸织画、庄浪毛笔等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工艺精湛,深受消费者青睐。在2016甘肃庄浪关山大景区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中,庄浪县依托关山大景区独特的山地资源,精心打造了长约70公里的探险观光运动赛道,吸引了来自广东、浙江、江苏、湖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四川、台湾以及陕甘宁蒙等省区的198名选手参赛,来自中央、省、市的30多家新闻媒体现场进行报道。
文化旅游活动精彩纷呈,全市的经济建设也是风生水起。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定期分析研判经济形势,及时研究部署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措施,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增添动力活力等政策性文件,力促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了143.12亿元,同比增长6.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4.83亿元,增长13.1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4.8亿元,增长14.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和9.5%。
项目建设也是如火如荼,全市共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927项,完成投资345.44亿元。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平凉市聚焦动能转换,突出存量优化和增量扩张,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认真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措施,促进煤电行业减亏止跌,全市发电量同比增长9.38%,煤炭库存同比下降52.5%。重点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步伐加快,20万吨聚丙烯、宝马纸业5万吨木浆纸、中德合资立体停车场设备制造、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和农业光伏发电项目取得重要进展。现代农业“五个百万”提质增效工程成效明显,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中介服务、养生保健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实施的中心城市棚户区改造、节点风貌塑造、城市功能配套等“六大工程”,完成投资36.7亿元。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全市新增非公经济市场主体同比增长了28.2%。
璀璨历史文化在保护中传承
平凉文化在保护传承中显示出全新的魅力,在城市发展中展示出深远的当代价值。平凉,为全省的文化传承保护乃至发展探索出了新路子。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这是对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也是对平凉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最好诠释。
平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西部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缩影。早在20万年前,平凉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人文始祖”伏羲降生于静宁成纪,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于崆峒山,西王母降生于泾川“回山”,周文王伐密祭天筑“灵台”……
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风民俗熏陶哺育下,平凉相继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成纪文化、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四大文化名片,尤以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为平凉所独有。
近年来,平凉探索建立了文化资源分级名录,全面启动全市文化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工作,内容涉及历史文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18大类400多个项目。
摸清了家底,用心“呵护家业”,为平凉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铺路奠基”。同时,平凉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加快文化项目建设进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呈现出“样样有进展、板板有亮点”。
遗址保护板块:泾川县大云寺遗址发现的佛教造像窖藏、宋代龙兴寺地宫遗址和佛舍利,被专家认定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泾川县以佛舍利“千年一现”为契机,邀请专家开展出土文物修复,举办大云寺落成暨佛舍利安奉法会,先后3次召开研讨会。
文物保护板块: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全市国家级文保单位增至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62处。先后争取保护项目35个,落实经费6367万元。延恩寺塔维修加固、庄浪云崖寺岩体加固、崇信武康王庙护坡加固工程进展顺利,崆峒区、崇信县、庄浪县博物馆搬迁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启动实施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积极探索可移动文物的活化展示。平凉市博物馆改址新建、崆峒山文物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板块:争取西王母信俗等“非遗”保护项目6个,落实资金385万元,发放补助经费34万元。成功举办全省非遗大型展演活动,组织崆峒武术等“非遗”项目赴韩国首尔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泾川县被中国非遗中心确立为国际西王母文化研究基地。
古籍整理出版板块:完成古籍名录普查和古籍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加强对《皇甫谧遗著》等古籍文献研究,完成资料整理。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板块:加快编制省级名城灵台县、名镇朝那镇、名村界石铺镇继红村专项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正在同步实施古灵台遗址公园等一批保护利用项目。
目前,全市形成了上下同心共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一带一路”上文化旅游、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新格局已经形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