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县人

千亩吨粮田鼓起群众“钱袋子”

(来源:网站编辑 2023-11-16 07:49)
文章正文

“1亩地打了1000多公斤的玉米,这产量真不错。”面对高产量玉米,黄龙县崾崄乡的种植大户乔庆文喜笑颜开,“明年,我要继续跟着专家用好密植技术,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11月1日,市农技站组织延安、西安和渭南等农技专家组成测产专家组,对黄龙县玉米增密度提单产项目区百亩攻关田、千亩核心区进行玉米机械籽粒现场实打实收。经测量,亩均单产分别达到1120.50公斤、1056.80公斤。

“从测产结果看,今天百亩攻关田、千亩核心区机械籽粒实打实收结果,均达到亩产1000公斤以上。”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站长杨永春说,“这是延安地区首次实现大面积‘吨粮田’目标。”

近年来,黄龙县委、县政府持续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厚基础、转方式,强科技、提效益,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

好田才能种好粮

稳面积是保总产的前提。黄龙县严格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制定出台耕地保护激励办法,构建了巡查、奖惩、考核机制,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同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通过提升硬件设施和地力质量,让更多中低产田变高产田、高产田变优产田。

今年以来,该县共退出恢复种粮土地1.58万亩,落实粮食播种面积15.13万亩。

好田才能种好粮。该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实现良田种粮。2019年以来,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2.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0%以上,为推行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耕作创造了条件。同时,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促进畜禽粪污就近就地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另外,该县建设玉米生产试验示范基地1个,开展玉米新品种、适宜密度、肥料肥效、新型机械等对比试验,攻关“瓶颈”技术;打造百亩“吨粮田”2个,优化集成“5335”密植高产技术,探索先进技术模式落地生根;建设千亩密植高产高效核心区4个,推行“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五统一”,确保成熟技术落实落细;整建制推进万亩创建片8个,并落实增密任务三岔镇3万亩,界头庙镇3万亩,崾崄乡1万亩,瓦子街镇、圪台乡1万亩,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实现“百亩田”亩增500~700株、“千亩方”亩增300~500株,全县整建制推进项目区亩增100株以上目标。

改革生产方式提效益

生产方式的转变,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岔镇四条梁村村民曹福忙家有50多亩地。从去年起,他把自家土地托管出去,“托管后,种玉米的成本降低了,亩产和产出效益却更高了。”

在黄龙,有许多村民像曹福忙一样,当起了“甩手掌柜”。为进一步提高种粮效益,该县推行以玉米耕、种、防、收为重点的社会化托管服务,全县共组建社会化服务组织83家,基本形成了主体多元、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今年以来,全县托管面积达8万亩,覆盖农户2638户,玉米增密度提单产项目区社会化托管服务面积达5.4万亩,兑付补助资金500万元,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增收221.9万元。

数字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让农民种地少了苦头,多了赚头,收入有了保障。

旋耕机、播种机、拖拉机、秸秆粉碎机,在黄龙县四条梁村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120多台(件)各类农业配套机具一应俱全。农机手王长春告诉记者,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平台数据“云上共享”,实现作业轨迹、质量、服务效果全程实时监测,保障粮食生产水平和安全,他们既放心又省心。

另外,该县还将“技术+服务”的“暖心大礼包”送到田间地头,让田间地头成了技术展示“样板间”。大力开展各类农技培训,抽调技术骨干组成技术指导小组,扭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农机作业服务这两个关键,逐乡镇巡回开展技术指导培训9场次500余人次,确保先进技术落地。同时,强化对农机手的技术培训和作业监管,严格开展作业质量评估,确保增密技术落到实处。

“这个密度可以,符合标准。”在育苗期,县农技站技术人员来到全县各种粮乡镇,实地进行播种密度检查。

“今年,我们对全县27个种粮村、98个点位、3030亩田块进行密度调查,亩均密度比去年增加279株。”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刘宇峰说。

“感谢县上开展的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为我家玉米丰产丰收‘加了油’。”乔庆文说。

“黄龙县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总结经验,把好的经验做法在全市进一步推广,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动力,端牢‘粮食饭碗’,鼓起‘群众腰包’。”杨永春说。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